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级高考生:不太为考试拼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19:55 求学杂志

  一个“非高考人”的高考生活

  1997·高考大环境:

  1. 香港回归,欣欣向荣,而四年后我们的就业形势也是一片大好。

  2. “70后”的高考人群体特征是:能上个大学就非常不错了,只有那些“天才”和“疯子”才会没日没夜地去追寻清华、北大、复旦……

  3. 还不知道考研为何物,许多人都觉得大学就已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了。

  4. 考前填志愿,或者估分填志愿,许多人在为自己的实力而担忧,另外一部分人在为选择哪些大学而担忧。

  5.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和高校招生宣传大会,我们对高校的了解只是从老师和已经毕业的学长那得知。于是,很多人碰对了,很多人失落了。

  1997·纯粹高考人:

  毕方方,1997年参加特招考试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毕业后参加研究生考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现工作于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

  1997·个人高考史:

  1. 粤语歌大流行,许多人疯狂地喜欢张国荣、Beyond、梅艳芳、黎明,可我还是最喜欢小虎队。

  2. 许多人放弃了高考,有的是选择跟着父母下海经商,有的进了职业介绍所,直奔深圳。

  3. 高三后期开始自由复习,大家都在家里,谁也见不到谁了。从那个五月起,很多同学我再也没有见过面。

  4. 最喜欢的课本是历史书,最讨厌的课本是数学练习册,最老生常谈的是语文老师(总是在拼音上做文章),最让人敬佩的是英语老师(当时有孕在身还坚持跟我们晚自习)。

  1997·高考小感言:

  我们不是最激进的一代,也不是最有能力的一代,但我确信我们是单纯与复杂并存的一代。没有太多诱惑,也没有太多沉重的包袱。我们的未来有很多选择,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最难忘的事:我觉得当时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人来竞争。虽然我当时高考的时候还没有扩招,能进大学的人比较少,但是高中里的人也比较少。我所在的高中是我们那个地区最好的中学,也是省里最好的几所中学之一,理科只有四个班,每个班大概60人,文科只有一个班,70多人。我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这么多人!现在看起来那些动辄20个毕业班的高中比比皆是,我真感叹。

  当时的人也不像现在这么“拼命”,大不了考不上本科还有专科上呢,反正一样都是大学,我们班许多同学都抱有这样的心理。所以那时候的高三,虽然很紧张,但是也很平静。许多人都是白天学习,晚上偷着看小说,女生最爱看的就是“琼瑶”,现在想想有点土,不过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言情书,还真的没琼瑶阿姨写的好!我当时不看这些,我喜欢看长篇历史小说,什么《太平公主》、《狄仁杰传》、《隋唐演义》……很多人都说我疯了,复习历史还复习不过来呢还看那玩意。

  高三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下滑得厉害,以前一直都是前五名,这次一下到了30多名,老师对我的脸色都变了。起先是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问我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我自己知道确实是我没好好复习,就打“马虎眼”编了个理由搪塞他。考试完了要开家长会,我觉得有点丢人,万一老师找我爸妈说起这个事该怎么办?于是我就没通知家长,心想我下次再考回来不就得了?反正这次也是一时失手。再说,那么多同学的家长都来,谁知道哪个没来啊,老师也不是一个一个点人数。等到家长会开完了,我主动跑到班主任办公室,告诉她我没叫家长,并且保证我下次一定考出好成绩。班主任没说什么,我以为这个事情就了结了。可是晚自习课上,她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地批评了我,几乎每说一句话都有同学朝我这边看。她说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哭了,从啜泣到号啕大哭,可她还是自顾自地讲,讲完我的事情竟然若无其事地开始讲解题目。从那次事件以后,我一个月没和班主任讲话,同学也都很知趣在我面前不提这个事。现在想想自己真的是单纯得可以,就这么点小事,就认定是老师“欺骗”了自己。多少年过去了,见到班主任,感觉她还是一点没变,她是那种很直率的人,有事情就要说出来,是我头脑太简单,也许我也是比较喜欢直来直去的人。

  最快乐的事:最快乐的事情当然是当别人都紧张得要命的时候,我却可以看电视!或许我不算是一个真正的高考人,虽然我也度过了紧张的高三,但是却没有经历最激烈的暴风雨。

  高三下学期刚一开始,就有大学陆续来我们学校进行特招考试。理科班有竞赛成绩的同学,文科班有作文比赛拿奖的、文艺特长的同学都可以报名。自从和班主任闹出了风波之后,我就极度厌恶考试,甚至不想参加高考了。听说有这种好事当然欢呼雀跃!当即就报了名。我成绩综合排名是铁定能有这个考试资格的。后来经过了一次“小型高考”,我顺利地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了。当时只是知道这个学校在北京,而北京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总是憧憬着那里有无数的大师,有看不完的书。到了四月份,其他同学都在拼命地复习,他们看不到前路,因此也格外地紧张,甚至有点惶恐。

  看着我是闲人一个,老师安排了许多“杂务”给我,比如搬搬试卷啊,帮着收收作业啊什么的。有一次模拟考试的卷子,足足有一米高,我分两次才搬完,累得不行,可是很多人觉得这仿佛是理所当然的,谁让我已经把脚放在大学门槛里面了呢?但是我依然很开心,毕竟是可以提前解脱了,这种想法现在感觉也真是简单而快乐。后来我的座位被调到了最后一排,专门给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再后来同学们都奔赴考场了。那一年特别的热,许多人都晕倒在考场上,我却可以舒服地在家里吃冰糕看电视。我是我们班惟一一个看了香港回归接收仪式的人!这笔精神财富现在还经常被老同学提起,我一边谦虚一边在心里美得不行。

  最遗憾的事:最快乐的事往往也是最遗憾的事。

  我毕竟没有参加高考,一个无数人为之奋斗10年甚至更长的重要事件。高考是个里程碑,经历过,跨越过,人也长大了。五月之后,我们就开始自由复习,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铺天盖地的考前提高班和冲刺班都已经没了市场,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学校的补习所占用。可是当时的我们仍然有着这样的一些“自由”,貌似也没有多少人会去想,这样做是否会太放纵?老师“松手”是不是有危险?当我看着走出考场的同学们那副解脱的神情,我觉得他们其实比我还要快乐。暴风雨后的宁静和恬美才是最让人难忘的。

  许多同学都考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大学,而我却对我的大学知之甚少。后来等真正认识她,我才发现和北大、清华相比她太“袖珍”了,规模小自然也没有太多的我渴望见到的“大师”。大一的那个暑假,同学聚会,我发现很多以前特别“小女生”的同学都成熟了好多,很多以前不爱说话的男生也健谈了,而我似乎还是没什么变化。高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那是一道关口,冲破了,自己也成熟了。我打定主意要再参加一次“高考”,于是在大三的时候选择了考研,拼命地复习,想找到高考的感觉。对于70年代末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花季里的青春也许只有高考是最值得纪念的,那时我们没有NBA,没有动漫游戏,没有网络……不问前路,执著前进就是一段最美好最充实的回忆。考研虽然也很紧张,但是毕竟没有高考的气势,高考的魔力一直伴随着我,成为记忆深处的淡淡遗憾。

  如果再来一次:考研究生的时候,许多人复习到一半就放弃了,有的人进了考场但是却没有把所有的科目考完。考试是勇气和信心的较量。参加高考的人是最勇敢的,不管结局如何。要是让我再选择一次的话,可能我会去接受高考的挑战,即使没那个“高考你放马过来”的大胆精神。其实,检查自己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至少,我认真过,而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直有种不完美的心理纠缠着自己,于是去羡慕那些经历过高考的人。被班主任没收的那些小说,那些高考之后就从未再谋面的同学,都如春花随风,而高考,已走远如背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