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鱼得水: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成都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06:0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给温家宝总理写信的前前后后(下)

  5李镇西和他的“五个一工程”

  武侯实验中学的八成学生来自失地农民和外来工家庭,李镇西在这里开始了“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的“新教育实验”,进入自己的“教育理想主义”。

  从红牌楼出城,沿川藏路,经过众多大型的家具城和小型的汽配店,在一个稍不小心就会错过的小路口左拐,就进入一片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建筑群,占地80亩的武侯实验中学在这里簇新得有些耀眼。

  张永锐最初很不情愿来这所“涉农学校”。他在城区的棕北中学和50中干了8年,去年夏天上面将他调到武侯实验中学任党支部书记,说是“和一个教育专家做搭档”。

  务实而经验丰富的张永锐辅佐天马行空的李镇西,这种安排显然很有深意。李镇西无疑是自信张扬的,但张永锐说,李镇西其实很善于倾听,大家达成共识,要“拿教学质量来衡量新教育的成果”。而今,两人双剑合璧,配合默契。

  武侯实验中学由以前的簇桥乡学校簇锦中学和5701子弟校(57中)在2003年合并,择址重建而成。

  簇桥乡,现在的簇桥街道,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了农民户口和农业形态,但这个劳动密集型工业地区,因家具业和制鞋业的发达,是成都最著名的失地农民(农转非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户籍人口不到10万人,而实际居住已达到30万人。

  相应的,武侯实验中学的八成学生来自失地农民和外来工家庭。2003年新校落成,学校招了500多名学生,今年,报名人数已升至1300人,学校最终收了900多人,控制在18个班以内。

  李镇西把自己的从教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乐山时期的教育浪漫主义、成都玉林中学和石室中学时期的教育现实主义。李镇西到武侯实验中学后,开始了“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的“新教育实验”,进入自己的“教育理想主义”。

  “新教育实验”首先在教师中间展开“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至少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写一篇较有深度的教育随笔,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在校园网上,短短一个学期,教师随笔达4600篇,回应达8000篇。

  “11月4日对英语课代表刘莲君同学来说是很郁闷的一天,因为英语实习老师刚走,同学们不知道老师把英语作业本放到哪儿去了,有同学就说是刘莲君弄掉的,要她赔,她给我说她的委屈,我及时给她写了回信,内容是这样的:你不要自责……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但你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班上的同学有时对你有误解,只要你内心无愧就行了……”这是初一13班班主任任昌平的一篇教育随笔。谈不上文采,但对一位数学老师来说,已算不易。

  “事实证明李镇西是实干家,他对教育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和时间”,一年下来,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对李镇西是满意的。这所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终于有了凝聚力,人心不再思散。

  现在轮到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担心了,担心李校长呆不长,但李明确表示不会离开,并开玩笑说,“温总理都说李校长的路是正确的嘛,肯定要一直走下去的”。

  李校长与女孩约定,并不正面批评同学们,而是迂回地在班会上讲“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在什么处境下都要尊重他人。

  6初一年级13班的副班主任

  初一年级13班很普通,在学校不是最好也不算最差;但这个班有一点很特殊,有两个班主任———除了班主任任昌平,还有一个副班主任,就是李镇西。

  学习委员罗莹莹、文艺委员刘谢源、班长魏紫云清楚地记得初见李校长的印象。那是去年开学典礼上,李校长送每个孩子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13岁少年懵懂地自我阐释这句话,魏紫云说,要我们好好学习;刘谢源说,是教我们跟同学好好相处。

  罗莹莹成绩最好,性情乖巧,经常代表学生发言,堪称班上甚至学校的“形象大使”。魏紫云成绩一般,但作风泼辣,是让男生也服的女班长。她俩都是农转非子女,父母也就是前几年的“失地农民”。与多数失地农民家庭类似,罗和魏的家庭都分别拥有30多间和20多间出租屋,光是每月租金收入就有数千元。与班上大多数外来工子女相比,罗和魏的家庭状况尚属优越。

  刘谢源的父亲原是5701厂的研究人员,这个白白净净的城里孩子,今年暑期的成绩落在全年级700多名,但他不很介意,因为魏紫云也是。一年同学的友谊,使他很乐意和魏再分到一个班。

  按照李镇西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一年来,学生们被推荐阅读10本书籍,包括《爱的教育》《伊索寓言》、冰心的《繁星》与《春水》《童年》《鲁滨逊飘流记》和《昆虫记》等等。学生们还被要求每学期都公开演讲一次。每堂语文课,初一13班就会有一名同学上台演讲三五分钟。

  但如果要问过去一年初一13班发生的大事,他们准会告诉你:王慧君给李校长写信,质问“你到底是不是我们的班主任”。

  事情的起因是两个女生间的龃龉。也就是高大的李梦嘉与瘦小的王慧君之间的吵吵闹闹乃至推推打打。两人本身是要好的,但不知怎的王慧君就常常生气,而李梦嘉嫌对方“小气”,更是不依不饶地“骚扰”。发现自己陷入了“小气,爱告小状”的公众舆论,王慧君就给副班主任李镇西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苦恼。

  李校长与女孩约定,并不正面批评同学们,而是迂回地在班会上讲“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大年三十晚上,日本北海亭面馆迎来了最后的顾客———一名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因父亲遭遇车祸,母亲为了省钱还债,三人只能合吃一碗清汤荞麦面。但店老板仍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不露痕迹地多给了半份的量,并祝他们“新年快乐”。最后,两个孩子经过努力,一个当了医生,一个进了银行),告诉大家无论在什么处境下都要尊重他人。

  7校长李镇西和学生李云海

  她在墙上贴着“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等等警句,时时提醒自己“做最好的家长”。

  “我错怪了他……要相信自己的儿子”,2007年7月9日,雅安来蓉打工的闵爱萍在儿子废弃的作业本上,认真地写下这天的家长日记。她还在墙上贴着“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等等警句,时时提醒自己“做最好的家长”。

  丈夫在西藏打工,身有残疾的闵爱萍和14岁的儿子李云海就在川藏路边租了一间阁楼式的小屋住下。闵爱萍觉得自己和孩子很幸运。“成都市政府的政策好了,进城务工可以把孩子带来跟城里的孩子一起上学,不需要交借读费,这样才到了现在这个学校”。

  像李云海这样在武侯区的公办学校中上学的外来农民工子弟,超过两万人,人均2000元/年的教育成本由政府承担,孩子读书不需要交借读费。

  晒得黝黑的李云海见到记者带来的同学们,欢快得像个猴子。他得意地拿出英语及格后李校长奖励他的日记本。日记本上有句校长赠言:祝贺李云海同学学习进步,对母亲体谅,有爱心……李云海清楚地对记者回忆校长的另一番话,“要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每次进步一点就行了”。

  这句李校长自己已不记得的话,却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孩童的心灵就是如此奇妙,哪怕是一丁点宠爱或不经意的一句勉励,都会提升一个孩子向上的心,这种影响往往超过成人的预期。

  这个顽童今年真的进步了“一点”,成绩由年级700多名,暴升至500多名。

  李云海一度是武侯实验中学初一13班的问题学生。是他母亲的一封来信引起了李校长对他的格外关注。信中诉说孩子不懂事,还跟妈妈斗嘴说,“你还不是连高中都考不上”,让这位因贫困辍学的母亲伤心至极。

  “爱你们的母亲”,是李镇西教育学生时的第一要求。李云海被找来谈话,并遭到校长的“威胁”:把信拿去班上念,看你是怎样对待妈妈的。最后,李云海接受了批评,并与校长李镇西达成协议:回家好好表现几天,一直到妈妈给校长写表扬信为止。

  妈妈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的事,“我娃放学回来就向我道歉,在我面前跪着哭,向我认错,真是让我感动。人家李校长还亲自给我答复了一封(信)”。

  妈妈现在对李云海满意得很。连桌上的饭菜,都是这个小小少年每天亲手做的,只为在家具厂打工的妈妈回家就能吃上热饭。

  母与子的良好互动跟一本书有关。学校由李校长牵线,以最低价购买了一批李镇西的著作《做最好的家长》,送给全校2500位家长。正是读了这本书,闵爱萍感动之余,写下了给校长的那封信。

  采访手记

  如何看待争议不断的李镇西

  “主要是人们认为我的教育思想很偏激,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德育要改造,要培养公民,不要培养臣民。”李甚至对“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也有质疑。

  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比学生高尚;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他进而提出,由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教育走向民主化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杨伟曾说过,我欣赏李镇西,就因为李没把校长当官做。李镇西也自认没有行政方面的才能,但有人辅佐就行了。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宣传科科长唐青林认识李镇西超过10年。他从在教育厅创办《中学生》杂志开始,就每周听一次李老师讲课。李是他长期的兼职编辑和专栏作者。他认为李的争议缘于他专注于教育不为人所理解,因为,“杰出的人总是思想超前的”。

  “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对‘先进’这个词很怀疑,但是,确实有这样一些人,确实优秀而努力,确实不同凡响,确实很先进。”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对李镇西的“先进”性这样评价。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认为李镇西是“有理想,肯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有主见,认准事情敢于坚持的人;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代表;在落实省委、市委统筹城乡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本报记者徐琼张元龙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