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与今日中国世界观的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10:5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宇瀚

  9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非正式峰会。这是十七大前夕中 国政府又一次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外交活动。

  伴随着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和谐世界的愿景传递给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而这次,将传递到澳大利亚和APE C各成员国,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圈。

  自17世纪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国际关系体系确立以来,国际秩序被简单划分为两种基本状态:战争与和平。民族国 家之间基本处于三种状态:冲突、竞争与合作。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似乎普传福音,但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其突出表现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贫 富悬殊,生态环境遭遇毁灭性的破坏。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加快,还伴随着竞争性失业等“产业转移后遗症”,国家间峙情 绪高涨。

  不和谐的世界,严重威胁着这个世界的安全、稳定和繁荣。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勒哈利法说,“一个和谐的世 界不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当前国际局势面临众多挑战时的现实需要”。

  迷失的世界

  和当下各国摩擦纷起的背景相比,和谐世界作为一种理念,为冷战后迷失的世界带来了新的路径选择。

  冷战结束后,强大的对手暂时消失,西方某些国家在欢欣鼓舞之余,他们发现自己失去了大方向,习惯了过去简单的 敌我划分的美国人尤甚。

  在一个迷失目标和缺乏自信的世界中,从个体到整个国家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西方世界急于寻找新的指针,急于 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一些新的理论应时而出,成为其中影响力最甚者,强化了美国的价值观外交。

  民主和平论是其中典型,主张全世界只有按西方文明建立治理模式,世界才会和平、安全。由此,美国政府加紧输出 民主和价值观,并在拉美、非洲及世界各地大力推行。但美国遭遇的是纷纷的抵触和失败。

  拉美国家陷入拉美化、债务危机,非洲并没有分享西方民主带来的福音,相反只有更多的纷争。

  文明冲突论则为之提供反面逻辑来证明同样一个道理。亨廷顿表示,冷战结束后,冲突并没有停止,相反新的冲突将 不再是过去的军事和经济,而是来源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

  两大宏论,单一价值观的霸权逻辑跃然纸上,这是霸权的和平。

  美国政府卖力践行这种理念,但世界并未因此而更加安全,尤其是美国的安全反而更加糟糕,世界的和平也并未因此 获得更多保障,美国最近加紧出售武器和部署核武器。

  而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超越和平的诉求,是和平与发展基础上的国际社会和谐;超越霸权和平、冷战和平,在和 平之上发出对“和谐”的诉求。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指出,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 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法国国际关系专家皮卡尔表示,和谐世界理念意味着对强权逻辑说不,对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国际社会具有 积极意义。而向来对中国有不少偏见的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本身就包含民主 因素,追求“和而不同”的多元化世界。

  中国国家世界观的转变

  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国家世界观的提升和转变。

  世界观,即对世界的看法。欧美分析家和主流媒体认为,和谐世界理念与基督教文化中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思想一致 ,中国把和谐理念上升到政策层面,象征着中国外交姿态的新变化。

  但和谐世界理念作为东方智慧,与基督教文明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和谐世界理念,没有基督教文明这种唯我独尊的攻 击性。

  中国世界观的变化,来自于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也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内外政策。

  2007年初,当记者就中国国家世界观的转变与曾任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副顾问、现得克萨斯大学约翰逊公共事务 学院院长詹姆士·斯坦伯格(JamesSteinberg)沟通时,斯坦伯格表示对于中国的事情了解甚少,对相关变化 的确没有什么了解。

  实际上,在中国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国家世界观的转变已经完全超出了西方的思维定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一度认为,爆发新的世界战争是很难避免的。直到1970年代 初,毛泽东在谈及国际形势时,还多次强调“山雨欲来风满楼”。

  与此相应,解放后中国对外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国内备战备荒为人民。老三线、新三线建设则造就了现在很多内地 工业城市,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起点。

  此时,基于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中国对外开放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苏联),与之比邻的中国东北因为直接承接 对外合作,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象征。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1972年,中国同整个西方世界的紧张关系化解,1978年改革开放,1979年中美建交 。

  80年代初,邓小平在仔细观察了国际社会的变化后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在这一世界认识下, 中国的发展和改革获得大幅度推进。

  于是,中国沿海开发开放获得了新机,中国区域经济中心相对向南、向面对西方世界的沿海移动。而国外资本也获得 了更多的中国机会,2006年流入中国FDI即达700亿美元。

  随着中国的壮大,中国威胁论抬头。2000年开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轮番上演。而西方研究者总 结了世界历史,认为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战争,于是我们有了针锋相对的和平崛起,但这并未强有力地展示出中国的世界观, 而仅仅是自身行为的承诺。直至最近,环境威胁论,产品质量威胁论,仍是中国威胁论阴影下的简单翻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全球没有第二个如此高对外依存度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 外部需求,贸易摩擦也上升到全球最高水平,一个和谐的世界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

  2006年8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指出,推动 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践行和谐世界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讲话中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 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是第一次将和谐世界理念传播给世界共享。由于此,如今这一理念正在不同层面深入。

  亚洲地区,中国贸易60%发生在这里。印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德里大学马杜·芭拉教授对本报表示,过去印度把东 盟视为自己的后院,中国进入东盟被看作是进入印度的后院。

  “如今印度却发现,东盟认为中国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不再把中国视为威胁,而中国在东盟开展合作也有利于印度, 印度不再把中国在东盟的合作视为打入后院,而是视为推进地区稳定和繁荣的积极因素。”

  在诸多国家中,中国最早与东盟国家签署FTA目标协议,中国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积极承担责任,与邻为善 ,赢得了邻国的信任。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新的安全理念”,推进了和平与繁荣,赢得 了邻国尊重。

  拉美地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曾将拉美视为自己后院的美国,紧张不安。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和美 国强硬的后院主人姿态,令拉美国家反感有加。通过借鉴中国这个榜样,拉美许多国家得到了发展。2004年11月,中国 领导人访问拉美时中国承诺10年内向拉美地区提供1000亿美元投资。

  中非构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有非洲48国 领导人和代表参加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在北京召开。2007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更是亲自出访非洲。

  西方世界仍在吹毛求疵,但他们忘记传统上这些地方都曾被西方殖民,西方数百年的经营并没有给这些地方带来多少 福音和改善。《南非商报》撰文指出,“中国是全球化竞争中一个负责任的新进入者”。

  胡锦涛在联合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演讲中表示,和谐世界是要使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美国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特约研究员Kurlantzick专门研究中国软力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以199 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为典型事件,中国对外发展援助,中国友善的软力量赢得了世界魅力。

  胡锦涛主席本次澳大利亚之行,将是实践和谐世界的又一良机。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标题即为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