互联网评论家姜奇平:让一部分人先快乐起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11:53 文化部
互联网评论家姜奇平:让一部分人先快乐起来(图)
互联网评论家姜奇平演讲

    5月23日文化部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论坛”,以下为互联网评论家姜奇平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们,各位专家,今天非常有幸就这个问题,博客、播客与web2.0,这是主办方给我指定的一个题目。我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当前的这个问题,特别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一下它的产业发展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里面特别提到了,博客和播客这个因此说跟现实发展非常紧密,说明我们有关部门非常关注前沿问题,同时也特别提到了增强国际竞争力,那个很长,但是我们今天就从这儿说起。

  今天说的博客、播客,其实还有很多客,比如说内客,还有现在又出了很多客,这些所有的客我把它统称为客媒体,现在它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博客问题,只是一个现象,这些以什么什么客打头的这种媒体,它到底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看从一种媒体,从历史上看它发展普及到五千万用户花的时间收音机38年,电视机13年,有线电视10年,互联网5年,博客只用了3年,到了06年的7月,全球博客总数达到了五千万,这是04年左右才兴起,比三年前增加了一百倍,徐静蕾的博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博客,实际上现在都已经到八千万了,这个速度极为迅速,当时欧盟的一位主管政策的先生到国务院跟我们谈的时候,欧盟都感到非常震惊,他现在已经感到信息社会的政策需要搭在快车道上,也就是他认为博客是一种快车道,他检讨,说他们的很多社会政策推进的速度缓慢是什么呢?因为没有他的快车道,现在博客已经被认为是信息社会的一个快车道。

  我们看播客现在可以说也是后起之秀,而且潜力巨大。它光是一个企业,最近被收购的,YouTube用户已经到五千万,最近被Google收购。刚才说播客本身发展到五千万是在2010年,但是我觉得这个预测我个人认为肯定比这个会提前。现在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我们

传统文化的主流渠道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实际上我们过去在新闻里面都是把读者当做受众,实际上现在它带有很强的,所有带客这个特征的,实际上是一种刚才有的先生说这是个人电视台,实际上它是一种传播了,所以应该改成这个授了,所以它对整个新闻理论和传播都是很大的改善。

  如果我们把这个背景放到整个信息社会的背景下面,我觉得大家应该注意,它是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社会、经济还有文化它的发展是有同步性的,互相的影响作用,反作用,在经济上已经成为长尾理论,经济正在大规模的生产,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文化趋势是一致的,我这里打错了,是主流是和客流媒体,是传统的依托下面的网下资源,实际上他是经济发展从大规模生产向批量化定制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同步的现象,我觉得这个他虽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包含了某种必然性,社会生产方式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这个东西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我把他归纳成为所谓客流媒体,他有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反客为主,受众成为发布方。

    第二个,受众由大众变为个体化个体,如果仔细的分析的话,是个性化的个体,以往也有个人办的媒体,甚至有主流化的趋势,但是他的特点是主流化,比如说播客

  第三个,从单向变为互动,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四个,在我们大热门的时期,注意力和影响力成为一种稀缺因素,这个是产生了对于未来商业模式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

  第五个,它的经济基础从广告的模式开始向窄告这样一种方式告诉。张朝阳提到未来一切皆广告的观点,目前这个趋势在美国非常迅猛,像英特尔这种很多家大巨头都在网络迅速争广告,估值在110亿美元左右,这时候对于个人媒体对接上了。以前我们的广告是什么呢?我提出一个观点,只有1%的企业能打得起广告,中国的这种企业占总数的99.8%,这个都是不打广告的,但是今天会打广告,他们打广告了以后就衬托了上的媒体,就是客媒体,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历史形势。

  第二个问题,我刚才为什么谈到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用什么衡量?如果从宏观上来说我认为有一个标准,就是文化贸易逆差,谁是输出方,谁是输入方,输入方是花钱被人洗脑,你可以说在一个国内居到一个主要的位置,你的声音最大,或者影响最大,但是互联网没有国界,在这个情况下必须从全球化的角度去说话,这时候我拿到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就是文化贸易逆差,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你这儿过不了,你很多的成绩都要极大的打折。

  而文化贸易逆差背后我认为它是战略问题,首先是现代化战略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我认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认识的高度。美国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日本,排名世界第三、四位的青木昌彦提出日本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过程,它的转折点就是从国民生产总值转向了国民幸福总值,美国叫国民幸福指数,中国国家统计局现在也在研究这个国民幸福总值。这个GNC,C是什么?就是酷,就是它要通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指数,所以它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产业超过了制造业,美国过去认为它是失去的十年,现在大吃一惊,其实一点都没有失去,他已经把它提到了明治维新的高度了。当这个国家定位为生存发展的阶段的时候,大批量生产,大批量文化制造成为主流形式,并且成为产业的主导力量,但是当人均收入达到三千美元,我看到各国文献有40多种说法,但是都在三千到五千美元之间,但是更多是考虑到情感的需要,文化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这时候由过去我们理解的事业的趋势变成产业趋势,变成用市场满足文化精神需要,而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个现在成为了一个产业的焦点。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先是油漆业超过了汽车工业,接着是文化业超过了制造业,它要在未来十年里面和美国竞争的话,它必须得通过这样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酷为主导,就是追求幸福,追求情感这样的一种理念去战胜美国,所以这时候导致了原来是美国怪日本,现在是日本倒怪,所以给美国很大的震惊,比如他的时装这些,对于美国的下一代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

  这时候出现一个新的现象,我们有时候把问题看反了,你仔细看日本出口的东西都是无聊的东西,他有聊的东西没有竞争力,无聊的东西有竞争力了,这个意义是对中心有意义,对边远也意义。他实际上是强调个性化的意义,我们叫做无聊,你看在早期工业化传统时期,日本的文化有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他出的那些都是意识形态说教,但是并没有竞争力,真正打到美国市场的是酷产品,所有跟酷有关的追求时尚潮流的方向去了。

  实际上它里面就提出一个要求,我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满足响应,还要对眼前利益和表面利益进行响应,也就是对他实实在在的利益。看起来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得想透,就是看起来我们过去非常强调满足根本利益,强调这个利益,但是如果从以人为本这个角度看,对于具体人的眼前的利益给予充分的满足,这个是他酷战略的一个本质。所以你看日本的动画片,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宏观大指的宏大趋势,但是非常吸引人,比如说尤其是小孩的产品,《机器猫》这些都是一些无聊产品,但是它反映的是什么?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眼前利益,感性利益,情感利益的一种响应。我们过去更多的是理智的利益,这种作为发展文化市场必须得特别注意。

  我的第三个方面,它自身的规律是什么?酷,也就是它文化产业的规律和我们过去说的文化事业的规律,其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实际上已经不再以性能价值衡量这个产品的尺度,而是看酷,酷是什么?国民酷和国民幸福总值是一个概念,幸福是宏观概念,快乐是微观概念,实际上是幸福分解到老百姓的感觉、感性的东西。这个酷,或者说感情的导向,这样的一种标准和战略导致了整个产业形态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我们过去毛泽东提过,既要严肃紧张,又要生动活泼,既要有统一意识,又要有个人心情舒畅,这个个人心情舒畅换到今天的概念就是情感上的东西,你高兴不高兴跟舒畅不舒畅有关系。所以日本大前研一说21世纪的价格体系是情感定价体系。现在如果说在国际竞争要想具有竞争力,你就必须得在人的情感方面做文章,怎样通过情感评价体系,在这个方面使你的产品附加值获得提高,这个是它目的的微观利益。宏观上的,追求使国民幸福总的概念,我们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它在微观上是由什么积累的,应该使每个人得到快乐。让一部分人先快乐起来,先快乐带动后快乐的,最终使所有人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这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在这个方面除了要满足我说的传统的需要以外,也要注意新的酷的需要。因此日本内容产业全球委员会把它定义,产业重心从GDP转向GNC,就是全民酷总值,让人民自己掏钱洗你的脑,这是他自己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情况,大家材料里都有了,就不多讲了。

  沿着这个趋势我们看到,它带来了很多产业方面的变化,比如读图时代到来了,比如日本的白皮书必须得配个小人书,意思就是领导都喜欢看小人书,你给他个大报不看,给我写成一页,一页就变成小人书了,你给我感性的直观的能看到要点,看到要害,那就是很符合人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把每个人都当做领导看,把小男生、小女生都当成领导看,不要让他想十分钟还看不出来问题,而是看一幅画就能看出症结,我明白了。日本连政府白皮书都要小人书,所以我开始去的时候就觉得进了童话世界,觉得是全民幼稚化,他不是,他是全民领导化,他是往这个方向走。

  时事卡通化,什么都是形象化的,台湾为什么在“议会”上打架?因为他要讲自己的政见太困难了,干脆打,一打老百姓就感兴趣了,当然我们不是要学这个,就是说说,他们现在什么都是要喜闻乐见,强调喜闻乐见,还得让人心情舒畅,一看打起架来了,大家心情舒畅了。

  然后情感化,更不用说了。

  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这是大的两个趋势,没有时间就不再谈了。

  游戏化,从游戏产业到游戏化,产业的娱乐化、休闲化、个性化都在强调从人民这个概念,向群众这个概念转变,人民说的是人的长远利益,根本问题,群众代表的是人的眼前问题和感性利益,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

  我认为在中国结论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如果要沿用过去发展文化事业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会是什么结果呢?我们关起门来肯定会搞的很大,就是你只要不让别人进来,我们也不出去,那我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如果你要是和别人同台竞技,那一夜之间就被人洗掉了,只要钱多就能把关公改掉。唐僧给弄成女的了,这叫改文化基因,改完基因还要你出钱,你出钱买你洗你的脑,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我认为针锋相对的是什么?就是以人为本,不能放弃对感性的人,对情感的人这些现实的响应,当我们强调人民谋幸福的时候,幸福是建立在快乐基础之上的。另外十六大我们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现在处在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来我认为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这是中国特色所在,不能放弃,同时冷热并举,冷文化为群众服务,热文化是

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此现在我个人看法,当前最重要的要点,在
十一五
计划当中,我也提出我的意见,应该界定事业和产业的相对边界,如果界定不清楚我们可以做一个缓冲地带,但是有一些明确的可以划到产业里面的,不要用事业的方法和规律去干涉它,使它做大做强,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认为解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这样的一个现状,最后通向市场竞争,能够使,这样我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方面保持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和主旋律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文化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取得这样两个结果,我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才能达到我们自己规划的目的,我的看法就到这里,谢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