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唱黄梅戏“镇住”央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05:37 东方今报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你可能觉得黄梅戏和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州是毫不相干的,那你可错了,咱郑州也有一个黄梅戏俱乐部——— 郑州越剧黄梅戏戏迷俱乐部,这个在郑州成长起来的俱乐部还将黄梅戏唱到了中央电视台。

  “当初只是随手拨了今报热线,想找一两个票友一起唱唱戏。”两年前,曲学礼拨通了今报的帮办热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一棵大枫树下,笑眯眯地看着正在吹拉弹唱的戏迷们,而这个俱乐部在两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只有八九个人的小团体,发展为固定成员遍布郑州各个区的俱乐部,参加各地的戏曲活动。

  ●觅知音:戏迷电话打到帮办

  2005年6月的一天,一个电话打到了今报热线:“我想在郑州找喜欢黄梅戏和越剧的朋友。”这个电话是曲学礼先生打的。

  对黄梅戏来说,曲学礼是“半路出家”,他擅长拉二胡,以前在上海工作时就爱给黄梅戏和越剧爱好者拉二胡伴奏,黄梅戏特有的温柔婉转把曲先生这个北方人吸引住了。

  2005年,曲学礼退休回到郑州,摸摸心爱的二胡,拉两下,和着曲调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没唱两句又搁下了,“一个人唱太没意思了”。他拿着二胡出门,到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看人家唱京剧、豫剧,可看了一会儿,又走了。“我只喜欢黄梅戏、越剧”。曲学礼在郑州这个北方城市,开始寻找“票友”,可总是找不到,被戏瘾憋得不行,曲学礼拨打了今报热线。

  ●建剧社:最初只有9个人

  打过电话后,曲先生开始了忐忑不安的等待,没过多久,电话铃声响起,是今报帮办栏目的记者张淼打来的。“小伙子问了我一些情况,最后还说今报一定会尽量帮我找到知音,让我耐心等待”。没过几天,张淼又给曲先生打来了电话,告诉他有很多爱好黄梅戏的读者打来电话,并问他这个星期六在人民公园西门大家见见如何。

  2005年6月4日,曲学礼拿上二胡,早早来到约定地点。来了8位读者,52岁的赵大妈掏出了自己在书店里抄的戏词和乐谱,和同来的杨大妈一起唱了一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在艺校教影视表演的王康洁女士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唱段中加入了大量的动作表演。66岁的张泽润大爷虽然是所有演唱者中年龄最大的,可他一点儿都不示弱,唱起黄梅戏底气十足。虽然只有曲学礼一人拉二胡伴奏,但大家依然情绪高涨。“咱们郑州人唱越剧、黄梅戏的不太多,我们平时都是自己在家听听磁带、自己哼着唱唱,很难有机会和这么多知音一起切磋”。“别看这次来的人不多,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咱们先组个剧社吧,就叫‘老中青星星剧社’,怎么样?”

  后来这个剧社发展壮大,更名为“郑州越剧黄梅戏戏迷俱乐部”,活动时间定为每周六上午,人民公园西门的大枫树下。

  ●想参加:喜欢就能“入伙”

  刚开始,戏迷俱乐部成员不多,也缺少伴奏的人,曲先生又委托今报寻找擅长越胡、笛子、琵琶、月琴等乐器的爱好者,陆续又有几个高手加入俱乐部,每次活动时,几个乐师一字排开,声势浩大,引来听众无数。

  俱乐部成员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拉人入伙”。想想自己加入俱乐部的经历,宋秀文至今觉得挺有意思。宋秀文原来是郑纺机职工,退休以后就喜欢到附近的人民公园散步,一天,她路过西门的时候,听到一阵乐声,“就觉得很好听,像有只小手拽着我,不知不觉就走过来了”。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就有人拉她,不过当时吓了她一跳,“拉我的人让我来一起唱,我又不会”。经不住再三邀请,宋秀文试着唱了几句,马上有人在旁边为她领唱,让她跟着学,她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俱乐部里的一员。

  “不管有没有基础,只要喜欢黄梅戏,我们都接纳。”郭伟峰说。

  22岁的郭伟峰是俱乐部里最年轻的,在聋儿康复中心工作的他腿有残疾,走路有点跛,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这个俱乐部最热心的人,大家都亲热地称呼他“小郭团长”。

  ●有实力:俱乐部藏龙卧虎

  除了热心,俱乐部成员里还藏龙卧虎,中等个头的樊国萍嗓音清丽婉转,她可是个明星人物,唱戏已经有二十几年了,曾经参加过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做过擂主。俱乐部有活动时,她总是在一边一句一句地教初学者,“唱戏没有什么先来后到之分,只要热爱就都是知音。”樊国萍说。

  戏剧里分黑脸白脸,俱乐部里也有唱“黑脸”的。“你这拍子错了,重新来!”一位拉二胡的大爷停下来,对坐在身边的拿着碰铃打拍子的一位大妈说。打拍子的大妈不好意思地笑笑,更加专注地配合二胡,敲击着手中的碰铃。这位大爷姓张,二胡拉得特别好,退休前是个领导,来俱乐部后,就把做领导的认真劲儿也带来了,指导唱腔,纠正错误一丝不苟。一旦唱好了,他也会不吝赞美之词。“做什么事情得有个标准,有个劲头,唱戏也是一样,该认真的时候就得认真,不含糊。”张大爷调着二胡,一字一句地说。

  两年间,俱乐部就是有这些各有所长的成员和一些热心人的支持,成长起来的,登记的成员达到40余人,渐渐小有名气。

  ●到央视:参加现场录制

  去年10月,小郭悄悄地把俱乐部里的一些现场活动做成了光盘寄给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过把瘾》栏目,全国的民间戏迷都可以在这个栏目里展示自己,争夺擂主宝座。“当时没抱太大希望,只是试试。”小郭说。

  可没想到12月的一天,小郭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电话!“他们说找樊国萍老师去录节目,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这个消息让俱乐部的成员们都激动坏了,虽然临近新年,但是大家都想去给樊国萍加油助威,后来拼命精减才把拉拉队减到十几个。

  一进中央台的录制现场,就把《过把瘾》的编导“镇住”了,“别的戏迷都是自己来的,我们一下子就来了这么一大群,加上在北京工作的河南戏迷,樊老师的助威团,有30多人”。

  俱乐部的团结和热情感动了编导,主持人重点介绍了这个来自郑州的越剧黄梅戏戏迷俱乐部。

  许多名家得知他们来自郑州时,都非常惊讶,“他们问我,北方人为什么把南方的黄梅戏、越剧唱得这么好?”小郭把脸仰了起来,笑得很灿烂。黄梅戏名家吴琼也跟他们成了好朋友,“前几天吴老师的妈妈还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吴老师节目的播出时间呢”。

  “真是过了瘾,不光站在央视的舞台上和别的戏迷切磋,还见到很多梦寐以求的戏曲大师,像做梦一样。”那时候拍的照片,小郭随身带着,翻着一张张照片,他如数家珍。

  在《过把瘾》认识的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也是这个俱乐部的财富之一,小郭翻看着手机里的通讯录,里面有上百个名字,来自安庆、北京、西安数十个地方,还有一些是安徽和江西的戏迷,“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互相祝福鼓励”。

  “这个清明,我们还去了安徽安庆,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家乡,参观了严凤英纪念堂,给严凤英献了花。”郭伟峰说,“我们对黄梅戏和越剧的热爱是非常虔诚的。”

  ●大枫树下,咱郑州人正唱着黄梅戏

  如今,每周六早上,戏迷俱乐部的成员都会早早地来到人民公园西门参加俱乐部活动,“这都成我们的生活惯例了,如果哪个星期六天气不好没来啊,那还真别扭了,有时候下雨,打着伞我们也要来唱”。“夏天到了,我们这里老同志多,天气太热,我怕他们受不了。”郭伟峰说,以前曾经有一些社区邀请他们去演出,社区居民看了他们的演出都很喜欢,“郑州也有很多喜欢黄梅戏和越剧的人,我们很愿意义务到社区去演出,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听到黄梅戏和越剧。”“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大枫树下,黄梅戏选段又开练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