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十七大特稿:破解“短板”制约彰显民生主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10:3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陈二厚 王立彬 董峻)按照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如果把经济社会发展比作一个木桶,其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总是要受最短的那块木板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显现:就城乡经济发展而言,农村经济是“短板”;就区域经济而言,中西部地区是“短板”;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社会公共事业是“短板”。着力补长这些“短板”,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补长这些“短板”,动力源自改革。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从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到区域协调发展;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着力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一系列向纵深推进的重大改革举措,正逐渐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短板”制约。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收获沉甸甸的实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两个“最”字,深刻反映出我国城市和农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和制约。

  将时间坐标向前推进5年,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央对“三农”形势的正确判断和英明决策: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明确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改革思路的统领下,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推出密集的“重农”举措: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被免除,财政支农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建设现代农业为传统农业发展注入全新理念。

  “高含金量”的重农举措,使农民收获了沉甸甸的实惠。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增幅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着力对农业“反哺”同时,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的农村综合改革正在稳步试点推进。北京、内蒙古、吉林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市县率先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这一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以及扶贫事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多项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举措,触及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多管齐下的协调效应。

  陕西省淳化县石桥乡石桥村村民吴忠哲老两口长期患病,离了婚的儿子患智障,全家没有一个壮劳力,还要抚养4岁的小孙子。去年,他们家被列为低保户,一家4口人共分3次领到低保款505元,解了老两口看病买药之急。“多亏了国家给咱农民发的低保费,真是暖到心窝子里了。”吴忠哲激动地说。

  让吴忠哲感到温暖的低保,正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的决定,开始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农民。

  “种粮不上税还能拿补贴了;看病也没过去那么贵了;孩子上学也不用交学费了。”作为亿万普通中国农民中的一员,山西省襄汾县焦村村民吴志军的朴实语言,浓缩了几年来的巨大变化。

  区域协调发展:“雁阵齐飞”的格局让更广泛的人群享受发展成果

  从东部的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5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中国大地上全面部署,纵深推进。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正焕发出中国经济“雁阵齐飞”的新局面。

  “雁阵齐飞”的发展格局,既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举措,更为东、中、西部更广泛的人群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创造了巨大空间。

  “环境好了,收入增加了,日子更有盼头了。”陕西延安吴旗县薜岔乡南沟村村民阎志雄讲起这几年的变化十分兴奋。

  5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国家加强了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的力度。西部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阎志雄说,连《信天游》也换了新词:“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退耕带来好光景。”

  统计显示,在“十五”时期,西部地区实现了历史上的“四最”——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刚刚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又设定了三个重点经济区发展方向: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这些改革举措,必将使西部发展的活力更加喷涌。

  2003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振兴东北成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又一战略举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主任张国宝表示,根据数字统计,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三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生活提高最快的时期。东北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也日显重要。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既邻西部又接东部,有着共同的区域发展共性。这个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拥有丰富的煤炭等资源。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当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中央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商中部崛起大计。今年4月,在发展改革委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中部崛起进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实施阶段。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说,区域经济崛起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也就是城市化、工业化从小板块向大板块集聚,市场发展产生了统一的需要、产业发展产生了规模集聚的需要、资源组合产生了配置效益的需要。城市化标志的人口集中、工业化标志的产业集中,将使我国现代化实现从“点”向“面”的发展飞跃。

  变“划桨”为“掌舵”,从“全能”转“有限”:政府职能转变催生更多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

  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日益多元,就业、教育、医疗等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短板”制约日益明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正处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呈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尽快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

  “今后看病放心了,解决了后顾之忧。”北京市教场口六号院77岁的居民马英杰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不久前他花300元加入了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按照这一制度规定,当地政府要拿出1100元给他配套。

  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内,5年来众多的改革举措,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而在政府权力“瘦身”的同时,涉及民生和社会事业的领域,政府公共服务和保障功能正不断增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用“显著改善”概括5年来的就业状况。在多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措施的拉动下,2003年到2006年,我国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到今年底,全国80%以上零就业困难家庭就业问题将得到解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有望突破1200万人。

  5年来,在发展教育和维护教育公平上,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可圈可点: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5亿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备受关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今年在一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计划用三年多一些的时间,实现这项制度在全国的全覆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5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速。从2005年起,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国务院日前决定,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继续提高标准,提高幅度高于前三年水平。4000多万企业退休职工从中受益。

  民生所系,改革所系。只要心系民生福祉,更好地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我们就一定能够破解前进征途上的一个个难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