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级高考生回忆:失眠导致考试失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21:12 求学杂志

  能走的那条路,充满希望

    1985·高考大环境

  1. 85年国家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首次实行师范院校提前录取,并首次实行考前填志愿。

  2. 国家对于招生计划内的学生,规定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大学生“双向就业”萌芽。

  1985·勇气高考人

  陆睿静 广西大学教师

  1985·个人高考志

  1. 每个月3元的生活费、每天5分钱的青菜只能吃一次、走路回家的高中。

  2. 我总想着我的梦:一个收录机和几盘英语磁带。

  3. 失眠的高考前夜,浓茶破碎了我所有关于大学的梦想。

  1985·高考回忆录

  从专科,到大学本科,再到研究生,已身为大学教师的我,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想着80年代那个对于我来说没有其他路子的年代,努力争取,这四个字,让我看到了奋斗的命运成色,我想,其实能够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没有别的路走了,能走的那条路,会让我们充满希望,这是我永远对自己说的话。

  高中的“数字生活”清单

  1个:80年代,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可以在小学里当老师了,一辈子都能稳稳当当地生活在故乡。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县重点高中的人。这在我们那个山村可是一件光彩无比的大好事,就跟考上了大学似的,好不容易出了个读书的娃,父母高兴,乡亲祝贺,我也充满了成就感。

  30公里:等到高一报名时,父亲把家里养的几只鸡换成了我上学用的蚊帐、提桶、伙食费和路费。第一次逛了县城的商店,第一次看到了中巴车,看到了80年代坑洼的大道和刷成灰色的水泥路面,油漆过的白色斑马线格外地醒目,满大街跑的都是自行车,看到什么东西我都想买。刚开学时天气还很热,两个多月后父亲才踩着借来的单车赶了30多公里的路把新棉被送到了我冰冷的床上,当时已经11月份了,天气冷了很长一段时间,看着父亲托熟人在农村信用社借钱买来的新棉被“姗姗来迟”,我想念的温暖棉被竟然在那个时候让我很愧疚,寒风里的父亲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

  3元和5分:85年的高中生活充满了艰辛,每个月3元的伙食费,于今天连一天的一顿饭都不够。但就是这3元钱,父亲每次都不是按时送到学校的。那时候的贫困,是真的一穷二白,城市开始流行下海潮,有些人开始做些小生意,可农村依然是过着“薄田的无意识生活”。为了这3元钱,父亲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而我也开始从每天吃两餐、每份5分钱的青菜缩减为每天一餐、每天都是菜汤和着干干的米饭。学校食堂一般要到周末才会卖些肉菜,可由于在学校住宿的同学多来自农村,比我情况好些的同学也没几个,肉菜竟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菜。

  7角5分:从县城到家的车费是7角5分,坐的是那种现在只有在少数农村才会出现的“兜风三轮车”,每每放假,我们一群农村孩子就毅然走回家去,高兴起来时真有点像“鬼子进村”,因为好多次我们走得都比坐车的人还快,到了村口就一哄而散。

  85年的学生,只有一种,那就是认真读书的人

  教育话题,如今已是大小报纸、杂志连篇累牍地诠释的热门关键词了,浮华社会里的人们开始怀疑知识和命运的关系,“读书无用论”在迷惑着读书的人们。作为一个亲历从知识狂热时代到知识“贬值”时代的人,我惟一不变的感受是:对于农村的孩子们,读书永远是最好的出路。如今老家的孩子们,依然在努力地读书,追寻着他们跳出农门的梦想。85年的学生,只有一种,那就是认真读书的人。每个人学习起来浑身是劲,根本无需别人督促。而且父母与其说没时间,倒不如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来关心我们的学习,他们只通过每个学期的“学生家庭素质报告单”略知一二。

  整个高中阶段,我自己从来没有买过任何参考书,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课本上:英语课本上的每一课,我都能背下来;语文也能背很多好的课文以及老师发的好文章;数学就是搞题海战术。高三时我在全年级有6个班学生参加的英语单词默写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这曾使我产生了报读英语专业的念头。可买英语磁带和售价近一百多元的收录机用来练口语的钱对于我无异于天文数字,我总是做梦,梦着自己有着收录机的日子。久了,关于英语的稚嫩梦想很快就在痛苦的海洋中自生自灭了。

  浓茶,“喝碎”了我的大学梦想

  高考如期而至,高考前的一天晚上,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喝了一大杯同学泡的浓茶,结果造成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严重的失眠,睡不着,望着黑漆漆的房间,想着第二天的高考,紧张得要命,在床上遏制不住地胡思乱想,辗转反侧就是“精神抖擞”,黑暗里自己感觉很绝望,直到天有点蒙蒙亮的时候,我才带着沉重的倦意睡了过去。

  早上考的是语文,这是我的优势科目,可因为没有休息好,我的脑袋里始终昏昏沉沉的,漫长的两个小时便在混混沌沌中结束了!不仅语文考试发挥得不好,还连累了后面几门课的成绩:因为初战失利,失望、恐惧、伤心、后悔等等情绪在考试期间一直笼罩着我。

  心情的极度压抑使得自己稀里糊涂地考完试,走出考场的一瞬间,莫名地悲伤,步履沉重地望着惨白的天空……最终我的高考成绩低于本科线好几十分,与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于是在填报志愿时,看着一些平时成绩比我差的同学的高兴模样,我怀着赌气的心理,把所有志愿全部都填上了同学们认为的最好的外省大专学校,省内的学校一所不填。大学已经没有了,那段日子,每天在家做农活,泯灭了关于读书的梦想,可我还是收到了一个牛皮信封装着的通知书,一所我从来都没有听过的专科学校。书总要读的,我还是去了我的“专科大学”,我真不知道我还有其他什么路子可走,因为我还想读书。

  知识的力量,改变了别人,也改变了自己

  到学校报到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学校因为得到特殊的政策照顾,有权力提前招录新生,85年国家改革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录取工作,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我的“专科大学”结果招来的80%的学生都没有报这个学校,其中甚至不乏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的考生!我也算是“倒霉”的一个,但“既来之则安之”,再说,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呢,在那个能读书就幸福的年代,我竟然在大学刚开始时就有了“无所谓”的态度。我再也没有了高中时代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但是,为了能在毕业时选择到一个好点的工作单位,和其他同学比起来,我在学习上还算是刻苦的,大学期间仍能保持着很优秀的成绩,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毕业时自己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名。

  以深深的失望开始的大学生涯,结束的速度快得我还来不及感受。当时,学校毕业生最好的单位就是市里面的重点中学,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个单位非我莫属了。可到真正选择单位时,负责分配的老师说国家出了新政策,要求成绩优秀的同学要到西部去为西部的教育事业服务,我首当其冲被分配到了西部的一所高中。一切来得让人猝不及防,心里觉得特委屈,但只能服从,80年代毕业生是不能自主择业的,服从分配是我们的惟一选择,特别是师范学生。

  拿着去教育局报到的证件,我受到非常隆重而热烈的欢迎,那样的场面让专科生的我感到慰籍而心碎,我总想着考真正的大学,可不舍得那个地方给我的感动,80年代的小城,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别人。原本以为,我的人生可能就是这样了,安稳的生活,使未来很遥远。1993年的某一天,大专生可以通过函授

专升本了,我走进我一直没忘的大学校门。90年代初物质取代了理想,人人都做着“万元户”的梦,下海潮席卷全国上下,想去读函授班的人其实不多,想读书的人也少了,可我一直在看书,在考试,一直到现在,没有别的路走了,能走的那条路,会让我们充满希望,这是我永远对自己说的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