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慈善总会回应要求受助生签道德协议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1:36 新京报

  河南省慈善总会“道德协议”在网上曝光以来,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焦点集中在,这样一份非强制性、无法律约束力的自愿协议能否真正奏效,让受到捐助的贫困学生将来回馈社会?

  -对话 杨德恭

   河南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道德协议”的主要制定人之一

  本报讯 据《河南商报》报道 22日,河南省濮阳南乐县刚刚考入大学的毛青(化名),在得到省慈善总会“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时,接受并签订了一份“道德协议”。协议规定,毛青毕业后,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要回捐不少于受助数目的慈善资金。

  与此同时,平顶山鲁山县两名企业家出资220万,资助82名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学生也要签订协议,承诺每年汇报一次学业,毕业后3年内还清钱。

  河南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杨德恭说,自从2001年省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助学”一直就是慈善事业中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学生受到资助后,并无任何感恩之心,对捐助方也无任何表示,这有时真的让捐助方很“受伤”。

  据了解,去年,中国 移动河南分公司出资30万元,资助了100名大学生。但是,仅有两名有回馈,汇报了学业。一年前,省慈善总会开始酝酿和受助学生签订“道德协议”,以让受助学生学会感恩,并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回报社会。

  今年8月18日,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一企业共同设立“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5年注资100万元,用以帮助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在这次捐赠仪式上,慈善总会明确要求,受助者需签订一份“道德协议”。不过,目前“道德协议”仅处于“建议签署”的阶段,河南省慈善总会称,将是协商式,而非强制式。

  四百贫困生只有十余人签约

  河南慈善总会负责人接受专访,认为“道德协议”宣传不得力

  捐助方曾反对协议

  

新京报:河南省慈善总会已经资助贫困大学生6年了,为什么会在今年想到推出这样一份“道德协议”?

  杨德恭(以下简称为杨):从2001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但是所筹到的资金杯水车薪,多则五六百万,少则一两百万,捐助者多是企业。所以,我们很想把慈善活动向全社会推广,“道德协议”其实就是一种慈善观念的推广宣传,首先让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具备回报社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京报: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催生了“道德协议”呢?前两天“湖北5名贫困生因不知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的事情大家都非常关注,在河南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杨:受到资助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自觉做到学成后回报社会,帮助其他需要的人,但的确也有少数受到资助的学生忘记家乡,忘记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甚至为自己的小家庭考虑更多,强调“我个人不富裕”或者“时间很宝贵”之类的,不愿意回报社会,对于慈善总会的活动也不积极,并且说了很多不文明的话。

  新京报:捐款企业怎么看待这些“忘恩”的学生呢?

  杨: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捐了就捐了,并不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回报,回报给谁,怎么回报。但是捐助方还是希望善举不仅能够帮助需要的学生,还能对社会发挥好的作用。

  新京报:有没有捐助方参与制定这份“道德协议”?

  杨:我们从去年开始考虑“道德协议”,也邀请了部分企业参与讨论,但是他们其实并不是很赞同,担心会留下让学生回报的印象。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要尝试一下,所以今年夏天就制定出来开始实行了。

  能否回报要看觉悟

  新京报:能简单介绍一下“道德协议”的内容吗?

  杨:其实内容就5条,甲方是河南省慈善总会,也就是捐助方;乙方是贫困学生,也就是受助方。最重要的就是第四条,乙方承诺参加工作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有能力且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自愿向甲方设立的“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逐步捐助不少于受助金额,用以续薪传火,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学生。

  新京报:那具体怎么要求学生将来回报社会呢?

  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以自己捐款,而如果经济的确不允许,也可能通过参加慈善总会的活动或义工活动帮助别人。

  新京报:怎么保证这些学生将来都履行承诺呢?不履诺的学生会不会被取消受助资格?

  杨:这只是一种道德的自我约束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要看学生本人的道德觉悟有多高了。如果真的发生受助学生不愿意履诺的事情,该资助还是要资助的,毕竟他们需要帮助。

  主办方“羞于”宣传

  新京报:今年有多少河南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又有多少人签订了“道德协议”?

  杨:两家企业捐了130万,我们从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学生中选出了400多名,每人3000元,但是最终签订这份协议的只有十几个学生。由于对于这份道德协议的宣传不够到位,很多地方的学生都不知道;而我们的人也觉得宣传这样的“道德协议”不太好意思,最终导致签订的学生比较少。但是8月18日“道德协议”在网上公开后,很多地方的贫困学生给省慈善总会写信来,有二三十名是直接打电话表示希望得到资助并愿意签订“道德协议”将来回报社会。我们目前正在审核这些贫困生的条件。

  新京报:省慈善总会这一举措也受到了很多非议,是吗?

  杨:是的,很多人都在关注。我把大家在网上的评论打印了出来,有20多页,但支持的居于多数。我们正在认真考虑这些批评意见或建议,到时候完善这份道德协议。

  新京报:“道德协议”以后还会继续实行吗?

  杨:用慈善行动资助学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希望能够培养这些学生的慈善意识、诚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今年道德协议只是试行,我们会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这一做法。今年是第一年,长效要在三四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能对整个社会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采写:本报记者 吴狄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