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岸产业深度合作的双赢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18:21 观察与思考
两岸产业合作的双赢策略是:区域经济首先要与台资耦合,并借助于台资的带动效应,推动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地方产业升级。 -韩 晶 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产业合作规模也越来越大。 当前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台资企业占大陆信息产品出口70%以上),产业合作已从低层次的土地、劳力等资源型合作,逐步向人才、研发、金融等市场型合作转化,但亦存在产业配套难、技术转移差、对当地产业带动作用微弱、缺乏有效融合等问题。 过于依赖优惠政策的台资对于产业合作的助动力有限。大陆不少地方竞相引进台资,并展开了对台资提供优惠政策的竞赛。国家规定台资企业可以享受基本税15%以及“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但是很多地方均以各种方式突破了这一政策底线。一些地方为吸引台资竞相压低土地价格甚至出现了“零地价”、“倒贴三通一平”,这也带来了国家财源的流失。在台资企业获得超国民待遇的情况下,台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引进先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因为优惠政策已经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了。比如某著名的台资食品集团,就有按减免税期不断增设外商投资企业的趋势。该台资的系列企业,设立后头两年的利润特别多;税收减半的三年,利润就显著下滑;全额缴税后,更马上陷入盈亏临界点或亏损状态。而一旦发展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尚没有落地生根的台资就可能撤资,而给大陆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又比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纷纷大幅放宽台资优惠条件,导致部分台资从中国撤资。这样来看,优惠政策只能将台资吸引来,而真正使得台资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要其他软硬件条件才能吸引台资真正把根留住,实现吸引台资的初衷。 经贸合作机制的欠缺阻碍产业合作层次提升。台湾对大陆投资是台湾海外投资的最大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部分投资却受到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额的40%)、数量、产业、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两岸产业合作层次受到压抑,国际 竞争力难以提升。有台湾学者批评两岸产业合作层次低,是在“为西方的跨国集团效力情形下,在国际贸易中只能赚得蝇头小利,而且以‘苦力’结合‘苦力’的打拼做法不可能为两岸贸易创造高附加值利润。”但是在两岸经贸关系非正常化和缺乏有效的经贸合作机制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流动受到严重阻碍,要提升两岸产业合作层次是缓慢和困难的。在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中,如今台湾已落在最后,所以,如果两岸不能降低体制障碍,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台湾在大陆的利益会进一步失去,两岸产业的全球运作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台资自成网络根植性比较低。台商到大陆投资后仍然与台湾岛内的原材料、机器供应商等上游企业以及其他支撑体系保持着相当紧密的供应商—生产商—贸易商的网络联系。比如,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吸纳了许多台资企业,这些台资企业的投资是建立在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基础上的,通常都是通过投资一两个龙头企业,然后让配套企业跟进,形成卫星式制造型产业集群。在对多家台资企业的调查表明,有许多企业是从台湾自带原材料及生产设备,大部分的配套企业同样来自台湾。而福建省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原因,没有与之形成密切的产品供需关系。台资企业对福建省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没能形成配套互动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未能起到发展壮大根植于本土化产业群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的吸引台资,并且促进台资落地生根与大陆经济形成紧密的联系,实现两岸经济的双赢呢?首先,区域经济应该增强与台资的联系,对于台资企业而言,其将拥有比较完善的配套企业和机构,具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其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更低。而本土企业通过为台资企业配套,产业关联性提高,台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其次,在台资的带动下积极进行区域产业升级。一方面,区域经济不能完全依附于台资,完全依附于台资企业的地方经济体系,可能因为锁定效应,停滞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阶段而失去持续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台资企业而言,大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将产生挤压效应,刺激台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认为,两岸产业合作的双赢策略是:区域经济首先要与台资耦合,其次在耦合的基础上,借助于台资的带动效应,推动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地方产业升级。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