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前各方学者探寻中国式民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0:34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十七大前各方学者探寻中国式民主
  资料图片:建国前毛泽东曾这样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我们是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束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有些人又被另一种思想束缚住了。” 刘熙瑞说。

  目前学界关于“民主”的讨论,被认为是十七大前的必然现象。在党代会之前发表意见影响政策安排,已成为各方学者的主动选择。

  民主也要“解放思想”

  十七大前的思潮论争逐近高潮。学者们正为中国的民主道路寻找蓝图,最近掀起关于民主道路讨论的主要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的一篇文章。

  上个月,这位学者在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上提出了“中国的民主模式”这一新的概念,并认为这种模式已经确立。

  刘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各种带民主性的具体法规,以及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社会基层民主制度、公民的广泛参与制度和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制度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民主模式”。

  他同时说,虽然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尤其是一些官员还有封建思想,比如党内的‘一把手现象’,这就是一种封建的作风。”

  他强调进行类似于“整风”的教育活动以让官员进一步分清“封建”和“民主”。

  刘的文章被网络转载后,遭到了批评,有人说他趋向保守主义,但刘辩驳说,自己是赞同改革的学者,刘曾经是中国第一批呼吁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学者之一。

  “我很高兴看到这种争论,”他说,“能争论就是民主的表现,正如有的网友所说,‘中国未来的事将是13亿人民说了算,而不是一两个人。’”刘希望这种争论能“更冷静、更深入一些”。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我们是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束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有些人又被另一种思想束缚住了。”

  刘熙瑞说,这种束缚就是认为实现民主的形式只有西方的模式,他说这也是一种“迷信”,并号召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解放”,不过与之前相比,是另一种方向的“解放”。

  他用邓小平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一个民主形式的好坏,只能是实践来检验。”

  十七大前的必然现象

  刘熙瑞的观点是目前中国关于民主问题讨论的一部分,此次十七大前思潮论争的“肇始者”是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他的一篇短文《民主是个好东西》成为讨论的起点。

  该文原为2006年10月出版的新书(《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的序言。

  俞可平在文中谈论了民主的优点和缺点,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就在海内外被这篇文章吸引时,新华社在“两会”前夕罕见地刊发了中国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

  文章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从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相关专家表示,在国内由政府总理作出这样的“政治宣示”还是第一次。而更多评论人士认为,这是中国高层对“普世价值”的肯定,值得持续关注。

  最高层对于民主的表态被理解为“抛砖引玉”,“中国政府是一个‘回应型政府’。”刘熙瑞说,最高层在十七大之前关于民主的表态,是回应社会对于民主的诉求。

  他还提到,中共新领导人在上任第一年频频走访底层民众的举动,是对社会公平的回应,刘在2003年搜集到了11张温家宝总理和普通民众握手的照片。

  学界关于“民主”讨论的热烈化被认为是十七大前的必然现象。在党的代表大会之前发表意见,影响决策层政策安排,已经成为中国各方学者的主动选择。

  在之前的2002年,十六大前夕,中国各界谈论的焦点是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此后不久,类似的表述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个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此后5年的纲领性文件。(来源:南方周末)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