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8级:生源以“老三届”居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2:09 钱江晚报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是1977年12月参加考试,第二年春天入学的。而第二届则是1978年6月高考,当年10月入学的,所以这两届大学生虽然分称为77、78级,而实际入学时间只相差半年,且时代的背景和生员质量基本相同,后来社会上和学界提起“恢复高考”,总把这两届学生相提并论。细分析,这两届学生确与此前及此后的学兄学弟们有所不同,我在这里姑且称其为“77、78级现象”。

  生源以“老三届”居多

  因为是文革十年后首次招考,且招生的年龄放宽,所以大量文革时的中学生,即原本1966、1967、1968年高初中毕业,通称为“老三届”学生,报名参加了1977、1978年的高考。这批考生虽然年龄偏大,不少比应届生要大十岁,但生活阅历丰富,文革前接受的中学教育基本功扎实,复习备考极其刻苦,所以在考试中普遍发挥出色,抓住了这改变命运的宝贵机遇,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据笔者不完全调查,像杭州某大学物理系78级所招150余名学生中,老三届的有50多名,约占1/3;而复旦大学经济系78级的62名生源中,老三届的要占到一半以上。其他大学文理科生源中,老三届所占比例大致如此。

  学习刻苦空前绝后

  1977、1978年正逢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拨乱反正”、“万木逢春”、“百废待兴”,“重知识,重人才”乃至“重文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再加经历过文革的蹉跎岁月,上山下乡、回城打工……所以这两届学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专业学习都十分刻苦。

  经历过那段学习生活的人恐怕都会记得,当时的学生,除了上课,就是自习,很少有唱歌跳舞这样的休闲活动。看书看得实在头脑胀了,最多是到操场上去打一会篮球、排球。在复旦,晚自修去得迟了,不光

图书馆的座位占不到,就是校园最西边数学系旁边的教室,也已经人满为患了。我的一位同学年龄已30岁了,但英语考试每次总是班级第一。我曾向他请教过学习方法。他说没有秘诀,就是把课文每篇英文译成中文,再把中文还原成英文,这样反复默写至没有一点差错,英语考试无非是“中译英”、“英译中”,用功到了这样的程度,你说还有什么难得倒他。

  毕业意向首选留校

  由于全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日渐重视,由于对高校环境的留恋和对教师职业的仰慕,77、78级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想留校任教。尽管当时高校师资缺乏,但留校的名额毕竟有限,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干部和学习尖子如愿以偿外,多数难以圆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同学选择了不同的途径。年纪小的,估计自己任教的希望不大,转而报考了研究生,以作“暂缓之计”;不上不下的,留本校无望,就退而求其次,选择到外校或低一等的大专任教。笔者所在的班级,约有1/3的同学毕业分配都进了大专院校当教师。

  那时读研和出国

留学的机会不多。大学、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虽然77、78级学生毕业时实行的还是国家计划分配,但人们的个人就业意向,基本上是这样的排序。

  十年荒废影响犹存

  岁月如梭,恢复高考至今已30年, 77、78级的学生,那些老三届的,这几年陆续都要退休,即使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已年近半百。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作为文革结束后国家培养的首批大学生,他们本人,也经历了时代大潮的遴选。应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但30年后深入反思,也应看到,文革十年大好青春的荒废,还是对这一拨人的成才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且看30年后的今天,作为教师和学者,虽然拥有教授的头衔,但这批人中很难产生真正有影响的学术权威,更不要说问鼎诺奖之类了。并非他们不努力,实在是因为:学理工科的,毕竟他们的学业中断过十年;学文科的,他们的前期教育,都是在传统的左的僵化的模式中完成,一旦思维方式定型,要再“放开”,那是相当困难的。笔者曾就“中国近几十年为何难出学术大师”这话题,专门请教过王元化先生,他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

  作为

公务员,77、78级中,当然也成长起了个别省部级、厅局级干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仕途却总是“趿班”。撇开主观原因不说,客观上,留给他们的机会总是不多。1984年机构改革,各级党政机关提拔了不少有大学文凭的优秀知识分子进入领导班子,其中大多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77、78级的学生由于毕业不到两年,资历不够,还未被纳入视野。后来几年,工作逐渐上了轨道,职务上有所升迁,但不少人由于年龄偏大,往往失去了再次提拔的机会。

  因为有了好不容易获得的大学文凭,在经商之风初起时,77、78级的学生往往舍不得扔掉铁饭碗下海,失却了喝头口水、掘第一桶金的机会。待到市场渐趋成熟,靠知识、靠科技也能发财时,这批人中的不少已经知识老化,锐气消减,难以像网络新锐那样,在I T行业驰骋。

  十年文革,人才断档,给77、78级大学生提供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十年浩劫,蹉跎岁月,也使他们失却了进一步施展自己才华的资本。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这两届大学生接续了中断十年的中华文脉,可称承前启后的“中流”;但从更高的期望看,要想从他们中养成气薄云天的“砥柱”,恐怕为时已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