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环境质量就是国家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09:50 《市民》杂志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1998年,在北京美国驻华使馆里,廖晓义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了字,理由是:留在中国搞环保。

  1993至1995年间,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渐对环保感兴趣。1995年5月,她带着尚未杀青的环保电视片《地球的女儿》回国,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播放,反响很大,也得到了一些资助。次年,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问世。

  她老说自己是个“东拉西扯,上蹿下跳”的人,因为,“做NGO,必须有最草根的经验,又要努力推动政府的工作。”她说,NGO完全可以考虑用合作伙伴的方式,与政府共同推进环保事业。

  廖晓义认为,这几年“地球村”在环保方面做出的贡献,一是致力于公众教育。2006年9月22日,她在国际无车日,在北京倡议“每月少开一天车”,得到不下20万有车族响应。这表明,通过更明智的交通方式,享受更健康和可持续的现代生活,既是时尚,也是生存智慧;二是立足社区,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她认为垃圾分类就是改善生活环境。北京承诺举办绿色奥运,其中包括垃圾分类达到50%,这一工作主要由“地球村”负责承担;三是促进草根伙伴的交流。2000年,她和其他草根同行一道协调了民间组织的地球日活动,中国草根环保组织首次走到一起。

  作为哲学硕士,廖晓义始终坚持环保的文化渗透。1998年3月,“地球村”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编写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和《儿童环保行为规范》。在卷首语里,廖写道:“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邮箱 office@gvbchina.org.c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