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汉视点:不止于星巴克 不止于故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12:00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星巴克体面地离开了故宫。在一个修缮的理由下,商业和文化达成了谅解。如果我们仅仅把星巴克作为一个孤证来看待,而且不回顾星巴克进入故宫的理由,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社会自发形成文化保护意识的一种胜利。

  但是,商业品牌在传统文化单位中的恶性蔓延,实际上不只是故宫一个案例,也不只是星巴克一个公司。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星巴克的搬离,已经竭尽所能抚慰情绪高涨的消费者,而故宫也选择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由头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担心今天的中国,商业文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人们瞻仰传统文化的公共空间。这个估计恐怕远比星巴克离开故宫时的胜利情绪要悲观地多。

  其实更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今天中国,任何个体性或者群体性的保护行为,都充满了偶然色彩。如果不是一位央视主持人的发声,如果不是少数群体孜孜不倦地在从事

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那么包括故宫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宝藏,或多或少地都处在一个充满危机感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列举许多商业力量入侵传统文化的理由:游客需要、市场认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本土传统文化的敏感和孤独。

  不止于星巴克咖啡,也不止于故宫。在一个文化大国的现代化舞台上,总会有一些商业文化粉墨登场。或者换句话说,商业文化的色彩其实代表了更加强大的一种现代化力量。如果仅仅只是从自发的角度来考虑,那么除了故宫、

长城这样的标志性文化古迹之外,更多遍及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古迹,面临着经费不足、商业化程度十分严重的局面。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力量的“较量”中实在不堪一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性的文化保护机制和商业准入法则,是星巴克离开故宫之后,我们最需要回归的内容。

  从孤独的抗争者,到完善的保护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给

文物保护形成一种规范的原则,而且能够为商业文化和传统古迹提供相处之道。正如不少专家所说的,墙内退出,墙外准入。在一个充满机会的中国,机会只有与规范和法律共存,机会才能成其为机遇,否则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投机。而这种投机的结果,只有更加剧烈的对立。

  当然,制度性的准入机制,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商业品牌的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在抵抗商业文化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想起发生在百余年前的那些悲剧。悲剧性格所造就的否定性,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也深深扎根。商业准入机制的建立,不但能够保护文化传统免遭商业品牌的侵蚀,还能够防止简单地以中西文化冲突的眼光来看待现代化。

  没有星巴克的故宫是宁静的,但是一小块土地的宁静远远无法满足这块土地的需要。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种颠覆,因为颠覆是喧嚣的,也充满了伤害。而中国芮成钢们所期待的结果,恐怕还是一种宁静归于宁静、热闹归于热闹的现代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