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洪水越过市民心理底线——达州市抗灾之道(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08:5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邹渠王飞 2004年的“9·3”洪灾、2005年的“7·8”洪灾、2006年的7月开始的特大干旱、2006年的“12·21”天然气溢流井喷、2007年的“7·5”洪灾……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特大灾害,给达州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损失。

  在频发的各种灾害面前,革命老区的达州人表现出了越来越顽强的抗灾精神、越来越强烈的抗灾自信心、越来越成熟的抗灾能力……

  应急指挥:第一时间领导到位

  7月2日开始,持续不断的强降雨让达州市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再次遭受洪水袭击。

  各地险情不断、八方频频告急: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到处中断;渠县主城区2/3被淹,断水、断电、断气;达县青宁乡岩门村包耳寨发生长超过2公里、宽超过1.5公里、体积约3000万立方米的推移式特大山体滑坡,1420间房屋垮塌,2200余群众无家可归……

  达州人沉着以对。

  由市领导牵头的9个抗灾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救灾工作指导小组在第一时间火速分赴受灾最严重的渠县、宣汉、万源、达县、通川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督促指导抗洪抢险工作。

  5日晚开始,达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灯火通明。市委书记李向志坐镇指挥部,指挥全市防洪救灾工作。

  “手机响三声不接,就按不在岗处理!”市委、市政府对各职能部门一线指挥员提出了严厉要求。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坚持依法处置,强化行政干预,建立了“一元化”战时决策部署机制。各级建立专门应急办公室、各系统专家组,一个应急指挥系统就这样使达州抗灾形成“一盘棋”。

  未雨绸缪:三大系统形成机制保障

  市委书记李向志对记者说,自然灾害无法抗拒,但可以通过制定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控制程序加以预防。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指挥、控制和工作三大系统建设,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今年洪灾到来之前,达州市各级人员提前到位,物资提前准备,并组织了以党政干部、专业科技人员、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突击队的抗洪救灾主导力量;强化了对城市社区、街道、单位分区分段抢险救灾的组织管理,加强防汛实战演练;备足了抗洪救灾必要物资等。避免了过去那种等灾害发生后才调集千军万马、等损失造成了才提供物资保障、等生命受到威胁时才前往紧急救援的忙乱状况。

  特大灾害中,市县指挥部夜以继日地会商雨情水情,周密部署抗洪抢险,通过党政网发布特急通知、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渠道,迅速构建一个有效的整体联动机制。

  预测预警:科学手段确保抗灾胜利

  在几次特大灾害处理中,达州市很好地运用了气象、水文、地质等预测预报监测系统资源,准确地分析和把握雨情、水情、险情、灾情,把握降雨规律、流域洪水发生规律、城镇和农村灾害发生规律,做到底细清楚,从容应对。

  今年以来,达州市51个自动气象站全天候监测、跟踪天气变化;气象、水利、水文、国土、海事、防洪等部门的上千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加强对主要河流、低洼场镇、病险水库、地质灾害易发生区的监测,随时向指挥部反馈监测数据。

  进入汛期后,指挥部综合气象、水文、地质等系统资源,提高防洪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度。7月5日21:30,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红色天气预警。市对县、县对乡及时发布灾害性气象通知和警示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将重要天气消息和汛情信息向全社会公告,为抗灾救灾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

  7月2日,市指挥部适时掌握境内电站及城区堤防水位上涨情况,果断决策:提前预泄江口、罗江、金盘子电站及部分重点水库水位,预留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以增大蓄洪能力。

  接踵而来的暴雨使州河水位陡涨。7月6日上午11时,上游江口电站入库洪水流量达到9000立方米/秒,而下泄流量只有5500立方米/秒,减少的3500个流量使达州城区水位足足降低2米!

  猖獗的洪水,始终没有漫过达州城滨江路这条民心稳定的心理底线。40万达城市民、10余万宣汉县城居民安然度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