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广播站拉近居民距离构建和谐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09:35 京华时报
社区广播站拉近居民距离构建和谐家园
社区广播站的党员站长李炎荣在播音。本报实习生 张魁摄

  8月20日,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的广播站开始试播。

  在这个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小区里,社区广播就像当年的小喇叭一样,及时发布停水、停电等信息。因为广播,居民间的距离近了。

  这些都归功于社区党支部及6名工作人员的努力。

  -台前

  试音曾遭居民反对

  8月20日,广播站首次试播的日子。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汪颖一早赶到单位,她和居委会主任等人已协商好室外广播音箱的安放位置,就等这天上班后安装了。

  当天上午9点半,12只广播音箱被技术人员安装到小区马路两侧的路灯杆等处,随后整个小区被音乐声笼罩。广播站第一次发出了声音,汪颖眉开眼笑。从提议建社区广播站到落实,她和居委会的同事们已经忙碌了两个多月。

  “声音这么大可不行啊!太吵了!”正当汪颖沉浸在欣喜中时,三四名居民来到播音室外抗议。汪颖仔细一听,确实很“刺耳”,跟居民们道歉后赶紧让技术人员调低音量。但技术人员说,第一次播音就是要把音量调到最大,以便检测音箱的播放效果。

  “太吵了!太吵了!”不断有居民来抗议,弄得汪颖有些不安,因为在提出建立社区广播时,她就在担心扰民问题。因此,她特意将室外广播音箱都安放在马路两边而不是在居民楼上。

  “我们的初衷是给居民提供信息和便利,如果打扰了他们,这个广播是否还应该办下去?”汪颖不断地问自己。

  好在调试工作在当天上午就结束了,汪颖如释重负。按照居委会的安排,广播站第二天要试播音,可白天发生的事让汪颖没有信心,一晚上没睡好。

  广播寻人扭转窘局

  第二天试播音时,汪颖特意调低了音量,然后跑到马路上听。“马路上能听见声音,但坐在居委会的办公室里就听不见,应该不会吵到在家里的居民。”果然,当天没有居民来抗议。

  真正扭转局面的是发生在第三天播音期间的“寻人事件”。

  那天播音刚开始,一名中年男子突然跑到广播站外敲门。站长李炎荣赶紧切换音乐,然后去开门。来的是24号楼的李先生,他一进门就嚷:“我妈丢了,快广播给找找吧!”

  原来,李先生当天早上带母亲到小区外买东西。买完后,李先生交完钱就看不见老太太了,“前后还不到10分钟”。李先生在超市内外找了个遍仍看不见人影,急得眼泪都下来了。因为老太太有精神疾病,李先生更加担心了。寻人未果,他决定到广播站试试,看能不能让广播把母亲给“喊”回来。

  在详细询问老人走失前的穿着和外貌特征后,李炎荣草拟了一份紧急通知:居民朋友们,现在插播一个紧急通知。24号楼李先生的母亲走失了。老太太头发花白,上身穿着花坎肩,下穿花布裤,脚穿布鞋,希望居民们帮助寻找……

  此时,正在小区花坛边和邻居聊天的王女士刚好听到广播,随后发动10多名小区居民一起行动,帮忙找人。当天下午4点多,李先生的家门突然被推开,“我还以为是邻居们找不到回来告诉我一声呢,没想到是老太太自己回来了”。事后,李先生才知道,老太太是被一个女孩送回小区的。当天,寻人的紧急通知播出了4遍,“估计那个女孩自己听到了,也可能别人告诉她老太太的家在哪,总之很感谢街坊和广播站”。

  -反响

  “喇叭里面一喊,大家都知道了”

  小区老住户徐大妈今年84岁。以前,她总是和老伙伴们在单元楼门口聊天。自从社区广播开始播音后,她改变了聊天的地点———转移到靠近广播喇叭的花坛边,一边聊天,一边听社区的广播。

  “因自来水集团要在小区附近进行管线施工检修,自8月23日22时至8月24日6时暂时停止供水,请居民朋友在停水前准备储水,以免给生活带来不便。”22日上午10点多,在小区遛弯儿的徐大妈听见社区广播播出的这则通知后,赶紧跑回家准备接水。

  23日,广播再次播出了停水通知。“以前停水时,居委会都会在各楼门贴出通知,但有时候没有注意到,有的老人不识字,就会错过接水时间,做饭、洗衣都很麻烦。更倒霉的是,有时候洗澡洗一半停水了,那叫个什么事儿?”64岁的老人何培年赶在晚上10点停水前,招呼家人洗完了澡。

  枣营南里社区的居民中,以中老年人为主。徐大妈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在山东老家时,村里都有大喇叭,每户人家里也接着小喇叭。大队里要通知什么事情,都会从喇叭里面喊,“喇叭里面一喊,大家都知道了”。20世纪80年代,她和家人搬到枣营南里小区,因为和邻居不熟,生活有很多不方便。“喇叭里面一喊,大家都知道了。”徐大妈说感觉像是回到以前,不出门也能及时了解社区动态。

  -幕后

  站址原为旧平房

  位于农展北路南侧的枣营南里社区有44栋居民楼,住了7000多人。

  广播站在社区一间废弃的平房内,约9平方米,经简单

装修后摆进了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4把椅子和播音器材。8月20日,广播站首次试播。试播期间,上下午各有一次播音,具体时间是上午10点—10点40分和下午4点—5点。通常来说,每次可播出四五条稿件并插播音乐。

  8月27日下午4点多,记者来到枣营南里社区广播站,刚好赶上站长李炎荣和副站长支春凤在播音,此时播出的是一篇标题为《花草菜食用不当易腹泻》的提示类稿件。

  播音结束后,两位站长接受了记者采访。按她们的设计,正式播音后,内容将分10个板块:时事政治、我与奥运同行、社区风采、安全通报、青少年园地、便民信息、老年天地、文体动态、知识之窗和亲情点播。

  “播出我们身边的事。”两位站长说,比如“安全通报”板块里会播出片警提示信息,以及哪户居民家发生了跑水、火灾等事件。谈到节目互动,居委会工作人员、广播站“编外策划人”汪颖忍不住介绍她的新创意。

  汪颖说,居委会有一份居民名单,登记了居民的生日等信息,她想在征得居民同意后,在“亲情点播”中为当天过生日的居民送去广播站人员的祝福。“通过广播,让社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今天过生日,让他(她)像名人一样成为社区的明星,居民们见到他(她)就给祝福”。

  六个女人一台戏

  居委会主任付彦青说,根据社区党支部的建议,广播站在试播阶段已成立编委会和管委会。其中,编委会负责稿件及内容,管委会负责管理站内事务。目前,编委会参照正规的广播播音规范制订了社区广播站的播音细则,管委会请片警来帮助维护广播站安全。

  广播站共5名工作人员,且均为女性。其中,65岁的党员站长李炎荣和53岁的副站长支春凤负责播音;另一名副站长叫孙德芹,65岁,负责稿件采集整合;另两名工作人员来自党支部,负责终审稿件。严格来说,汪颖虽是广播站的策划人但并不“在编”,她的家也不在这个社区。这些都不影响汪颖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她希望通过电波让这里的居民更加亲密,“这是我的理想”。

  枣营南里社区是个老旧小区,但社区居民的文体活动比较活跃,曾获“全国文化型社区”称号。

  “但居民楼比较分散,常有居民到居委会打听文体活动的动态,居民们感到不方便,居委会工作人员也感到不方便。”居委会主任付彦青说,很多时候,工作人员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儿为居民查询相关信息,后来居委会工作人员汪颖提议建社区广播站,经研究通过后便委派她帮助策划和筹建。

  党支部把好政审关

  在广播站的筹备过程中,马云珊对这件“社区里的头等大事”放心不下。马云珊今年63岁,是一名拥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社区党支部负责宣传,同时兼任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

  “社区广播站是个新生事物,办好它就是为居民们办了件好事。”马云珊说,社区党支部多次就如何办好广播站召开研讨会,为即将创建的广播站把好政治关。

  “这个广播站让我想起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马云珊说,电影演的是党中央第一部对外广播的电台。电台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喉舌,所以社区广播站也要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保证节目内容和党中央一致。

  由于部分供稿来自社区居民原创,写作和思想认识水平可能不一,因此马云珊在开播前特别强调,广播站播出的每篇稿件都要走“三审”程序:“一审”由负责组稿工作的小区6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完成,之后送支部书记“二审”并签字,最后交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三审”并定稿。

  “如果稿子里写到别人,播出前一定要和当事人打招呼,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马云珊说,除了审稿要求外,党支部考虑到小区里住了不少外国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和国人有差异,所以播出的稿件还要注意“国际影响”。  本报记者 易靖 赵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