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女教师马宪华:崎岖山路上的教育强国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07:21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8月27日电(记者 马扬 章利新)“能一辈子当一名教师是我的梦想,上学是山区孩子们的梦想,我想用自己的梦想点燃孩子们的梦想。当他们梦想成真之日,也就是我们国家强盛之时。”为了这个梦想,小学女教师马宪华在中国东北偏远山区一呆就是11年。

  马宪华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树村小学唯一的一名教师。从她家到教室有33公里的山路,要翻过两座山,跨过五条河。11年来,马宪华几乎每天骑自行车两个多小时,风雨无阻地跋涉这条路上,艰难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1996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管局决定将几座荒山建成万亩果园,从全国各地召集了60多户下岗职工和农民从事果树承包。很多人拖家带口来到这里才发现,距离最近的小学也有十几里远的山路,孩子们上学变成了难题。

  马宪华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只有13名学生的果树新村小学任教的。第一天上班,当她走进低矮的教室,看到孩子们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以渴望的眼神看着新来的教师时,她感触良深地说:“只要你们想上学,我就一定不离开你们!”

  虽然中国教师的数量整体上并不短缺,但存在着结构性缺员。边远、贫困地区、山区的学校,往往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只能聘请代课教师。目前中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边远、贫困地区和山区教师紧缺已成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而教育水平低下是造成当地贫穷的主要原因。

  果树新村是个贫困村,学校面临着各种困难,马宪华都自己想办法克服。教室是一户果农家的四处裂缝、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坯仓房,窗户因年久下沉无法透光,马宪华就自费拉起电线;夏天房子漏雨,她让孩子们挪到干爽处,自己边接雨水边讲课;冬天没有煤,她年年跟果农借煤给学生生炉子;学校没有办学经费,她就自己做教具,做不了的,就跑到城里去借。

  虽然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小学,但马宪华对教学一点不含糊,除英语外,她开了正规小学有的全部课程。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学习进度不一,她就利用中午和傍晚时间,天天给学生补课。

  马宪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觉得满足:“看着孩子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是那么有意义!”

  农村各种自然生态都成了马宪华的好教材。春天,她带学生去寻找春天的脚印,回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优美的文章;秋天,她带孩子们去帮助家长收果蔬,让他们参与劳动,体验生活,观察事物。

  孩子们也由衷地热爱着马宪华。有一年冬天,山里下了大雪,有一米多厚,为了迎接自己的老师,孩子们用小铁锹清理出了一条窄窄的小道,一直通到村口。孩子们就在那里一直等到马老师到来。

  “因为马老师,孩子们才有机会上小学,上初中和高中。不然,这些孩子多数就放野在山中了,他们就会像我们一样没知识和文化,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命运了。是她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果农李桂芬一提起马老师就感慨不已。

  11年来,马宪华陆陆续续将4批60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送出了果树新村小学的校门。这些孩子有的上了中学后还成了班干部,一些学生在城市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奖项。还有部分毕业生已经开始读高中,有的还考上了城里的重点中学。这些都是这些孩子家长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马宪华也因此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但她说:“我仍然是从前的我。只要这果树小学存在,我就将无怨无悔地在这里坚守,一心一意地教好那些学生。”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果树新村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100平方米的教室,操场平整并铺上了黄沙,四周还围上了栅栏,栽上了小树。

  果树新村小学也成为了珲春市第一小学的分校,马宪华再也不用为教学仪器、教具发愁了。每学期,第一小学还派出一些教师帮助她给学生们上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马宪华本人也有机会到东北师范大学进修。

  如今,马宪华在那条通往她的“教育强国梦”的崎岖山路上,已经越走越宽,越走越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个人累得趴在雪地里哭泣了;她在那些已经在外地上学但仍惦记着她的学生身上,在国家的政策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希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责任。

  今年马宪华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对此,马宪华说:“这是我一生的光荣,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愉快地完成学业。我也相信中央会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把它作为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