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论道:知音体为什么这么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7日16:11 南都周刊

  第1节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聊聊“知音体”。“知音体”大家都知道吧?要不,我们先来试一下自己的“知音体”智商?我们这一期有一篇周立太的访谈,周是很有名的民工维权律师,帮农民工打官司讨工钱,但是有些民工讨到钱后跑掉了,赖掉律师费,所以周在博客上破口大骂那些民工。我们用“知音体”来形容一下周律师的遭遇如何?

  颜桥:周律师急公好义,中山狼反目负恩。呵呵,这是章回体。

  周玉明:兄弟啊,你为什么总让一个好人遍体鳞伤?

  何雄飞:不要来考我们的“知音体”智商了,还是扯点正经的吧。

  主持人:哈哈,回到正题。各位觉得恶搞“知音体”是不是有点无聊?

  颜桥:觉得好玩。这是第一感觉。这个事件就是拿一种文化或亚文化进行戏仿,这种戏访是很有创造力的。刚才我们试过了,要想出一个原汁原味的“知音体”标题并不那么容易。

  何雄飞:这是受够了那种僵化的煽情标题而做出的反讽。

  颜桥:我们可不可以说“知音体”是一种标题文化?大家都知道任何媒介都有一种固定的标题文化,久之,它就成为模式,成为一种很LOGO的东西。“知音体”的产生,可以归因于当下民众对庸俗社会新闻的热衷。用一种流行的强势文体去包装大家已经熟悉的

神话、民间传说和文化热点,这是一种引起大家窥视的亚文化,我们以前很熟悉的“八仙过海”故事,就被解释为“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翻云倒海”。

  第2节

  主持人:我们不讨论标题操作,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聊聊为什么一些语文形式一经戏仿,就有一种反讽的味道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不着一字的评论。

  何雄飞:我想,这是因为将“知音体”嫁接到了名著或者知名电影上,所以才会起到这种强烈的对比效果,如果它只是一堆对当下社会热点的标题罗列,那么这种效果显然不会这么明显。

  主持人:我们可以把眼光拉宽一点,不要局限于“知音体”。其实之前被网友戏仿的还有“梨花体”、“

新闻联播体”、“官方讲话体”。我觉得戏仿就是对某种官样文章的反动。

  何雄飞:对,最近不是新生入校么?想想今年多少高考优秀作文不都是在说主旋律的事么?不是都是老八股文似的写法么?甚至于有人还专门研究出某类题材容易得高分,而专门编出高分作文的程式,这不是明显的极具反讽的例证么?

  颜桥:主持人的意思可能是要探讨我们的“语文环境”。

  何雄飞: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经典是不可以随便颠覆的,这也说明我们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是被动的接受型教育,而非思考型的反思型的教育,我们一直在用仰视与不可反驳的心态在接受一切,包括信息,包括文化,包括思想。我们对经典总是充满了崇拜,认为不可以说它们一句轻薄的话。这就是我们的“语境”。

  唐毅:主要还是我们的思想受到单维度的束缚太多,现在网友都要重新解构我们一直以来的思维形式,因为戏仿比较有颠覆性,包括正儿八经的诗文可以被解构,一本正经的新闻腔调也可以解构……板着脸孔的说教形式都成为了网友们嘲弄的对象。网友们恶搞,也是因为现实中更多的是说教。

  何雄飞:戏仿只不是恰巧成为了反讽的工具而已。

  第3节

  主持人:我们再设想一下,为什么网友对戏仿“知音体”或其它僵化文体的热情很高。当然,觉得好玩是一个重要原因。但那么多网友参与,仅仅是为了好玩吗?

  何雄飞:更多的网友参与恰恰说明“知音体”的反讽效果明显,而且许多人正好借机发泄自己一直积压的情绪。

  周玉明:网络的匿名发表给了人们反讽的机会。不需要大智慧,小聪明就够;不求原创,解构就够了;不需要审稿,发送就够,太方便了。

  何雄飞:对。在网络时代,人们不必再站在大街上拍着大腿根骂街,网络制造了许多种可能。

  周玉明:我看过一段话,可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在年轻人占主体的中国网民的语境里,恶搞不与主流文化和主流话语为伍,而刻意保持着一种具有娱乐色彩的“我反对”的姿态,利在表达,功在宣泄,胜在有趣。

  唐毅:我们反过来想想,其实很多网友在现实中束缚很大,才会有在网络中表达的欲望;在现实中禁锢很多,与网络上的相对自由就会有反差,才会产生这些东西。

  主持人:我总结一下,与其说戏仿是荒唐的,不如说戏仿的对象或者戏仿的“语境”是荒唐的。只不过平时我们可能习焉不察,但戏仿将这个荒唐放大了。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