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聪人民唱新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10:08 生活新报

  “云岭喜迎十七大”系列报道之一——

  哀牢山腹地,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海拔1800米的高寒地带生活着一群苦聪人,他们与世无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度被称为“野人”。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广种薄收,苦聪人饥寒交迫,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3.2年。他们的房子被称为杈杈房,夏天不避暑,冬天不御寒。

  2005年,新华社一篇题为《云南镇沅苦聪人依然贫困》的报道将这一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群重新拉回到公众的视线中,并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重视。“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总理的批示如一声春雷,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迁新家,盖新房,一曲新歌在哀牢山唱响。

  苦聪人只是云南变化中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这样的新歌在云岭大地四处传唱。从巍峨的梅里雪山脚下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傣家村寨;从如火如荼的新昆明建设现场到中缅、中越边境上的国家级口岸;从神秘的怒江大峡谷到珠江源头……这样的歌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驶上经济发展快车道的云南加油鼓劲。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云岭喜迎十七大”系列报道,展示十六大以来云南取得的各项成就。苦聪人的新歌之后,接下来我们还将为你讲述: 农业税取消,负担越来越轻,庄稼地里的农民笑了;医改实施,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得以缓解;“两免一补”,边疆农村地区的孩子也上得起学了……五年来,这些变化就发生在你身边。

  十七大即将于十月召开,那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向十七大献礼!这是一份来自祖国西南边疆省份的答卷。(本报记者 叶心玮)

  茅屋变“别墅” 苦聪人写信谢总理

  

苦聪人民唱新歌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原始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苦聪人见太阳”;而今,在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没忘记“苦聪人依然贫困”。茅草屋变成“乡村别墅”,看上电视、用上热水器,苦聪人也变得越来越开放、自信,就像镇沅县政协副主席、从哀牢山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吴小生所说的:“苦聪人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旧貌换新颜篇

  哀牢山里的“野人”

  

苦聪人民唱新歌

  这是一个远离文明社会的群落,正是因为自闭,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苦聪人几乎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哀牢山与无量山中段。镇沅境内有苦聪人15263人,主要居住在哀牢山中段腹地的四个乡镇。者东镇占的人数最多,共有1454户,5817人。苦聪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4%,而镇沅的苦聪人口占全省苦聪人总数3万余人的50%左右。

  苦聪人世居于哀牢山,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生存方式,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苦聪在古代汉文典籍里称为“锅挫”,属古代氏羌族群,但在苦聪人中,从古至今一直不变的自称就是“锅挫”。因语言与拉祜族相近,所以,在1978年8月9日,云南省政府按照苦聪人的意愿,将苦聪人恢复其拉祜族称谓。

  “他们就是苦聪人,过去一度被称为‘野人’。”1963年秋,镇沅县者东镇粮管所的所长指着两个以人代牛耕田的苦聪人对刚参加工作的郑显文说。在苦聪文化研究者郑显文的印象当中,这就是对于苦聪人最早的记忆。

  当地镇上的领导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以前车子开到苦聪山寨的时候,苦聪人看了觉得很奇怪,问这四个轮子的“马”是吃什么走进来的,是公的还是母的。苦聪人习惯了自我的生活,被外界打扰得少,见到有外人进寨就躲。即便是近两年,不少苦聪人没有到过县城,甚至当地的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周边可以种两季的水稻,在苦聪人生活的山寨种一季都成问题,碰到天气不好,一季稻谷都收不下来,所以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正是苦聪人闹“粮荒”的时候。

  这是一个远离文明社会的群落,正是因为自闭,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苦聪人几乎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在当地宣传部给我们看的照片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苦聪人穿的蜘蛛网做的衣服,采来千张蜘蛛网,一层层织出来,用于驱寒。

  在镇沅县的一项统计数字中:全县15263名苦聪人,贫困人口有13729人,占苦聪人口总数的89.9%,其中668元—924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1238人,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12491人。2005年年末,苦聪人人均纯收入只有187元,人均口粮仅有170公斤;尤为突出的是1210多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生活简陋,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栅片房的特困人口还有6600余人。

  从茅草房到“乡村别墅”

  

  半山坡上一排排整齐的院落,就像建在坡地上的“乡村别墅”。当地人笑称,这是连县处级以上干部也住不起的房子。

  恩乐镇复兴村,是镇沅县9个苦聪人山寨异地安置点之一。恩乐镇分别在复兴村大平掌、那本坝两个安置点接收安置九甲、者东、和平三个乡(镇)特困苦聪人220户1100人。今年春节,这些苦聪人从哀牢山中走出来,住进了离城很近的新家。

  从县城出发,不到10公里,全是水泥路,这样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苦聪人的新家。每一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半山坡上一排排整齐的院落,就像建在坡地上的别墅。当地人笑称,这是连县处级以上干部也住不起的房子。每户人家的房子都有200多平米,高高的围墙砌起一个不小的院落。二组组长王应家共有3口人,房间就有四五间,专门的厨房、卫生间、自来水,人畜分离的猪圈……用王应的话说,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在哀牢山里面住的就是泥巴房,现在这么好的砖瓦房却不用出一分钱,房间里的彩色电视机还是上海对口帮扶送过来的,这样的电视机在村子里每家都有。“之前大部分人家都没电视机,别说电视了,就是好多人家连电都没有。”

  王应家除了分给的田地外,还有2亩多果园,果树已经种好了,到了秋天就能收获。现在他还经常去县城打点小工,收入还不错。“以前我就想,只要给块地,哪怕是我自己建房,我也要搬出来,现在好了,自己不用花一分钱。我当然乐意了,以前我没读过书,现在我女儿只要成绩好,考上什么学校我都送。”说这些话的时候,王应的脸上满是期望,他说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在复兴村,除了一层楼的砖瓦房外,还有两层楼的房子,只不过多出来的这一层房子,主人得自己出两万元。今年才23岁的李其贵有了两层楼的房子。他现在已经有女朋友了,女朋友在老家还没搬出来,但也到新家来看过了,觉得这边条件还不错,他也盼着女朋友早点嫁到这边来。而当地人则笑称,条件好了,当地的苦聪男人找媳妇都更好找了。

  苦聪人生活提速20年

  

  到目前为止,苦聪人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项目的实施,使2488户10758人受益。在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苦聪人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0元。

  目前,镇沅县的苦聪人异地安置点共有9个,除县城周边以外,也大都搬到了镇政府所在地的周边。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初,苦聪人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搬迁,但都没有彻底搬离高寒山区。而这一次的搬迁,苦聪人离城市越来越近了,离公路越来越近了,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近了,因而也就离好生活越来越近了。

  搬迁户虽然占了苦聪人中的一部分,但更多的采取的还是原地整村推进。者东镇仓房村就是整村推进点之一。在离者东镇政府所在地十多公里的地方,沿着一条4米宽的土路,村子就在哀牢山的一个山坳里面。以前是羊肠小道,现在车子都能开到里面了。

  吴清林盖了他们村子里最好的房子,一层的砖房,雪白的墙壁,宽敞的房间。“政府送来了材料,我就想着把房子盖好一点。”为此,他花了近2万元。今年他买了一辆摩托车,经常在外面跑,信息也更广了一些。“5年之内就能把盖房时贷的款给还上。”除了吴清林,村子里其他的苦聪人家房顶上的茅草、木片也换成瓦了,每家每户至少有一间房子换成了砖房。这都是在整村推进的时候做的。一位村民甚至感叹:“这要是靠自己的话,这一辈子也难以实现。”

  村子的对面是一大片林地。在村子口,者东镇的副书记正在跟村小组组长商量着该种核桃还是茶树。镇上的领导说,扶贫不能只是改造几幢房子,得要产业扶贫。

  而在迁居的复兴村,除了给移居的苦聪人分果园和田地外,当地政府还计划给各家种上一片茶园,目前村口的茶叶加工厂正在加紧施工,是由外地人来投资的。

  在《哀牢山中部苦聪人帮扶五年规划》中,规划用5年时间帮助苦聪人摆脱贫困,2006年和2007年以解决苦聪人的温饱安居问题为主,实施水、电、路、广播电视改造、学校、卫生等建设项目,后3年时间巩固完善温饱,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包括了烤烟、蚕桑、养殖、核桃等。

  到目前为止,苦聪人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项目的实施,使2488户10758人受益。在2006年的统计数字中,苦聪人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0元。

  “苦聪人的生活至少提速了20年。”镇沅县政协副主席、从哀牢山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吴小生这样感叹。

  饮水思源篇

  总理批示后山寨换新颜

  

  温总理作出批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

  苦聪山寨的这一变化与新华社一篇题为《云南镇沅苦聪人依然贫困》的报道有关。2005年深秋,新华社记者伍皓、王长山等走进了苦聪人居住的地方。

  现任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的伍皓回忆当时所见到的场景:房子大都是木片房、茅草房,冷风从各个角落里钻进来。一家人有一床被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样的场景让新华社记者深为触动,于是《云南镇沅苦聪人依然贫困》一文出炉。在说到为何用依然二字时,伍皓谈到了新华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苦聪人的一个稿件。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当时的苦聪人也是从哀牢山最深处迁出来了一部分,所以,当时文章的标题叫做:苦聪人见太阳。

  新华社的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作出批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所以,当地人还把苦聪人的扶贫工程称做是“总理工程”。

  2005年11月12日,由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到了苦聪山寨实地调研,之后即出台了相应的扶贫措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亲临苦聪山寨,国务院扶贫办副司长江烈更是先后7次进山。“每一次她都要求到最贫困的地方看,有时候车子到不了的地方,她就走路进去,非常敬业。”当地的干部说,而苦聪人更是亲切地称她为“苦聪妈妈”。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苦聪人的扶贫工作。孔垂柱副省长深入苦聪人移民搬迁点视察。今年4月,在普洱市调研的省委副书记李纪恒专程来到苦聪山寨视察扶贫工作。

  鲜为人知的苦聪山寨一时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苦聪人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关心与帮助,而对口帮扶镇沅的上海市更是加大了扶贫的力度。2005年末至2007年1月底,在帮助苦聪人扶贫开发中,上海市投入扶贫资金及物资合计1207.8万元。

  

苦聪人民唱新歌

  四封感谢信飞北京

  小学生徐联芬说:“温爷爷,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自己虽然是一个孤儿,却不感到孤单,看似没有亲人,我却有着许许多多像您一样胜似亲人一样的好人……”

  在此期间,总理对于苦聪人的关心就从未停止过,多次过问苦聪人的生活并作出批示。“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总理,对我们这么小一个民族如此关心,真的让我们深受感动。”吴小生说。

  从去年到今年,苦聪人给总理的感谢信如雪花般从哀牢山飞到首都北京。这里有全体苦聪人给总理的感谢信,苦聪人第一位研究生给总理的感谢信、一个苦聪农民给总理的感谢信、一个苦聪小学生给总理的感谢信……

  在全体苦聪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温总理啊,您的批示犹如惊世春雷,震醒了正在产生新愚昧观念的苦聪人。在大家的帮助下,激活我们苦聪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超常发展,搭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末班车,和全国人民一起到达真正小康社会。”

  一个苦聪农民这样写道:“新崭崭的棉被铺到了我们苦聪农家的床上,新鲜的猪肉摆到了我们苦聪农家的砧板上,我们苦聪人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从此苦聪山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小学生徐联芬说:“从这个学期起,我们苦聪人的学生每个星期还可以领到5元的生活补助费,我有了这5元钱,哥哥就不用再为我的生活操心了。温爷爷,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自己虽然是一个孤儿,却不感到孤单,看似没有亲人,我却有着许许多多像您一样胜似亲人一样的好人……”

  13岁的徐联芬在今年9月已经升到初一了,在今年4月,李纪恒副书记到镇沅的时候还代表省委、省政府专门看望了她。现在她已经跟哥哥一起搬到了复兴村的新家。徐联芬的老师说她很用功,每天中午都呆在宿舍看书。说她将来也想上大学,而且是去北京上大学。

  “苦聪人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吴小生说。

  

苦聪人民唱新歌

  □ 背景新闻

  十六大以来——

  我省民族地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2万人

  记者近日从云南省民委了解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大好局面。

  农民纯收入持续增长

  GDP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实现GDP 1527.69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11.94%,增幅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工业保持较高增长。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工业总产值1267.75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16.9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8.5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6.42%,增幅低于全省0.7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06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1.15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15.22%;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4.49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36.49%,增幅高于全省8.5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98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8.44%,增幅基本与全省持平。

  “瓶颈”制约 明显缓解

  

  我省通过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丽铁路开工建设,民用航空航线网络进一步发展,国际大通道重大项目——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圆满完成,中越、中老、中缅三大出境通道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电网改造和通讯建设工程投入。民族自治地方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通过在民族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开发、科教扶贫、民族特困乡、边境贫困乡、整村推进等工程,以及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等特殊政策,使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02年至2006年,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2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7.6万人,低收入人口35.6万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群众。

  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力度,2003年实现了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本报记者 叶心玮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王海涛

  (感谢镇沅县县委宣传部提供相关资料并对采访给予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叶心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