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代表风采:电台播音员于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06:5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廖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这个播出于每天早晨6点半的节目一直是中国人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窗口,最大收听规模达七八亿听众;一代代中国优秀的播音艺术家长期聚集于此,成为“国播”的象征。在这里,可以听到最纯正、最悦耳的普通话,听到庄重、深沉、从容、大气的“大国之声”。

  1971年,于芳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选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加入大师云集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时,只有18岁。36年,她再也没有离开这个节目,从一个天资出众的小姑娘,成长为蜚声中国、家喻户晓的播音艺术家,被人们亲切赞誉为“中国声音”。

  “几十年,我就只做了播音这么一件事,没什么可采访的。”不久前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的于芳对记者说,“播音是一项造就名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怀一颗平常心。”

  于芳一天的开始,比常人提早了3个小时。首播于早晨6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严格规定播音员5点必须赶到电台备稿。于芳家住北京城东,离位于复兴门的中央台约有15公里,骑单车得走一个来小时,这就意味着,于芳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上路。

  任何时节,北京的凌晨3点都是漆黑一片,于芳在夜色中奔走了数十个酷暑寒冬,1000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遭遇多么恶劣的天气,无论路途发生什么意外,从未影响过一次正常播出。

  “新闻节目,男女对播,一人一岗,就是下刀子,也得上岗。”于芳说,“大清早上班十分困顿,但只要一听到开始曲响,马上来了精神,声音也亮了,就像听到了冲锋号。”

  和于芳一起工作了30多年的一位同事说:“她其实一直使用降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她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于芳对事业的精益求精,体现在很多小事上。

  记者在中央台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几个月前,几位年轻编播人员在直播间看见一张这样的字条:“山西洪洞县的‘洞’,应读‘桐’音,见《辞海》XX页。下次播出时请注意!”字条落款“于芳”。

  “中央台代表了国家形象,中央台的字音应该是标准的。”于芳说。

  30多年的播音生涯,于芳成为熟练驾驭各类题材的高手,练就了一流的应急能力,多次出色完成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庆5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澳门回归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节目的直播。但是,直到今天,悉心备稿仍是于芳每次播音前的必须步骤。

  “播音员对稿件一定要理解和消化,如果自己都不明白,听众怎么听明白?”“要做到眼中无人,心中有人,把话筒当作听众的眼睛。”于芳经常这样说,每天这样做。

  2004年,于芳播出长篇报道《好工人许振超》,她在熟悉了所有口播内容后,还特别索要记者采录的许振超的录音资料,并一遍遍细听,通过许振超的声音来感知、揣摩、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和个性。在于芳的用心塑造下,一个极富个性、生动鲜活的当代知识型工人形象展现在广大听众前。于芳因此荣获当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虽然每天坐在话筒前,但新闻每天都不一样,内涵都不同;新闻从过去的高、平、空回到对现实的关注,让人真切地感到国家令人振奋的发展和变化。所播出的一个个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这让我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播音工作的激情。”于芳说。

  于芳以她对事业的爱与执着,做到了国家形象、国家台水准、个人风格的完美结合;她不仅获得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而且还获得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成就奖“范长江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中国播音员。

  “我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那是代表了祖国的声音。于芳老师悦耳动听的声音,为中央台的播音事业增光添彩。”听众的评价让于芳欣慰。

  如今,每天凌晨,54岁的于芳仍是骑着自行车上班。用自己的声音迎接共和国的黎明,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