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理财是别样的音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11:04 南方人物周刊

  看得出,这些日子刊物的封面主题构思越来越不容易了。

  人物周刊险些变成财经周刊,说明在敏感季节里,不能触及的领域多了起来,同时也再次印证,理财,将成为时代主旋律别样而具有诱惑力的音符。

  计划经济年代,不可能有理财的概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奔向小康的如饥似渴,“富人中国”及“中产中国”已渐次成为现实,投资理财的应运而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和国际社会接轨的必然。

  经济学者说,还有七亿多的中国人,依然属于“穷人中国”的范畴,维持生计是最起码的要求和保障,投资理财,离他们仍然遥远。

  对理财的热衷与抵触、熟悉和陌生,显出了我们社会的另一道深深的鸿沟,希望它不会难以逾越。

  杨锦麟(凤凰卫视)

  四十多年只出了个杨显惠

  翻完8月21日出版的贵刊文章《记录受苦人的绝境》,马上在网上搜索《定西孤儿院纪事》。看后说不出的感觉,不知用什么形容词描述那种状况。一切文字,都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笔者行年三十,看到有关“三年时期”的文字也为数不少,大都是轻轻一句“自然灾害”以蔽之。直至看到《定西孤儿院纪事》后,才略知当年的情况。相信天灾是部分因素,但人为的粉饰太平、好大喜功,只怕是最大原因吧。

  那样的沉重的教训,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以文字为生计的人,你们为何不记录下来?

  中国的作家那么多,但四十多年也只出了个杨显惠。

  佚名

  反思“献礼”情结

  据从安检部门初步了解到的情况看,为赶上自治州50年州庆,凤凰桥工程倒计时,主拱券拱架拆卸过早,成为造成桥体坍塌的隐患之一。(8月30日《南方周末》)

  为了向州庆“献礼”,便可以违背工程建筑科学规律?如此“献礼”,实在荒唐可怕!

  多年来,我们盛行“献礼”行为习惯与模式,虚的实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经济的,国家的各省市的各地市的各县市的方方面面的,这“献礼”那“献礼”,不计其数。为了“向XX献礼”,工程赶工期,违背科学规律,酿成灾难的事情,并非没有前车之鉴。我们实在应该反思我们的“献礼”情结。其实这个道理太浅显了:难道我们各项工作仅仅是为了“向XX献礼”么?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究竟是什么?

  袁敏杰(陕西宝鸡)

  珍惜“长江女神”留给我们的机会

  日前,从安徽铜陵传来消息:安徽铜陵市民曾玉江今年8月19日用DV在长江铜陵段一处航道拍摄到了白鳍豚活动的画面!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对DV画面中的动物进行鉴定后确认:此动物就是去年底被6个国家25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8月30日《长江商报》)

  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6国25名专家组成考察队,在长江上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为期38天、行程3400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整个过程却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这个为我国长江所独有的物种被宣告“功能性灭绝”——白鳍豚成为过去一千五百年哺乳类生物进化史中第4种已知的完全绝种生物。

  严重的水污染、繁忙的航运及流域上的水坝,是导致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初,白鳍豚的种群数量尚有约400头,1980年至1986年的调查结果是约300头,1990年约为200头,1994年不足100头,1999年时只发现13头,2006年则一头都没发现……这个直线下降的数据表明,正是人类自私的破坏活动,导致了白鳍豚种群的消亡。

  安徽铜陵市民曾玉江拍摄的这段录像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目前长江内还有白鳍豚存在。这当然让热爱白鳍豚的人兴奋无比。我们是多么期盼“长江女神”能够顺利归来,让子孙后代也有机会继续欣赏“女神”的风采。我们还看到,白鳍豚对于离开它生活了2500万年的故土其实有多么不舍!显然,将“长江女神”的归来归功于卓越的环保治理成效是很牵强的,我更愿意将这看作是“长江女神”留给我们的为数不多的一次弥补机会!

  盛翔(杭州)

  每个人都拥有对“名著”的阐释权

  梁山泊劫富不济贫!一百单八将起码有四五十人不是好汉!还有,宋江受招安,不是丑化他!知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近来新解《水浒传》,对许多定论做了颠覆性的诠释,在学界引起争议。(《楚天都市报》8月27日)

  对中国古典名著及其人物的“解构”在学术界正在蔚为风气。于丹“曲解”《论语》、易中天“歪品”《三国》、胡觉照声称《〈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北大博士檀作文甚至用了一本书的当量阐述李白只不过是个古惑仔,凡此种种无不引起热烈的争议,网上网下口水飞扬,一派硝烟弥漫。

  我以为,从本质上讲,这可被理解为古典名著以及古代人物的“现代性危机”,抑或“意义危机”——一方面是凝滞于历史的名著与人物,一方面是道德共识(学术共识)的瓦解,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由此导致中国古典名著开始了“祛魅”的历程,价值重构已在所难免。

  钱穆先生说,对于既往之历史与传统,务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诚然如此,但检视过往,我们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古典名著的“敬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一种刻意而排他的“敬意”多得让人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多得几乎让名著本身陷入“地狱般的孤独”,客观上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和文本的丰富性。因此而论,当今学者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私人化解读,不仅意味着人的创造性的松绑,更意味着文本的解放。

  罗素尝言,须知,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无论如何,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和历史观,都不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张若渔(长沙)

  美国孩子为何不“沉迷网络”?

  孩子可以上网,但每天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近日,后宰门街道佛心桥社区的一些居民家出现了这样的协议,协议签订的双方是家长和孩子。签订的内容,是关于孩子上网问题的。协议用书面约定的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什么时候父母应该过问儿子上网,什么时候是儿子自由上网时间等等,一旦签字,当即生效,双方都必须严格践约。到目前为止,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孩子们基本能遵守协议内容。(《金陵晚报》8月26日)

  比起此前家长对孩子沉迷上网或随意放纵或严苛禁止的应对方式来,这“一纸协议”固然是一种交流或是教育方式上的改进,但却并未触及“孩子沉迷网络”的深层次根源,至于在现实中究竟能有多大收效,也需拭目以待。

  事实上,当人们下意识地认为孩子沉迷网络是国内网络事业勃兴的必然结果时,恰恰忽略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另一关键问题:过度沉迷于虚拟空间的孩子们为何会对现实世界缺乏兴趣?据相关报道,在网络更为发达的美国,孩子沉迷网络却并不是个普遍现象,上网成瘾甚至根本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占据了孩子们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学校和社区也会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少儿体育运动;美国的家长们,也多半会选择在孩子们的寒暑假选择休假来陪伴子女。广泛的爱好和良好的氛围让青少年感到现实生活更有趣、更丰富,相形之下,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力自然要大打折扣,要想让孩子沉迷其中恐怕也绝非易事。

  而反观国内的孩子们,多半是独生子女的他们,显然缺乏现实中的玩伴;而父母往往也忙于工作,陪孩子玩更是成了一种奢侈;至于社区,更是缺乏青少年活动的良好组织,于是,备感现实生活之无聊无趣的青少年们,转向虚拟网络世界寻求精神慰藉也就并不稀奇了。

  吴江(南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