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14:14 新世纪周刊
-迟福林 从政治体制改革本身来看,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政府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能够保持更大程度的公共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通过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好地解决了私人产品的供给问题。就是说,改革开放使我 们找到了一条解决私人产品的成功之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诸如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转型期城乡 居民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实现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满足新阶段13亿中国人“ 物质文化需求”的两大任务。 一、我国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 新阶段的突出矛盾表明,当前我国已处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 期。这个判断也揭示了进入新阶段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历史发展原因。 根据整个社会基本需求的层次,以及满足这些社会基本需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可以把人类发展大致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生存型社会和发展型社会。所谓生存型社会,是指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发展的基 本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都与此相适应。所谓发展型社会,是指人类发展水平相对 较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都与此相适 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基本需要也在不断升级,当基本温饱需求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之后,或者说,基本温饱需求 在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一定比例之后,社会就必然由生存型社会过渡到发展型社会。 判断我国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可以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率四个方面的变化为主要标 准。按照这个判断标准,我国在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发展型社会。这个判断,与“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 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是一致的。 二、基本公共服务对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我国正处于人类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加速变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又是一个社会矛 盾的凸显期。在这个新阶段,如果能够解决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基本公共服务对新阶段反贫困的重大影响。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成因主要有五种:一是因病,二是因残,三是年老 体弱,四是缺乏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低下,五是生存条件恶劣。现代意义的贫困不仅在于收入水平低下,更重要的是人的能力不 足。贫困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的被排斥。这样的能力和机会是与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直接相 关联。为这部分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提供低保、最低救济、义务教育、基础医疗等,这能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贫困程 度,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基本公共服务对新阶段社会再分配的影响。当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直接 相联系。例如,不同的收入群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收入越低,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越高。但基本公共服务短缺 ,使这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受到很大影响。 再看贫富差距,它也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关。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收入最高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是最低10%家庭的9.2倍。客观地分析,这些年基本公共服务的个人承担费用上涨太快,大大超过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 入的增长速度,这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医疗和教育已经成为家庭除食品外的最大开销,两者总 和占到总消费的20%以上。因而,为城镇困难群体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可以直接缓解 并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提高其获取收入的能力。 基本公共服务对新阶段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消费。但这些 年我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2005年已经降到52.1%,这使内需明显不足,并逐渐构成对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消 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由此导致城乡居民消费预期不稳,消费倾向下降。由于教育、医疗、社会 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不得不把可支配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用于预防性 储蓄,收缩了即期消费,由此导致内需不足。“十一五”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地扩大对城乡居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 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某些不合理的付费机制,就可以在启动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大市场方面有所突破。就可以有效地改变 我国当前投资、消费严重失衡的局面,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使我国宏观经济建立在良性增长的基 础上。 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 居民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而且在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从新阶段的历史特点及现实需求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 键举措,并成为新阶段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 市场主体产权不断明晰的情况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将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优先安排广大农民最急需、 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不是抑制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不等于各个区域都要同步发 展,也并不意味着地区发展之间不能有差距。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职能,加大国家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提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 生率先全部免除学杂费,有近4900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 推进各类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先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把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 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问题。最近几年,我 国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就是制度建设的根本性举措。建立公共服务制度,是指以政 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的在于 比较好的解决民生问题,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然,从长期看,从深层次分析,公共服务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在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在内的全面制度创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