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代书:监狱长“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6:43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李连宇 宫利

  人物简介:张代书,男,44岁,历任辽宁省高山子监狱监狱长、党委书记,盘锦监狱监狱长、党委书记;现任辽宁 省营口监狱监狱长、党委书记。3次荣获辽宁省司法厅二等功,2004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荣记公务员二等功,2006年 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司法部“岗位练兵先进个人”,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监狱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8月,稻花飘香,这里是辽宁省水稻主产地,一望无际的稻田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鱼米之乡,营口监狱就坐落在辽河 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初到营口监狱,恰逢张代书监狱长去省城开会,不免让我们一行颇感遗憾。四十出头,就已做了10年的监狱长,跨 越三所监狱,让我们更想早点见到这位监狱界的“大人物”。

  “别看当了10年的一把手,张狱长可是从基层摸爬滚打、一步步干起来的。”宣传部杨部长向我们介绍道:“这次 去省厅开会是临时通知,走得比较匆忙,你看我这手头还有一堆事等着他批示呢。”

  次日早早用过饭,我们便匆匆赶往监狱。杨部长通知我们,张监狱长正在开会。这是营口监狱党委班子每天的例行会 议,便于班子成员通报情况,交流信息,集体决策。张代书到营口监狱后,非常注重班子建设,力求将团结、务实、民主、高 效的精神融入监狱工作体系中,每天例会制度便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

  9点半,我们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张代书监狱长。可能是连日的会议和奔波让他一时有些吃不消,脸上略显疲态;可是 一谈起工作来双眼便炯炯有神了,面貌顿时焕然一新。

  最年轻的监狱长

  1997年12月,张代书从盘锦监狱调任高山子监狱任党委书记、副监狱长,领导监狱日常工作。次年,34岁的 张代书被提升为高山子监狱监狱长,成为当时辽宁省司法界最年轻的一位监狱长。许多人的目光投向了他,赞赏的、羡慕的、 怀疑的,使张代书倍感压力。他清楚地了解自己将要面对多么大的困难。

  当时的高山子监狱可以说是个“烂摊子”,监狱长的位子虽然荣光,但却是个“烫手的山芋”,没人愿意“坐”上去 。

  领导找张代书谈话时,他犹豫了。

  “当时心里确实没底,高山子那边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再加上自己年轻、经验不足,万一治理不好,坏了名声, 影响前途啊。”张代书笑着说,“毕竟还是年轻,那时候考虑问题比较肤浅。”

  考虑到他的难处,上级决定组织个调研组进驻高山子监狱,让张代书实地了解下情况。

  “领导确实用心良苦啊。”张代书现在回忆起来还颇为感激。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几天实地考察,张代书对高 山子监狱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他心里有了底。

  调研完毕后,他主动向领导汇报:我接受组织的安排,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

  就这样,年轻的张狱长上任了。

  可摆在他眼前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拖欠民警工资问题严重不说,监狱民警普遍工作状态低迷,得过且过,上 任前的8个月内竟然脱逃20多个犯人,翻墙的、挖地道的,无所不用其极。这可急坏了张代书。

  他很快意识到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干警们的工作态度,而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改善经济和生活状况。当时高山子监狱 的预算确实紧张,许多民警的工资拖欠一年多都没有发放,难免会产生消极怠工的念头,甚至有些民警由于生活所迫,偷拿监 狱的公共财物。

  张代书决心改变这种现状。他向上级汇报请求援助,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使监狱能够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绞尽脑汁清还拖欠民警们的工资。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拖欠了数月的工资拿到手里,民警们兴奋异常,而张代书无疑是最为高兴的人,他终于看到民警 们生活改善了,干劲也足了,整个监狱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监狱管理重在制度建设。张代书发现,监狱以前管教方法不当,制度不严,奖励和惩罚都不明确,这极大影响了整个 监狱的良性运作。有时发生了犯人脱逃事件,责任人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处罚,显得不以为然,有恃无恐。张代书就是要刹住这 股不正之风。

  他首先拿中层干部开刀,调整了一些不适应工作的监区长和教导员,全监上下颇为震动。鉴于民警偷拿监狱财产现象 严重,他又动员全体民警互相监督,匿名检举。可是这一招却显得不大灵验,收到的检举信寥寥无几。张代书动用“铁腕”, 将被检举的一名偷盗严重的中队长撤职,并移送司法机关,这一下可着实奏效,民警们都认识到张监狱长是个说到做到、刚正 不阿的人,许多以前不敢说的事也都向张代书开口了,责任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民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监狱管教工作也自然而然大踏步前进:次年,高山子监狱犯人脱逃仅1例,并被评为了 “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张代书可谓战绩斐然。

  “衣锦”还乡

  2001年9月,在高山子监狱取得重大成功的张代书被调到盘锦监狱任监狱长。

  “回到家乡自然高兴,但离开奋斗了几年的高山子监狱也是恋恋不舍。”张狱长如是说。

  张代书的家一直在盘锦,盘锦监监狱也是他工作的起始点。1984年,大连警校毕业的张代书被分配到盘锦监狱当 起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当头顶起国徽,双肩扛起肩章的时候,他深刻体会到这个职业的分量,并暗暗下定决心为之奋斗终生 。

  由于表现突出,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张代书就被提升为副中队长,没过几个月,又被提拔为中队长,张代书的干劲更 足了。没用多久,这个管教成绩极差的中队就被张代书治理得井井有条,在监狱各中队评比中名列前茅。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

  1992年,张代书历任监区副大队长、教导员、监区长,凭着扎实肯干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事业蒸蒸日上,创建 了全省第一个现代化文明监区。而这段时间为张代书今后的监狱长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工作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对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磨炼了自己的 意志,可以说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这时候培养出来的。”张代书颇有感触地说。

  “监狱长”信箱

  2005年,张代书又一次离开家乡,调任营口监狱监狱长。

  这已经是他的第三个监狱长职位。“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张代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旺盛的战斗力。

  年轻就意味着活力,有了活力就可以不断创新。上任伊始,各监区的每个监舍门口都挂起了一个小木箱,上面写着“ 监狱长信箱”。

  真的可以给监狱长写信吗?监狱长会看我们犯人的来信?服刑人员将信将疑。

  可很快他们的疑虑就被打消了。自从开设了“监狱长信箱”,每天察看服刑人员的来信成了张代书工作的一部分。

  “这些信就是服刑人员们的心声,许多当面不好说的事,他们会通过写信反映过来。求助信、举报信,当然也有表扬 信,通过这些我能发现很多隐藏的问题。”

  事实确实如此。

  某日,一个服刑人员在信中向张代书诉苦:近期食堂饭菜油水太少,水准严重下降。这引起了张代书的高度重视。“ 服刑人员的人身权益也要得到充分保护和尊重。”

  中午开饭前,张代书火速集中全体党委班子成员,将其逐一分配到各个大队突击检查,将当日饭菜取样端回,再统一 品尝,并查核当日菜单和吃饭人数,做到心中有数。

  经过亲身品尝,大家一致认为信中所举报大队的饭菜质量最差。张狱长立即驱车赶往该大队了解情况。经查,原来该 队冬储疏菜受冻,损失大半,不得不另行购买。大队长抱怨说,已经为此贴补许多钱,但还有几万元的缺口。张狱长正色道: “这钱一定要花,饭菜的质量一定要达标,服刑人员吃饱了,才有力气和精力参加改造啊。”

  没过两天,张代书收到了一封信,信尾一串长长的签名。信中写道:感谢监狱长对我们服刑人员的关心,感谢您让我 们吃上可口的饭菜,是您给了我们改造的信心和动力……

  就这样,小小的信箱在大墙内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有一次,张代书在阅读信件时,突然发现一封拆了口的信,收信人一栏写得是 “邓超”。“这信怎么投到了监狱长 信箱?”张代书满心狐疑,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他小心地打开信察看起来——这是一封母亲写给服刑儿子的信,信的末尾写道 :“孩子,我想了许久才下决心告诉你,我找了一个老伴,以前没有告诉你这件事,是怕你一时想不开,希望你能体谅我…… 自从你入狱后,我一个人无依无靠,度日如年……我现在过得挺好,你不必担心,我只是担心你的改造,你一定要好好努力, 争取早日回家。”

  看完信张代书不禁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估计是被人捡到后丢到信箱里的。张代书又不禁为邓超担心起来:丢了母亲 的来信他肯会很着急吧。

  张监狱长赶紧派人去查找邓超的下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四监区找到了正在服刑的邓超。看到狱警递上来的信, 邓超呆住了。原来,信是他自己故意扔掉的,母亲又找了老伴,邓超想不通,一气之下就把信给扔了,现在正有些后悔呢,想 不到它竟会跑到监狱长信箱里面。

  张监狱长了解情况后,马上提笔写了个纸条,托狱警带给邓超。当邓超打开纸条后,激动万分。纸条上面赫然写着几 个大字:母爱无价,理解万岁。

  “我知道怎么做了。”说完,邓超铺开信纸,含着眼泪给母亲写起了回信。

  温暖“进行时”

  “张监狱长对我们干警特别体贴,想得可周道呢。”狱警小王对记者说。不只是小王,营口监狱的工作和服刑人员都 对张代书充满感激。

  多年来,营口监狱居民一直饮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水中铁、锰、亚硝酸盐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而且供水 管道老化,二次污染严重,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张代书上任后,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组织党委班子在会上讨论,经过多次研究,决定投资近400万元 ,建设水处理厂。

  “这真是民心工程啊!”居民们无不拍手称快。

  营口监狱各监区分布较为分散,监狱中心区距各监区少则三四公里,多则八九公里,由于绝大多数干警常年同服刑人 员接触,且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民警上下班途中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张狱长了解情况后,要求各单位开通了班车接送干警上下 班。2005年9月,监狱党委决定拨出专款,每年为全狱民警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这给监狱每个民警都吃了颗定心丸。

  营口监狱地处较为偏远,接送子女上学一直是困扰年轻干警们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监狱民警们的后顾之忧,使他 们能更加专心地工作,在张代书的提议下,监狱出资购买了3辆大客车,专门用来接送孩子们上学。

  经过一些列的措施,民警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善了,收入增多了,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监狱管教工作成绩突出。

  然而,去年8月,一对母子却让张代书牵挂不已。

  儿子叫杨焘阁,就读于武汉船舶学院,开学就读大三了。2002年,他在营口监狱第五监区工作的父亲因病去世, 丢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叫王凤兰,看着开学的日子日益临近,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前几年,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已经是借债度日 ,如今,去哪儿能筹到儿子6000多元的学费啊!

  张代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号召全体干警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不能让人民警察的后代失学啊!”张监狱长的一句 话深深震撼着每个干警的心。不几天的功夫,民警们把筹集的9000多元助学款送到了王凤兰的手中。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王凤兰捧着这沉甸甸的学费激动地许久说不出话来。

  “怎么感谢你们才好,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啊!”她不曾忘记这是民警们为她们捐助的第四笔款项了。

  2006年8月中旬,营口监狱成立了“助学基金会”,号召全体民警帮助像杨焘阁这样的困难学子完成学业,监狱 领导带头每人捐助200元。

  就在杨焘阁登上赶往学校的列车前,监狱党委又派人将1000元路费送到他的手中。杨焘阁含着泪说:“感谢张叔 叔和所有的警察叔叔阿姨们,我一定要学好本领,将来回报社会!”

  你在为谁工作

  在营口监狱,张代书的工作精力是出了名的。

  一提到这个,张监狱长笑了笑:“我经常会问自己:你是在为谁工作?这是个工作态度问题,想通了就有使不完的劲 儿。貌似很简单,若想要认识清楚,不仅要努力工作,还要多读些书才行。”

  提到读书,张代书的办公室里可是堆得满满的,法律方面的、监狱管理方面的、文学方面的,五花八门。与其说读书 是他的业余爱好,倒不如说是他思考问题和积累知识的过程。

  最近一股读书热潮在营口监狱悄然兴起。这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张代书。在营口监狱2007年度政治纪检工作会 议上,张代书郑重地向广大干警推荐了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这本工作指导丛书迅速成为广大干警职工工作之余争相 讨论的焦点。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将心归到零,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起点,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 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的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书中的内容 无不荡涤着每个干警的心灵。

  一位干警在读后深有感触地说:“很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了,平时也很少去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动机和自 我价值问题。现在觉得,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它是承载我们理想、信念、价值和追求的载体。”

  “忠诚、公正、创新、奉献”,现在干警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张代书提出的这一监狱口号了。

  (注:尊重当事人隐私,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9月上半月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