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政府力图重塑形象 扭转腐败负面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11:09 中国经济周刊

  贪官毒奶粉欣氟事件逼官招商……成了本不应该属于阜阳的“专有名词”。几年来,发生在阜阳的一连串负面事件,不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一些媒体的所谓“新闻富矿区”,更使阜阳市“重创”连连、“灰头灰脸”,成为阜阳人挥之不去的“阴霾”。

  2007年5月9日,安徽省阜阳市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这次却是个“例外”。

  4月30日,“五一”长假即将开始之际,阜阳市以一纸“封车令”,全面“封杀”了全市公务用车的“假日出行”。历经7天多方“检验”,收效颇佳,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令许多人士“深感意外”。

  此举一经“曝光”,立刻受到了《安徽日报》、新华网、新浪网等省内外众多媒体和网络的“追捧”,这对于一向以负面报道“著称”的阜阳市来说,实属“来之不易”。

  阜阳嬗变

  阜阳之殇 “灭顶之灾”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原市长肖作新夫妇腐败案起,阜阳便不断地“东窗事发”,两任市委书记王怀忠、王昭耀先后倒台,有媒体报道称:“到目前为止,阜阳市干部中已经有2个省部级、包括8个市委常委在内的10位厅级领导干部,因腐败而落马。”创造了阜阳不光彩的“历史之最”。

  那时的阜阳市官场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跑官的、要官的、买官的、卖官的、造官的、保官的,权钱关系、权色关系、裙带关系……前“腐”后继,层出不穷。

  当时阜阳市的主要官员为了出“政绩”,大肆搞工程、上项目,使形式主义“盛极一时”。经常是“只见奠基,不见竣工;只见剪彩,不见效益,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只见投资,不见收效”,被民间称之为“三拍(拍脑袋创意、拍胸脯决策、拍屁股走人)干部”。

  后来,有一个形容阜阳官场的“专有”名词,即政治生态灾难。而这次阜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生态灾难”,给阜阳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几乎是“灭顶之灾”。

  阜阳“失语”

  正是因为内部某些官员的腐败泛滥,使外界对阜阳有一种“偏见”,认为阜阳官场完全是一个“烂窝”、“黑窝”,不可救药。所以,当人们见到阜阳的官员时,免不了“指指点点”、“品头论足”,甚至“为之侧目”,“避之不及”。这令阜阳的官员“难堪”,甚至“伤及自尊”。

  作为现任市委书记的胡连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述过自己的一次尴尬体会。“刚调到阜阳工作时,我参加省里组织的招商活动,每次推介阜阳市时,出席活动的客商们都说知道‘那地方’,但是语气当中充满着嘲讽意味。” 他一脸无奈地说。

  据阜阳的企业界人士介绍,当时“阜阳的知名企业也都比较低调,在省外媒体做广告似乎都不敢说自己是阜阳的,生怕沾染了阜阳的晦气。”

  而这种“形象沦陷”的感受甚至殃及无辜的百姓。在北京的街头,记者找到了一位来自阜阳的农民工,与其攀谈。当记者问及其家乡的时候,他却闪烁其辞,“顾左右而言他”。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各类媒体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来自四面八方的“口水”生生“淹没”了这个千万人的城市,令阜阳市一时“失语”。自知“理亏”的阜阳市彻底“缴械”,连申辩的权利都给放弃了,生怕“稍有不慎”招来更多的“唾骂”。

  负责收拾“烂摊子”的现任阜阳市委书记胡连松深感“灾后重建”之艰难,颇为感慨地表示:“这些腐败官员影响了一代人,带坏了一方风气,搞乱了干部的思想。其带来的危害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具有相当强烈的破坏性、滞后性和延续性。”

  塌陷“锅底”

  阜阳是一个有93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45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6亩。在当代中国,现代农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大省或者农业大市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发展落后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以来,阜阳的经济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已经开始从“温饱”向“小康”过度。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诸多“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次次的发展机遇与阜阳“失之交臂”,阜阳成了经济发展和对外形象的“塌陷”区。

  由于腐败、浮夸、形式主义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导致外地投资商不愿投资阜阳,没有外来资本进入,“人口多,底子薄”的地方经济基础在“不正之风”的侵蚀下变得愈发羸弱,从1998年开始,经济发展陷入了连续四年下滑的困境。

  到2000年,阜阳GDP出现了-7.9%的增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

  而同期的安徽也处于发展的“低谷”。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安徽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8%,差1497元;2000年,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1.2%,差距扩大到2211元;到2002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到了2367元。即使在“塌陷”中部地区,也处于落后之列。

  阜阳与全国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在 “九五”期间,阜阳市GDP平均增长仅为4.7%,是安徽全省最低的,被其它地市戏称为安徽的“锅底”。同样,在整个中部地区,阜阳市应属于“垫底”之列。

  难怪当时阜阳及安徽的不少有识之士都奋力疾呼:“阜阳不崛起,皖北难崛起;皖北不崛起,安徽难崛起。”

  重振阜阳

  “临危受命”

  2001年,当整个阜阳市在“水深火热”中“残喘”之际,新一届阜阳市委、市政府“临危受命”。

  面对百废待兴的时局,阜阳市的决策者们首先达成一致共识:“承认并正视落后,但不能被落后压垮斗志、泯灭信心,更不能以目前的落后,对阜阳的未来妄加断定。”

  经过审势度势,最终,“重塑形象”被确定为“扭转时局”的突破口。

  阜阳市的最高决策层“旗帜鲜明”地提出树立六种新形象:“诚实守信的新形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文明规范的新形象,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拼搏奋进的新形象,清正廉洁的新形象。”

  为了防止形式主义的“惯性作用”,使“重塑形象”的努力“重蹈覆辙”,阜阳市“脚踏实地”地慎重前行,按照当时省委、省政府“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的要求,重新建章立制。

  经过充分准备,他们把重塑形象的“矛头”直指市委、市政府的所属重点部门、窗口行业和为民服务的机关单位,强力推出了“阳光工程”、“首问责任制”、“办事程序公开制”、“限期办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市直单位的173个服务项目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政府审批项目不再“高高在上”,变得“既可望,也可及”。“只服务、不添乱;只设路标,不设路障;不讲不行的理由,只找可行的办法……”成了阜阳市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新的“最高指示”。

  前后共出台、制定了近100项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几乎涵盖当时所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逐一“对症下药”,展开教育、警示、监督、惩处等一系列“组合动作”之后,阜阳的正面形象开始逐步恢复。

  整肃“乱象”

  “蚌埠偷,淮南抢,阜阳没有共产党。”这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安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蚌埠、淮南的社会治安不好,有偷东西和抢东西的,而阜阳市则党风政风被严重“扭曲”,以至违法乱纪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事实上,在查处“王怀忠案件”之后,中纪委专案组在准备撤离阜阳时,对阜阳存在的问题能否继续予以查处,表现出极度的“忧心忡忡”。

  对此,当时阜阳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定地表示,“对存在的问题必须一查到底,只有挖出‘烂疮’,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

  时至今日,虽时过境迁,而阜阳市领导班子并没有“食言”,打击腐败丝毫没有手软。一系列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的查处,令人触目惊心: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查处阜阳市委原秘书长张华琪和原市政协秘书长徐波一案,共涉及颍上县干部人数多达179人。

  2005年5月,查处阜阳中院副院长王建民、朱亚一案,共涉及中院执行庭长王春友、经济审判第一庭庭长陈和平、经济审判第二庭庭长董炳旭等近10人;

  2005年8月3日,查处原阜阳市公安局副局长种永纪涉嫌受贿、贪污、私藏枪支弹药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涉及2任车管所长;

  2006年8月底,曾经担任阜阳中院院长的尚军(女)、刘家义、张自民,因涉嫌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分别被安徽省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终结,移送安徽省的安庆市、滁州市、六安市三地检察院审查起 诉……

  “5年来,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5686个案件,处理6396人,涉及副处级干部79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阜阳市纪委副书记朱克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纪委监察工作为阜阳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做出了艰苦努力。”

  朱克申介绍说,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阜阳市民众对党风政风的满意度达到72.2%,高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贿选、乱批条子、形象工程、路边工程等非正常现象,已基本销声匿迹。

  住满“地方大员”的市府大院,一向被看作是阜阳党风廉政建设的“风向标”。

  过去每逢重大节日,这里请客送礼“蔚然成风”,院内院外经常是“车水马龙”;如今,经过几年整治,早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连春节提着小礼品给离退休人员拜年的亲属都“羞于见人”。

  经济“大逆转”

  随着政治上由乱到治,阜阳市上下要求发展、渴望崛起的愿望日益强烈,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发展的新局面俨然已经形成。

  在1998年之后,阜阳市经济经历了连续4年下滑,而到了2002年阜阳经济发展成功实现“逆转”,止跌回升,首次出现增长,增幅为4.1%。增幅虽小,却是没有掺杂任何水分、实实在在4.1%的增长,标志着阜阳市经济发展终于“冲破黑暗”,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当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为了在“

中部崛起”中占据有利位置,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实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跨越发展”总体思路下,确立了东向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群带动、县域经济、全民创业、效能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一时间,“奋力崛起”的呼声响遍了安徽的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2004年底,阜阳市借“崛起”之东风,迅速跟进,陆续开展了“奋力崛起研讨会”、“奋力崛起大家谈”、“奋力崛起大讨论”三项活动,寻觅阜阳“奋力崛起”的未来方向,为进一步发展进行“把脉”和“预热”。

  就在2004年,阜阳市生产总值增长首次达到了10.4%,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7年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使阜阳市上下看到了“奋力崛起”的希望所在。

  2005年春节刚过,阜阳市委召开了更具针对性的“奋力崛起”专题研讨会。随后,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都相继跟进,分析存在的问题、发掘现有的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的思路,阜阳市“奋力崛起”开始“升温”。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6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