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之冠:邱昌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1:29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实习)潘振华文/摄

  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

  初到善琏,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很难想象,在这么一个湖州小镇,以前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随处可见的 “笔都”、“笔艺”、“笔斋”、“湖笔”等字眼,很好地诠释了二千多年的制笔历史。

  “你问邱师傅啊,他有今天这身绝活不容易!他当年幸运地拜了著名的老艺人郑关清为师,才走到今天。”厂里的王 晓华师傅向记者介绍。

  当时拜师,还得按老规矩来,四件礼品:蹄子一对、酥糖两包、炮仗、蜡烛是少不了的。16岁的邱昌明来到师傅家 ,点蜡烛、放炮仗,郑师傅坐在椅子上,面前铺着毡毯,接受徒弟的叩拜之礼。拜师时还要应约,就是在一张红纸上,写上师 傅、学徒和中保人的姓名,此契约叫“关约文书”。时间是三年,在这三年里,邱昌明没有工资,每年能拿回家的就只有一担 米而已。

  制笔技术跟其他传统工艺略有不同,其他手艺学成后一般可以独立完成作品,而制作湖笔则是分工序来的,一般一个 人对某道工序有专攻,比如选料、水作工等,因此在学徒时,也是选其中一项来进行专门练习,邱昌明选择的是湖笔行业公认 的特技—择笔。一支碗口粗的大笔,蘸满胶水后,通过择抹工人的手,一次一次地将弯曲的毛挑掉,然后再一遍一遍地用手抹 光,当抹到一定的程度后,方可定型。郑关清特别喜欢这个弟子,因为他的其他弟子大都是女的,学的都是水盆工序。时年6 0岁的郑老特别希望能有个男弟子能继承他精深的择笔手艺,怎么挑毛、怎么抹光郑老都手把手地教,勤奋而又有天赋的邱昌 明学得也很快,不用师傅讲第二遍就能掌握到基本要领。

  三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三年里邱昌明已经将择笔技艺练得非常纯熟,他做出来的笔头锋颖清晰,顶口齐, 无杂毛和废笔,笔身光、白、圆、直,用的人无不感到应手从心、挥洒如意。出师后,邱昌明家人置办了一桌满师酒,感谢郑 老对邱昌明的栽培,郑老也将“关约文书”还给邱昌明,这也是拜师程序中的一道。自此,凭借着一身手艺,邱昌明开始在善 琏湖笔厂里大展拳脚。

  15年不断的钻研,邱昌明不仅全面继承了择笔羊毫传统操作技艺,还根据用户及日本客商的要求,试制、创新了一 批适合市场的新产品。在付出智慧和劳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他作为笔工代表,曾先后多次赴京参加表彰会,受到 了邓小平、李鹏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九十年代初,邱昌明作为湖笔厂的厂长,先后两次派人出访日本,宣传中国湖笔文化,为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邱昌明在1992年当上厂长后,制作技艺从未放弃,目前传统技艺制作 的高档湖笔关键技术还是由他本人亲自把关。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邱昌明先后带过四个徒弟,目前都已成为制笔骨干。然而湖笔行业的整体形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 乐观,许多笔工家的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制笔行业,越来越多的老笔工开始担心祖辈相传的手艺后继无人。“目前湖笔的生产 仍然主要依靠手工制作,一般一个笔工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收入,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愿意进厂或外出打工。”说着,邱昌明 摇了摇头,湖笔产业后人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湖笔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个瓶颈。

  “湖笔不能再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不走市场路线,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更多的人来 学习这门手艺。”临走,邱昌明这样对记者说。

  一支湖笔,在书画家的手里,能书写出一张张隽雅流利的书法,能变幻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湖笔的文化就是中 华民族的文化,希望湖笔的辉煌能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 -

  邱昌明个人荣誉:

  1980年主持制作的“双羊牌”湖笔荣获原轻工业部二轻局主办的全国首次毛笔质量评比第一名,其中“长锋宿羊 毫条幅”和“精品玉兰蕊”分别获单项奖;

  1991年主持制作、负责设计的外销日本市场的“出口级名笔”获“市优秀新产品奖”;

  1999年主持设计的“双羊牌”湖笔获省政府颁发的“优质农产品金奖”;

  2003年负责设计和制作的“双羊牌”湖笔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的“中国十大名笔”称号;

  在1991年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省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称号,并出席第三届全 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受到李鹏、姚依林、田纪云等领导人的接见和合影;

  曾获得湖州市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