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6-200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56.5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15:00 《小康》杂志
文/《小康》 研究中心 这一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所提高。 2007年8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研,并经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06~2007年度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56.6,与上年持平。 其中,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为50.5分,比去年下降0.3分;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为82.4分,对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为44.5分,相比去年略有提高;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评价为54.8,比去年提高0.4分;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为73.1,相比去年稍有提高。 2007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还是难越60分红线。 上一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56.6分,再上一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56分,相比于民众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和期望,“生态小康”前进的步伐依然缓慢而沉重。 超前的意识缓慢的进步 2007年上半年,接连发生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在舆论的监督下,环境问题真正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话题”变成了“核心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 环保问题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环保意识也空前高涨。在《小康》调查中,将近98%的受访者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状况表示关心和比较关心。与去年的94.7%相比上升超过3个百分点。 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导致了其对环境的较高要求。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重,76%的受访者对周边的环境状况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但基于目前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同地区民众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取舍和选择倾向不太一样。发达省份和大城市的受访者大多数认为坚决不能破坏环境;而来自欠发达省份和农村地区受访者则表示发展经济、解决贫困更重要。其中,60.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给这些地区提供帮助,让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摆脱贫困。比如,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地区或称生态服务提供地区得到合理的补偿。 不过,浙江庆元县县委书记蔡小华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则认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叫生态消费观而非生态补偿观。即承担生态安全责任的地区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向发达地区提供生态屏障,前者是生态服务提供者,后者是生态消费者,后者应该为前者支付对价,而不是当作恩赐的补偿。 地方政府遭遇问责 事实上,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环保和生态的重视已经提上日程,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越来越不惜血本。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时投资1106.6亿元,到2005年已达2388亿元,5年间翻了一番。但治理效果仍不容乐观。 2005年,七大水系中,近30%水体失去实用功能,太湖、滇池和巢湖严重污染;40%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1/3国土面积遭受酸雨污染;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2006年,总共发生了161次严重污染事故,平均每两天一起,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年份。 2007年上半年,接连发生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 10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流域水环境年年治污,年年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水污染速度。 “为什么我们发起了这么多行动,花了这么多的钱,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仍然逃脱不了这个怪圈?老百姓在问,我们自己也在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痛心且无奈。 在《小康》调查中,“你认为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最主要的责任承担者是谁?” 91.2%的人回答是地方政府。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甚至有个别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并与当地个别企业相互“勾结”,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超过80%的人认为,地方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这说明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都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关。《小康》调查结果显示,83.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把工作和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 潘岳曾经说过,“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但在不久前,人们期待中的2005年度绿色GDP报告的发布被宣告无期限推迟,原因是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绿色GDP课题组负责人王金南解释,绿色GDP触及到了一些地方官员的痛处,让他们有所顾忌。 这是令人失望的。《小康》调查,“你认为绿色GDP应该公开发布吗?” 94.86%的人回答应该。他们认为,要想治理好环境,必须把环保和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而绿色GDP的核算是最好的途径,它能将地方政府在追逐经济增长过程中因环境污染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反映出来。 但地方官员对此确有微词。浙江庆元县县委书记蔡小华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不同部门与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应予换位思考。政令的通达、理解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政令在地方的实行见效,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基层政府发展转变的相对滞后有客观的历史遗留下的困难,同时也是符合认识论规律的。”他认为,改革是必须要进行的,但应给予基层政府一个适应和缓冲的时间。 九成以上民众预期污染恶化 然而,另一个事实在提醒我们,现实不允许等待。 2007年上半年,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增长仍然过快,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的幅度仍在20%以上,增幅比去年同期还高了3.2%,我们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我们已经承受不起一味地追求经济总量的粗放式增长所导致的能源消耗。 受访者认为,政绩观必须及时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走向集约和优化。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确实地感受到了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威胁。 《小康》调查显示,民众认为,生态环境最为严重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灾,其次是垃圾处理、气候变暖、水等。并且,人们担心,在未来我国有可能因为生态恶化而出现水体污染引发饮水问题、空气污染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流行等等。 令人安慰的是,2007年上半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0.88%和增长0.24%。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扭转了去年以来的上升势头,而化学需氧量的增幅也比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当然,与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下降10%的刚性目标相比,我们的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我们需要采取更严厉的监管,加大对污染制造者的惩罚力度,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我们正在和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修改制订相关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排污许可证条例等等。这些法规的出台能够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司长樊元生透露,“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执法,要实行高额度处罚的措施,加大处罚的力度,凡是不能够按照国务院确定要求进行工作的,一定要严肃处罚,甚至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政府在不懈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对未来环境的改善依然不乐观。78.3%人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继续恶化;18.5%的人认为,短期内还会恶化;仅有3.2%的人认为会有一定好转或较大好转。 一级测评指标 权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 25 54.3 50.8 50.5 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评价 15 78.5 82.3 82.4 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效率认同度30 47.2 44.6 44.5 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 20 46.7 54.4 54.8 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 10 71.5 73.0 73.1 生态小康总指数 100 56.0 56.6 56.6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