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执着农民12次高考不辍被称为当代范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21:37 求学杂志
曹湘凡:高考狂人的掘井式历程 本刊记者 黄圆 他也许是中国最受关注的考生了:从高考报名到试场答题都有媒体全程报道,高考作文由大学教授特别批改,接受各种媒体采访档期一直排到高考后。他自己没有考入大学,却先后担任了300多人的家教老师。从1987年至今,曹湘凡在19年间参加了12次高考,被媒体誉为 “高考活化石”、“现代教育的斗士”,也被网民们戏称为“高考痴人”、“当代范进”。用他家教学生的话来说:“他的高考之路迂回前进,曲折发展,就像一个现实版的童话,虽然暂时没有美好的结局”。 回顾曹湘凡的高考之路,正如掘井的历程。 掘井心得:“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内心有光明。 曹湘凡:对我而言,高考已经成为习惯,一种作息生活。就像农民每年都要割稻插秧。 面对高考,曹湘凡并非不害怕。虽然已经经历过12次高考,辗转了19年,但曹湘凡说,虽然平时他也会指导家教的学生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但真正坐在考场上,他依然会感觉紧张:因为有媒体的摄像机全程跟随,因为内心过于迫切地希望能够在高考中获得成功。“我很没用的,别人说我是‘井底之蛙’,我说我是‘井底之龟’,蛙还可以跳,但是我不能跳,我只能慢慢地爬,我的天地就只有这么宽。”曹湘凡这样自嘲。他早已习惯了每年都要“小死”一次。等高考分数线出来的那两三天,他只能喝水,不能吃饭。尽管一年又一年地经受着这样的“魔鬼训练”,曹湘凡始终坚持,“还想看有没有百分之一的希望能考上”。谈到支持他12次参加高考的原动力,曹湘凡回答得很“赤裸裸”:“在这个社会,不高考,农家子弟没有什么出路。高考就是社会层次的切割刀。” 曹湘凡第一次参加高考是1987年,那是一个一切都跟理想相关的年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高考这座独木桥也因此特别地拥挤。当时全班60多人,只有10多人通过了预考,其中就有曹湘凡,但最终却和大多数人一样失意于象牙塔外。1988年,曹湘凡“卷土重来”,却再一次遭遇滑铁卢。在他们那个1000多人的村子里,当时只有他一个人高考,按照他说的“不光是代表我一个家,一个村的希望都压在我身上,人人都看着我。”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分数线出来后得知自己落榜,曹湘凡经历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时间:“我弟弟他都不敢回来讲这个分数。结果……就在那眼泪长流,哭都哭不出声来。”这一次,曹湘凡觉得自己“彻底完蛋了”。不死心的他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却在高考前一个月因为焦虑过度导致头晕目眩,完全无法投入复习,考试的结局不言而喻。如果不是阴错阳差地获得了一次“客串”大学生的机会,曹湘凡或许已经放弃了在高考路上挣扎。1989年9月,一位高中同学考上了太原的警校,在灯光明亮的警校舞厅里,来找同学聚聚的曹湘凡第一次跳起了交谊舞,还在篝火晚会中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在旋转的舞步和热烈的掌声中,曹湘凡享受着“人生中最浪漫、最难忘的时光”,考进大学的愿望也在瞬间得到极大的强化。而现实生活中,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飞跃龙门”则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不如我呢。”曹湘凡如是说。 掘井心得:背负着压力启程,虽然累,却断绝了打退堂鼓的可能。 曹湘凡: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你只要向前看,不要总往后想,诸如自己考不好会怎样怎样之类。 高考是一滴眼泪,在恰当的时候流出是一种卓越。曹湘凡的这滴眼泪埋在心底19年,早已凝成粗沙,在一年年的磨砺中,渴望化身成耀眼的珍珠。在这磨砺的过程中,各种外在的压力让曹湘凡痛并坚持着。 作为一名“高龄”考生,曹湘凡每次进入考场,总会惹来旁人的侧目,“像看猴把戏的”。而考场外的门卫任他百般解释就是不相信会有这么“老”的考生,直至他拿出准考证才善罢甘休、挥手放行。更让曹湘凡尴尬的是,当年的同学许多都大学毕业进入高中任教,在考场上当起了他的监考老师。这么多年过去,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曹湘凡已经有了应对之策:“我就直视对方,他望着我,我望着他,他就不望着我了。”曹湘凡还为此写了一幅自嘲的对联:受冷落坐冷凳冷眼看世界,扮热脸抢热门热血洒江山。横批是一鼓作气。 曹湘凡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对家人的愧疚感。邻里乡亲对他家人的指指点点、妹妹为了给他凑伙食费织草席、母亲到亲戚家借钱写借条的情形都成了钉在曹湘凡心上的一根刺。2001年,曹湘凡与妻子来到长沙,因为没有暂住证,有孕在身的妻子被派出所收容关押,蜷曲在水泥地面上过了一个通宵,饥寒交加,导致了胎儿早产。曹湘凡还有一个支持他的好岳父,直到现在,他还记得,1998年,湖南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曹湘凡和岳父一家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抢出了一板车棉花。当时,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岳父在前面佝偻着背,气喘吁吁地拉车。看到曹湘凡只穿了一双破球鞋,便坚持要把脚下的皮鞋脱给他,说“我们人穷却不能把尊严都丢了。” 在曹湘凡内心凄惶的时刻,也有许多人温暖了他:在他吃白饭时给了他5元生活费的班主任老师、给他雨中送伞的学生家长、因为他火车晚点而专门为他开通体检“绿色通道”的医护人员,还有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的那一句“祝曹湘凡今年好运”都给了他“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气。 掘井心得:想寻找泉水的人可能会挖出石油,有些收获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曹湘凡:有一个记者总是想把我往范进身上引,我就跟他说,你怎么和中国高考一样没有创意。 曹湘凡对于大学校园有着一种“理想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所特有的崇敬,却并非一个专职高考的偏执狂。事实上,他每天用于复习的时间只有3~4小时,大多数时候都往来于长沙的大街小巷,给30多个初中生、高中生做家教,以此养家。 1999年,因为家里遭遇变故,曹湘凡来到株洲做营销员。他对于高考的痴迷和潜心研究,引起了上司的注意,特意终止了他的营销业务,让他给自己的外甥做家教。这一做,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株洲到长沙,曹湘凡一共教过300多名学生,其中有120多名考上了重点大学,在长沙家教市场上颇有口碑。 “和一般的老师比较,我每年都进行一次总复习,做一回高考试题,更专业;和高考专家相比,我天天接触到备考的学生,面对面地给他们上课,更职业。专职家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对症下药。”曹湘凡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在9年的家教实战中,曹湘凡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市面上各种参考书的特点如数家珍,还建立起了一个数学题库,美其名曰“母题库”。曹湘凡说,虽然高考每年都有变化,但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题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在调节考生临考状态方面,曹湘凡也有着自己的小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考场上紧张,高考前夕,他总是不断变换上课地点,培养学生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在给一些基础较差而又急需提高的学生上课时,曹湘凡甚至采取了他自认为“极端”的方法:上课到凌晨2点,各学科轮番轰炸,直至考生“麻木”到没有抵触情绪为止(提醒:此方法只适用于特别的个人,读者切勿模仿。)而对于这位始终没有进入大学校园的老师,学生们很是尊敬。有同学说:从曹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渐渐喜欢上了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的数学。 在高考扩招后,大学生满大街都是,高考的理想主义时代一去不复返。在信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理解曹湘凡“一颗树上吊死”的做法。对此,曹湘凡只是淡淡地说:“如果我不高考,过得未必比现在好。” 今年将是曹湘凡最后一次参加高考,“年纪大了,再考下去没有什么价值了。” 我们不知道曹湘凡的最后一次掘井能否挖出清泉,也不知道他能否会经营好偶然挖掘出的“家教石油”,但愿他能在万千纷扰中最终找到出口。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