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研制两弹人员忆原子城岁月:非常难找老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01:3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参与研制两弹人员忆原子城岁月:非常难找老婆
原子城曾建有17公里的铁路专线,如今这条专线仍在使用

参与研制两弹人员忆原子城岁月:非常难找老婆
陈飞夫妇向记者展示“两弹”纪念章和荣誉证书

参与研制两弹人员忆原子城岁月:非常难找老婆
221厂“末代厂长”王青珩

  昨天下午,一位名叫杨宜城的老读者两次打电话到广州日报社,他说昨天“新闻蓝页”刊登的《中国首个核工厂49年后解密》一文,一下子把他的记忆拉回到40多年前。

  上世纪60年代,杨宜城在“金银滩”核基地从事过核反应堆工作。他说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永恒的财富。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三十多位粤籍的221厂技术员和工人安置回广东。几十年的西北高原经历让他们几乎忘记了粤语,十几年来,他们在重新适应着家乡的生活。

  现在,广东这些“两弹”人员,不管是退休在家的老教师,还是继续在商场拼搏的老板,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时西望青海,怀念着“金银滩”那头顶蓝天,脚踏草原的岁月。

  杨宜城是广东普宁人,虽然71岁了,但还坚持每天去天河立交粤能大厦的办公室,那里有他自己开的公司。

  杨宜城对记者说,他现在是3家公司的董事长,7家公司的董事,商业上的成功得益于当年221厂积累下来的技术和拼劲。

  1964年10月16日,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杨宜城还是一个

武汉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四的学生。那时,他还没想到自己一年后命运也会与我国的“两弹”事业联系起来。

  一到221厂就搞反应堆

  杨宜城告诉记者,1965年,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次年,氢弹研制也在紧张进行着,221厂一下子从全国各大高校要了850名学生,杨宜城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武汉大学物理系去了两个人,我是班长,属于‘又红又专’的那类人,因此被要去了青海。” 杨宜城回忆说。

  但毕业后的第一年,杨宜城并没有立即进入“金银滩”。那时,全国各地来的学生以“

北京大学生劳动实习大队”的名义在青海湖周边搞“四清”工作。

  1966年7月,杨宜城进入了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验部三室。当时,九院的设计部、实验部和生产部都在221厂。“刚进221厂的时候,因为我是‘调干生’(上大学前工作过),觉悟高呀,实验部副主任胡仁宇找我去谈话,让我去搞反应堆,这份工作辐射污染危险非常大。”

  此后,杨宜城一直在胡仁宇领导下工作。胡仁宇是我国“两弹”事业的功勋人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就是科研室负责人,此后,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9月,胡仁宇接替了病重的邓稼先担任九院院长。

  杨宜城告诉记者,实验部是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核心部门,主要承担模拟实验、冷实验和热实验,还承担了后来的核潜艇研究。而杨宜城负责的是零功率反应堆中子能谱测量和300号反应堆的组织安装,并担任机械组的副组长。

  刚到221厂,杨宜城住的是单身宿舍,就是将军楼附近,十个人一间房,每天要坐5公里的车去六分厂(爆轰场)做实验。

  就这样,杨宜城在“金银滩”一呆就是4年,直到1969年随九院搬迁到四川绵阳。

  对于在“金银滩”工作的那几年,杨宜城用三个“非常”来形容:非常危险,非常保密,非常不好找老婆。“我们那一年去的850个青年学生,基本上都是单身,很多人的婚姻耽误了。外面的人一般18岁就结婚了,而我们开玩笑说要18‘公岁’(36岁)才能结婚,当时我记得有一个莫斯科大学毕业回来的人到19‘公岁’(38岁)才结婚。”

  而与其他同事相比,杨宜城找对象似乎更难。“我老家是广东的,别人前后给我介绍了十几个对象,但一调查都有海外关系,你说我这份工作哪能找有海外关系的人为妻?”为此,直到32岁的时候,杨宜城才结婚,可是妻子还是有个亲戚在香港。为此,他还在“文革”时被人告了密。

  1978年,杨宜城调离九院,回到广东工作。如今,早已退休的杨老不甘寂寞,经营着自己多家公司,但忙碌的他从没忘记“金银滩”那段岁月。1999年他特意回过221厂体会往昔的岁月,3年前,他回访四川绵阳九院时,还曾赋诗一首:

  裂变聚变共一家,两弹一星强中华;

  东风西风同球舞,矛尖盾硬惩恶邪;

  中子穿甲如稀泥,激光聚变似神箭;

  炎黄子孙十三亿,统一大业谁能敌。

  结婚时不知丈夫的职业

  今年69岁的陈飞是221厂的工程师,1964年从清华无线电半导体专业毕业后就去了青海,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了28年的青春。现在陈老和老伴蔡华英都是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退休教师和职工。回想起那28年的岁月,陈老一脸感慨。

  陈老夫妇1971年结婚,因为蔡华英在广西钦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两人分居了5年。

  “结婚的时候,我只知道他在青海工作,究竟在青海什么地方,干什么都不知道,写信的地址也只是‘兰字839部队’,或者‘西宁市××信箱’等,他从不跟我说具体的工作。结婚后,同学都说我傻,都不知道人家干什么的,在哪里的,还嫁给他。”说到这里,蔡华英爽朗地笑了。

  防空袭机器藏到农村

  毕业时,陈飞在班里是最早被中央组织部要走的人,当时他只知道去青海,不知道去干什么,也不知道具体去什么地方。当时教导主任曾经找他单独谈过话,说让他去青海是“为了国家的需要”,条件会很艰苦。1964年8月,陈飞坐火车到青海西宁报到。

  陈飞报到的时候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前夕,美苏成天威胁说要对核基地进行空袭,“221厂的人很多都撤离了基地,像我这样刚毕业的学生就暂时没去那里了。记得当时连很多机器也被藏在了农村里了。”

  陈飞说,我国第一次试爆的原子弹体积很大,差不多有半个火车头那么大,当时无线电技术用得并不多,因此不具实战性。因此他进221厂后,221厂主要的工作是使核武器小型化,实战化,以能达到装备部队的要求。

  “我一去基地就做‘定型’,就是按部队提出的参数设计达到实战水平。我在学校学的是无线电半导体专业,因此主要是研究原子弹的控制系统。”

  陈飞说,离开“金银滩”15年了,一直没有回去看看,今年7月他准备和老伴重返“原子城”,体会一下两弹爆炸年代的生活。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1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