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选美国院士并非评中国院士理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5:34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国首个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女院士李爱珍接受专访 近日,社会各界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非中国院士”李爱珍格外关注,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位71岁的老科学家平静地表示:“第一,没有国家创造的平台、项目经费、科研环境等各项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第二,我非常感谢那些推荐我的院士,对他们我感到非常愧疚。” 1 成就:研究成果突破西方禁运 贝尔实验室发贺信称赞 李爱珍这个名字不为公众所熟悉,可能与她的研究领域有关。她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在国防、环保、医疗、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运这种设备。李爱珍和她的伙伴硬是搞了一套中国自己的设备。这一行动让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 量子级联激光器这一世界前沿领域,美国人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物理思想,而中国人比他们晚了20多年。尽管如此,李爱珍及其团队进行了革命性的开拓,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998年,这一领域的翘楚———美国贝尔实验室给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写来了贺信,称这是当时“国际上极少数实验室才能做出来的工作”。 在李爱珍所研究的领域中,有一个国际会议是国际顶尖级的———“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哪个国家能举办这一会议,就表明这个国家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和认可。到目前为止,会址还一直在欧洲、美国“转悠”。 李爱珍从1999年开始每次都提交给大会两篇以上的报告,介绍我国的进展。2005年,李爱珍作为亚洲唯一的委员,她申请会议在中国召开一次。在了解其团队所做的成绩后,科学委员会决定———2010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会议移师中国上海。 ■对话李爱珍 地图上的那个标记让我自豪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 李爱珍(以下简称“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我作为科技工作者非常乐意看到的事,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我们的国家争得一席之地,是我们上了年纪的科学家应该尽的责任。 记:您的开拓性工作为我国带来哪些进展? 李:贝尔实验室画了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国际上谁有量子级联激光器,除了美国和欧洲以外,地图上只有中国是红笔标注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您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一会议拉到中国? 李:这标志着我国的科研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是华侨家庭,1980年公派留美时能否回国是一些同事的顾虑,我的恩师邹元顶着很大的政治风险把我推荐出去,两年后我回来了。他生前一直希望这样的国际会议能在中国召开一次,我完成了他的夙愿。 2争议:国内四次被荐四次落选 内心只觉得感恩和愧疚 美国院士只是荣誉称号 美国国家科学院每次至多增选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根据该院程序,没有对年龄的特殊规定,也就是说任何年龄段当选都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本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而事实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举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比如新当选院士一度集中在类似贝尔实验室、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机构。于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了“临时提名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公正地审视哪些群体被院士选举所忽视。 ■对话李爱珍 这不是当选中国院士的理由 记:您获得这一称号有什么感想? 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院士要求是“在其学术领域里终生作出卓越的、持续性的贡献”,我觉得压力非常大。虽然我屡次落选,但我认为不能用我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来作为引证自己应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理由。 记:您能介绍一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过程吗? 李: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接受任何个人申请,我自己也是在院士增选投票结束后,通过电子邮件知道这个消息的,是谁推荐的我,谁投了我的票我丝毫不知道,这时候我才上网去查,得知他们的增选过程,任何个人和课题组都不能影响结果,我知道的就只有这些。 记:外籍院士有特殊的待遇吗?李:一点也没有,任何待遇、津贴都是“零”,只有一个荣誉称号。 四选四落身边总有知音 李爱珍在国内竞选院士的历程可谓坎坷。她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屡次不中。 按照中科院的有关规定,65岁以上的人没有资格作为单位的推荐人,65岁以上只能由院士来推荐,而且需要6个以上的院士。 在连续3次院士增选中,有王占国、吴德馨、秦国刚、干福熹、阙端麟、邹世昌、郭景坤7位院士每一次都推荐李爱珍增选。而屡次落选让 李爱珍倍感愧疚,“谁都希望自己推荐的人货真价实,能当上院士”。 虽然科研人员不一定很看重“院士”这一称号,但从客观上讲,导师带学生、申请课题经费、分房津贴等等都与“院士”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尽管李爱珍增选多年仍未当选,身边还是聚集着一大群科研人员愿意跟她干。 ■对话李爱珍 对国家说感恩对院士说愧疚 记:这么多次增选都落选了,您委屈吗? 李:我曾3次参选科学院院士,为什么未当选我也没有太关心。另外,我在2003年曾参选工程院院士,那是单位做工作鼓励我参加的,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去占人家工程人员的名额。 记:您对落选有什么想法? 李:我想向社会表达我的两重感受:一是,我今天能够当上外籍院士,如果没有国家给我那么多平台、项目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等支持,就不会有我李爱珍的今天,对国家的恩情我是不能忘本的呢?第二个感受,我非常感谢推荐我的院士,我想他们的压力肯定非常大。总让他们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为我写推荐信、审查推荐材料等,每年增选院士时,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记:您觉得我国的院士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吗? 李:任何一件事都有主流和它应该完善的地方,院士制度也是一样,它的主流、大方向是对的,但是有些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中科院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最近出台了《院士道德规范》,不过从出台到彻底地执行也应该允许有一个过程。 记:最近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您的事情,您怎么看? 李:我不希望成为新闻人物,我是个低调的人,我所关注的只是我的科研能否取得进展,我对美国国家科学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福利和权利毫无兴趣。我是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但我也只是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兵,我跟以前的我是同一个人。我的年龄大了,我的工作时间不多了,体力也在下降,能够做研究的时间很宝贵。我很想在空闲时写本书,把自己的事情记录下来,传给年轻的后代。(据《北京晨报》) ■新闻链接
美国科学院院士200多人曾获诺奖 美国国家科学院拥有2025个本土院士,387个外籍院士,在这些院士当中,有200多人是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内地一共有11位外籍院士,在世的仅有7人。香港地区有两位,台湾地区有3位。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每年增选一次,共分6个学部31个学科,每年最多增选院士数目的是:本土院士72人,外籍院士18人。 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内地科学家名录(共11人) 华罗庚:1982年入选(已故) 夏鼐:1984年入选(已故) 谈家桢:1985年入选 冯德培:1986年入选(已故) 周光召:1987年入选 贾兰坡:1994年入选(已故) 陈竺(现中科院副院长):2003年入选 白春礼(现中科院常务副院长):2006年入选 袁隆平:2006年入选 张启发:2007年入选 李爱珍:2007年入选
低调的李爱珍并不希望成为新闻人物 据《东南早报》
李爱珍(前排右)和她的同事们在实验室 (欧志彬/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