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当代小说《那一片海》它对欧洲来说远远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11:09 青年参考

  文顾彬(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

  曾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首次点评了中国当代小说《那一片海》。他说这部小说对中国来说分量是不 轻的,但对于德国读者来说,书中出现了很多他们必须借助解释才能理解的词汇,诸如“祖国”、“民族”、“爱人”、“人 性”,当然还有“人类”等,这些词汇在德国是很少用或根本不被使用的。

  自2006年11月起,我几乎没有间断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然而遗憾的是,我从未收到过来自中国的任何一 位作者的手稿,以邮寄或是电子邮件的形式,请我对其发表看法以及建议。一个凑巧的机会,让我认识了一位当时就读于波恩 大学的中国青年,他也是偶然来我的办公室拜访我,目的是就其一本小说的理念向我请教。他的工作显然卓有成效,其书稿已 获准出版,首印高于5000册。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的设计让我觉得恐难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此外,书名相当抽象。因此我觉得,这对于德 国读者来说有些华丽,倒不如翻译成“这是一段人生”,即使要保留原意,也该叫“这是一片海”。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967到2004年之间中国的事,其时间段在倒叙中交叉网织。该书的主要部分集中在伏笔 的框架设置中,全部为了说清主人公企业家罗宇恒的死因及旁人对其的怀念。整体情节呈全景式展开,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国 到德国,角度多变。对于主人公罗宇恒这个所谓的“摧花杀手”(自然是戏谑之称),作者却并未过多着墨。在这一点上,正 是该书与现代西方文学的创作标准有本质区别的地方。后者讲求突出描写单一的主人公,因而更强调艺术上的要求而非迎合市 场。当然,我应该更严谨一些,以上说的标准仅指欧洲的,或许纯粹是德国的,而不包括英美。

  小说的议题始终围绕着“男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反复寻找答案,所以,对关心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的 读者来说,比如众多女性读者,应该很适合。

  一般的书评主要对小说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在我看来,仅仅谈内容是单调的,我更喜欢探求深层次的东西。所有文学 作品中,作家对语言的架构能力尤为重要。这部小说的作者显然是很成功的,他希求多层次地塑造各个人物,他用浪漫的辞藻 勾画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我几乎也被他的一些

幽默折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刻意采取了常见的写作模式,完全迎合中 国读者的口味。但对于德国读者来说,书中出现了很多他们必须借助解释才能理解的词汇,诸如“祖国”、“民族”、“爱人 ”、“人性”,当然还有“人类”等,这些词汇在德国是很少用或根本不被使用的。

  任何一个首次登台的作者,我作为一个德国人都有义务对他说,你必须学会等待。他语出惊人,措辞简洁,很少引经 据典。他的创作迎合了当代文学的国际潮流,即好读易懂,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思考,寻求现代经济的合理模式,探索法律 对社会的意义,热心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对现代化的场景和事物有独特的阐述。就像我眼下思考的:我们的生活今天一如平常 ,然而明天我们就未必看得见升起的太阳。关于这部作品,对中国来说,分量是不轻的,但对欧洲而言,还远远不够。让我们 继续期待。

  (小说《那一片海》,南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