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资助4000多贫困生 神秘辛文终于"露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09:57 汉网

  新闻提示:

  这是吉林市一个神秘的民间慈善组织。1985年起,他们以低得不能再低的姿态,持续地做着一件事——资助品学特优、家境特困的学生。

  22年来,数千贫困学生接受过资助,数以万计的孩子接受过思想引导。

  他们沉在生活的底部,默默无闻,一直远离公众的视线。多年来,各级政府、慈善组织、新闻媒体,众多受资助者都曾尝试寻找他们,想当面说声“谢谢”,但只找到蛛丝马迹。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辛文”。

  2006年4月28日,吉林省召开首届慈善大会,大会表彰了一批慈善爱心组织和爱心志愿者。

  在这些受表彰的人当中,惟独一个名为“辛文助学会”的组织没派人来领奖。至今,那面锦旗仍然挂在吉林市慈善会的墙上。

  很多人好奇,辛文到底是谁?在哪里?

  第1部分:不是“辛文”的辛文们

  今年8月,徐洪艳结婚了,她在学校附近饭店办了酒席。突然,有一个穿着破旧、但很干净的老太太出现在门外。老人拽着她的手,硬要塞给她100元钱。她就是那个她曾资助过的辍学男孩的奶奶。但是,徐洪艳说什么也不肯收。她知道,奶奶要扒10多天的白菜,才能赚来这些钱。

  徐洪艳的故事:一次资助全程是这样进行的

  “没有辛文,我不会是现在的样子,也不可能成为一名教师。”8月31日下午,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吉林三中初三二班班主任徐洪艳说。

  为学费发愁的她接到一封信

  如果不认识辛文,当她2002年1月31日晚上捡到1.49万元现金时,也许无法终止住狂野的心跳。那时,徐洪艳是吉林化工学院特困大学生,正在为新学期学费发愁。捡钱的那个晚上,她没睡觉,想了很多,顺手拿出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话,“人格是最高的学历”。日记本是辛文助学会送给她的。天亮时,她作出一个决定,把钱送回去。2002年,她因为拾金不昧被评为吉林市文明市民。

  为何这句话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事情还得从2000年8月25日说起。这一天,她接到了一封莫名的来信,署名“辛文助学会”,问是否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此前,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喜讯只让她高兴了几秒钟。当时,她父母下岗,父亲得了脑血栓,母亲卖菜、卖水果,刚够家人吃饭,弟弟还在上学。就在同学们去大学报到时,她还在顶着烈日卖雪糕、水果。晚上,她只能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对于上大学,她几乎绝望了。

  徐洪艳的班主任收到了一封信

  也是在8月25日这一天,徐洪艳的班主任迟老师也收到了一封信,一封辛文写来的信。信中说:“近闻徐洪艳同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其家庭经济困难要辍学。若事实如此,我们愿意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说明:您找不到我们,有事请与我们的爱心大使高喜文联系。”迟老师为学生做了书面证明,徐洪艳也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高喜文。

  吉林化工学院领导收到了一封信

  可是,辛文助学会自身也遇到了困难。2000年9月18日,辛文给吉林化工学院领导写了封信,信中说:“听说考入贵校的徐洪艳同学,因家境特困尚未入学,我们感到自己的乏力,极为愧疚,无法接受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实。今年,我们已资助20余名大中专院校双特生,计划并承诺资助其至毕业。现已没有经费再资助徐洪艳同学,经全体成员讨论决定将资助活动超负荷运转——带上徐洪艳同学,可是,我们一时筹措不到全部费用,故斗胆提请你们协调,我们暂为她交上其他费用1000元,学费暂缓,先让她入校可否?”

  吉林化工学院领导读过信,非常感动。当天下午,徐洪艳迈进了大学校门。在楼梯的拐角,她看到了高中同学,她们拥抱在一起。

  每周她都能接到辛文的电话

  当年,“十一”假期刚过,徐洪艳收到了辛文写来的信和赠送的《现代汉语词典》、《牛津英汉词典》。信中写到了很多她想知道的事: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随信还寄来一张100元面额ic电话卡。最后,辛文要求徐洪艳及时查收每学年资助她的400元钱。

  10月11日,辛文在信中建议徐洪艳参加专升本函授辅导班,以便日后报考研究生。“如果你同意,关于考前辅导费,我们替你请求培训学校免去一部分,剩下的我们替你交上。关于本科函授段的费用,我们替你交上一部分……”

  徐洪艳牢记着信里的话,按照建议,一步步学习,不管刮风下雨,从未耽误培训班补习。每周,她还能接到辛文的电话,鼓励、安慰和建议,那是一位男士,声音温暖、宽厚,后来也有女士打来电话,有时他们一唠就是两三个小时。

  她义务做家教2000多小时

  她被辛文深深地感动了。之后,在学校附近的夜市举起了“义务家教”的牌子。在人群里,有两个八九岁、衣着破旧的孩子久久地望着她,不敢上前和她说话。一问才知道,这是两个贫穷的孩子,有着和她相似的家境。于是,他们建立了信任,她成了孩子的义务老师。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教师节那天,8岁的丽丽突然塞给徐洪艳一只精美的钢笔。这事儿,让她有些手足无措,她了解孩子的家境,婉言谢绝。丽丽哭了:“老师,这是我用省下的饭钱给你买的,你收下吧,一定要收下啊!”徐洪艳也哭了。大学期间,她义务做家教2000多小时。

  她也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徐洪艳说,辛文精神,就是接受爱,懂得爱,施行爱。2001年3月,她听说桦甸老乡宋晓宇、宋文波双胞胎兄妹面临辍学,她拿出勤工俭学挣的2000元钱,捐给宋家兄妹。但是,宋家父母把钱退了回来,好意谢绝了。徐洪艳并没放弃资助计划,不久她开始资助吉林市一名贫困学生。

  凭着刻苦学习,徐洪艳拿到了国家一、二等奖学金,加上勤工俭学的费用,她凑够了学费。2003年夏天,她大专毕业,并取得了函授大本文凭,应聘了一些单位,但都碰了壁。当她再度迷茫时,2003年8月13日,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了,“我们帮你联系了几家学校,你可以选一家去面试。”经过试讲、投票,徐洪艳成为吉林市第四十九中学教师(现在吉林三中)。通过徐洪艳的推荐,每学期开学,辛文助学会在吉林三中选择十名双特生,每人捐助50元,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对辛文的感激,徐洪艳一直记在心底。当时,她每月工资是500元,除了吃饭、零用,把省下的钱存起来,两年后终于攒够3000元。其中,一部分还给了辛文助学会,另一部分还给曾经借钱给她的人。这3000元是当初函授大本的学费。

  失学孩子让她有种很深的愧疚

  吉林三中地处吉林市乌拉街镇,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去年,徐洪艳班里一个男孩辍学了。男孩5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走了,父亲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奶奶过。秋天,老人帮别人扒白菜,冬天出门打零工。每学期开学,徐洪艳都会资助男孩一部分杂费。她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但是,懂事的男孩实在不忍心拖累奶奶,辍学了。徐洪艳一次又一次去找他,试图说服他,可是没用。这事,她很难过。作为老师,她有种很深的愧疚感。

  今年8月,徐洪艳结婚了,丈夫是军人。暑假里,她在学校附近的饭店办了酒席。突然,有一个穿着破旧、但很干净的老太太出现在门外。老人拽着她的手,硬要塞给她100元钱。她就是那个辍学男孩的奶奶,不知道怎么表达徐老师对孙子的关照。听说她要结婚了,老人攒了好久的钱,送过来表示一份心意。但是,徐洪艳说什么也不肯收。她知道,奶奶要扒10多天的白菜,才能赚来这些钱。

  曾经,徐洪艳到处寻找辛文,希望能当面说声谢谢。现在,她决定不找了。她说,既然辛文要选择这种隐姓埋名的资助方式,一定有自己的原因。现在,她还能经常接到辛文的电话。近年来,徐洪艳经常参加辛文助学会的活动。每次回来,她都会把见闻讲给学生听。去哪了?去了永吉藏族班、四中、医院、精神病院。她希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辛文,而这些鲜活的实例胜过枯燥的说教。

  高喜文的故事:当了7年爱心大使未曾与辛文谋面

  当年,带着徐洪艳走进大学校门的就是高喜文。他2000年成为辛文助学会的爱心大使,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他从未见过辛文。

  走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光明

  34岁的高喜文在吉林市公安局工作,老家在磐石农村,15年前,他在磐石一中读高三,成绩优异。1992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叫辛文助学会的组织主动表示要帮助他完成学业。多年以后,高喜文回想起那一刻的感觉,就好像长时间在黑暗里走路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

  1993年,高喜文考上吉林化工学院。辛文助学会给他寄来了学费。此后,每个学期,他都能收到辛文寄来的100元学习用品费,直到大学毕业;每到节日,他都会收到辛文寄来的信和礼物。然而,毕业后他与助学会失去了联系。

  2000年3月的一天,新学期开学,他经过吉林第四中学,看到校门口一群人正在争执。一个清洁工要把地上的一大堆本子拿走,但是有人不让,说是送给学生的学习用品。高喜文打开本子一看,“辛文”两个熟悉的字迹突然跳进他的视线,那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他帮忙把本子送进学校传达室。之后,他接到了辛文助学会的电话。原来,那天原本是与学校约定好给九九级1000多个学生每人一个笔记本,但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幸亏他出现了。这一次,辛文邀请高喜文做助学会的爱心大使,他欣然答应了。

  一眨眼东西在地上人却没看到

  “地点都选在闹市,像河南街就是‘点儿’,事先电话通知我时间、准确的地点。”高喜文神秘地说,有时是笔记本、书、月饼,有时是钱,还有的时候是一面大镜子。开始时,他特别好奇,心想这下有机会见到“辛文”了,东瞅瞅西看看,这个像,又好像不是。后来,他多了一个心眼,提前一小时赶到约会地点,想看看辛文到底长得什么样?可是,一眨眼的工夫,东西已经在地上,人却没看到。不过,他相信,他一定曾与辛文擦肩而过。

  每年的3月5日和9月10日,是高喜文与辛文“接头频率”最高的日子,助学会特别选择这两个日子,给贫困生邮去学习用品费。中秋节前夕,委派他给永吉师范学校藏族班、吉林四中双特班的每一个学生送去一块月饼。高考前,给双特班的孩子们送去巧克力。有时,“约会”一周会有两次。2000年至今,究竟有过多少次,他数不清了。

  从1992年到2005年,13年里,他想了许多办法,找过很多人,但始终没找到辛文。他渐渐理解辛文的意图,不再寻找,而是安心地做爱心大使。

  

22年资助4000多贫困生神秘辛文终于"露面"

  二十多年的寄款存根凝聚着辛文助学会每个成员的希望

  

22年资助4000多贫困生神秘辛文终于"露面"

  徐洪艳成了一名老师

  

22年资助4000多贫困生神秘辛文终于"露面"

  爱心大使高喜文取辛文助学会捐献的书

  

22年资助4000多贫困生神秘辛文终于"露面"

  曹俭在课堂上

  曹俭、曹野双胞胎兄弟的故事:很想见辛文 就想鞠个躬

  和高喜文的想法不一样,曹俭还在寻找着辛文,他曾多次向高喜文探听消息,但是答案并不让他满意。

  这个日记本 不舍得写一个字

  曹俭的学校被一片农田包围着。8月31日,秋高气爽,黄色的谷穗衬托出一栋灰色楼房。这里是吉林市龙潭区杨木中学,300多名农村学生,27名老师,28岁的曹俭是其中一位物理老师。听说要讲辛文的故事,他特地回了趟家,找来了一个笔记本。那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但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

  1999年夏天,19岁的曹俭从永吉师范学校毕业。这是辛文送给他的毕业礼物。内页,写满了字,足足16页,整齐、秀丽的笔迹,写着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如何选择伴侣。这成了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曹俭没有用过这个本子,他说,这辈子也不舍得在上面写一个字。他把本子保存在家里最安全的地方,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看一看。

  同样的笔记本,19岁的曹野也收到了。他俩是双胞胎兄弟。1997年,哥俩同在永吉师范学校读书。当年9月,他们收到一封署名为“辛文助学会”的来信。自此以后,每月初,兄弟俩都能准时分别收到辛文寄来的30元钱,这些钱够10天伙食费,加上师范补助,他们挨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毕业后,曹野去了磐石一所村小任教,曹俭留在父母身边,成了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师。曹俭曾算过一笔账,两年里,辛文共资助兄弟俩1600多元钱。

  声音沙哑的老师累得说不出话

  现在,曹俭的声音很沙哑。3年里,他承担着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物理课,最多时,一天要连着上六节课。有一阵,他累得说不出话来,医生警告他,静养,否则很可能失声。

  可是,曹俭说,停不下来。杨木中学位于农村,但是每年保持着85%的重点高中升学率。乡村的孩子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们最多、最好的知识。

  去年,班里有个男孩有点奇怪,中午从不带饭,也不吃饭,常年穿着一件旧衣服。于是,老师们开始默默地轮流给他买盒饭。曹俭隔一段时间,买一箱牛奶给他补充营养。他说,从男孩的身上,他看到当初艰难求学的自己。中考时,他考了569分,离满分只差31分。

  想给辛文拜个年 却找不到

  在曹俭的称呼里,辛文不是老师,而是叔叔。他猜测,他一定比父亲年纪小,但是给了他亲人一样的温暖。

  1999年,和辛文的再度联系让他很兴奋。原来,毕业之后,辛文还在一直关注着他。但是,由于辛文从不透露电话号码,这种联系只能是单向的。再之后,每隔两三个月,曹俭就会接到辛文的电话,问起他的生活、工作,包括婚姻。有时候,电话打到家里,辛文会先和父亲唠一会儿,问问家里的情况。

  有了手机,曹俭能看到来电显示,他悄悄地把号码记下来。2004年除夕夜,他拨通了号码,想给叔拜个年。然而对方却说,这是船营二医院公用电话,根本没有叫辛文的人。后来,曹俭注意到,每一次,辛文都用公用电话。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辛文还会打来电话,和他聊聊工作、生活。有时发现他的思想有压力,电话就会打得勤一些,有时会说三四个小时。

  曹俭说,想见辛文的想法一直很强烈,哪怕就是说声谢谢,鞠个躬。他猜测,辛文可能是一个人、一群人,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是辛文,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温暖很多。

  新闻附件:辛文助学之冰山一角

  ■汇款单节选:

  由于多次搬家,辛文助学会的很多汇款单散失了,我们只见到一小部分,节选如下:

  2002年12月22日,给北京大学张赞和孔双蕾,哈工大魏振岩,吉大梁磊、赵洁,东北电力大学田耘绮每人寄去200元学习用品费。

  2007年4月15日,给吉林农大王喜亮,北华大学赵相博、刘敬薇、王国亮,云南农大信吉阁,华北电力郭加开,延边大学王瑞莹、王楠楠,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王丽丽,长春工业大学杨绍元分别寄去200元。桦甸一中郭婷、王兆龙、桦甸四中麻爽、郭加威则分别收到100元。

  今年的教师节快到了,辛文又开始做准备,预计将给20名左右双特生寄去学习用品费。

  ■辛文助学会不完全大事记

  1997年至2007年,连续10年资助吉林四中双特班学生。信吉阁是首批双特班学生之一,从入学之初到今年研究生毕业,辛文对她的资助持续10年。

  1999年至2002年,关注永吉师范学校藏族班。助学会给学生们订了《西藏日报》、《足球》等报刊。中秋节给藏族生送月饼,陪他们过藏历年。从中选出两个藏族学生,达瓦(男)、普布普尺(女),全程资助三年学习用品费,每学期每人200元。

  1998年,向北京抗洪救灾指挥部捐款2000元。

  2003年,向吉林市抗击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捐款2000元。

  2004年末,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500多元。

  为“吉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吉林省公安英烈抚慰基金”捐款,至少两万元。

  第1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