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昌发射中心简介(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11:17 新浪科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到2004年底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北出西昌经由108国道折转60多千米,进入一个神秘的山谷——沙坝。一条小河从高高的牦牛山下流进山谷,浅吟清唱,悠悠流淌;两岸高山,松杉葱笼,田畴如画;依山傍水的农家,有袅袅炊烟升腾,好一幅“桃源”仙境。谁会想到,就在这幽深的峡谷之中崛起一座卫星发射中心!尖端科技的设备与民族风情浓郁的彝乡村寨,在深山幽谷中形成了奇特而强烈的对比。如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被确定为举世瞩目的“嫦娥工程”的发射场系统所在地。 西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居住着以古羌人为主的部落,统称为“邛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此地设郡县,汉时名为邛都,清朝改名为西昌。西昌是古丝绸南路重镇,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冲,这里也一直是彝族聚居地的首府。相传,这里就是三国蜀相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的古战场,据说马可·波罗也曾到过此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昌的确称得上一座理想的天然发射场,其优越条件颇多。 其一是海拔高、纬度低。发射场地处东经102度,北纬28.2度,平均海拔1500米。卫星轨道倾角与发射场的纬度关系重大,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这就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载荷。除此之外,还可避免一系列火箭研制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制造的过程,同时还能够满足将来发射大、小倾角卫星的要求,利于卫星设计的要求,利于火箭部件的回收。 其二是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在南北纵的大山谷中形成的一些山间小盆地,不但利于发射场的整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与跟踪测量、通信的建网部署也十分有益,而且还能满足扩建的要求和今后的发展。 其三是气候适宜。西昌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摄氏十六度,是中国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可谓“万紫千红花不尽,冬暖夏凉四季春”,有“小春城”的美誉。西昌地区雨旱两季分明,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日,全年风速都很低。每年只有6月~9月为该地的雨季,多半是夜雨和午后阵雨,其余月份皆为旱季,多是晴天,太阳辐射强,常常碧空如洗,风和日丽,这些气候条件大大地增加了年试验周期和发射窗口。由于当地能见度极好,每逢月夜,天高云淡,明月分外皎洁迷人,尤其是在邛海湖畔赏月,更是格外妩媚。“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天中月,水中月,月月齐明”,故前人用“月出邛池水,空明激九宵”的诗句来形容西昌明朗的月夜景色,所以西昌又有“月亮城”的美名。 其四是这里水源丰富稳定,四季长流,能充分供应发射场清洗废物和冷却用水的需要。 其五是交通和通讯条件理想。距发射场50千米处是西昌飞机场,跑道长3600米,可以允许C-130、安-124和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起降。发射场距离成昆铁路和川滇公路都不远,加之东面的金沙江航道还可以水路通达宜宾、重庆直至上海,这些条件极利于运输所需物资和卫星、火箭产品。另外,国家通信干线也紧邻发射场,可充分保证发射试验时的通讯。总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可谓是得天独厚,占尽了地利。 1985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西昌,向世界敞开了她通向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展示了她美好的发展前景。1990年4月7日,该中心成功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随后又相继把美国研制的澳普图斯B1、B3和亚太一号、亚洲二号、亚太1A、马部海等国际通信卫星送入太空。2005年3月,由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研制的亚太六号卫星将从这里升空。这一系列卫星发射,成为中国参与国际航天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典范。 从单一型号火箭发射到多种型号火箭发射,从发射国产卫星到承担国际商业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极轨卫星到将要开展探月卫星发射……经过二十多年“长征”洗礼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如今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