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面临饮水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02:15 燕赵都市报
村民面临饮水困难
老人们都说没见过这样的旱年。 李彦宏 摄

村民面临饮水困难
因为干旱,涝洼村的玉米长得很小。李彦宏 摄

  ■干渴的莜麦仅过脚踝

  吴凤枝房后长的马铃薯小得可怜。

  尚义县石井乡马连洼村一条公路穿村而过,往年在这个季节路过马连洼时,公路上铺满了亚麻、麦子,公路成了打谷场,汽车行驶时须小心翼翼。可今年,这里的公路上静悄悄,没一个铺麦子的。

  “有的地里根本就没收割,有的收了一些,一亩地就打个几十斤,早就收拾完了。”年近70岁的老人吴凤枝告诉记者。

  与张北盘地房村一样,马连洼村也是一个绝收的村子。在村边的一大片山地上,吴凤枝领着记者看自家的莜麦地。

  在莜麦地里,还泛着几许绿意的莜麦苗刚刚没过吴凤枝的脚脖子,上面零星长着些枯黄的麦穗。吴凤枝说,普通的年景,这个时候莜麦都能到自己的腰那么高,可今年的莜麦就只能收割些秸草了,别指望能打麦粒儿。

  在住房后头,是吴凤枝家开的小片荒地,种的是马铃薯,吴凤枝先后拔了两三棵蔓子,最大的一棵蔓子上带着两个似核桃大的马铃薯,而其他两棵上的马铃薯则像葡萄一样大小。“今年连山药也吃不上了。”吴凤枝说。坝上由于冬季蔬菜少,马铃薯是坝上人过冬的主要蔬菜。

  ■多年的吃水井干了

  大旱之年给马连洼村带来的不仅仅是绝收,村子里多年的一口十几米深的水井也没水了,村民的饮水出现了问题。

  说起井里没水,村民吴凤枝说,“去年井里的水就不多了,村里的年轻人就下去挖一挖,能将就着吃一段时间,可今年,水更少了,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没人管了,水也吃不上了。”吴凤枝说,有的村民半夜两点起来打了一担水,等第二个村民来,一次就只能打上来一碗儿,打一担水,得在井口等上一个小时。

  村民王茂亮家养了两头牛、一匹毛驴、两头猪,王凤枝老人说,那一段时间,王茂亮家急得没办法,王茂亮媳妇都快急哭了。

  后来,在附近修路的工地上给村里接了一根水管,村民们才暂时在那儿接点水度日,由于水流太细,村民们天天排队接水。“人家有时候给放,有时候倒不给放了。”吴凤枝老人说,就是排队也不一定能接得上水。

  “一春天吃水可困难了。”吴凤枝老人说,现在自家已经和两家邻居合伙打了一口深井,家里吃水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可村里其他没有打井的村民依然还面临着没水吃、吃水难的困境。

  ■灾年打工也艰难

  胡志成,今年47岁了,平头,上身穿着一件黑蓝色的西服褂子,下身是一条迷彩服裤子,一双皮鞋沾满了泥巴,前一个星期刚刚从北京打工回来。

  “春天看地里不行,就赶紧让人帮忙找了个活,在北京修路当小工,一天40元钱,管吃住。”胡志成说,家里供着两个孩子上学,“年景好的时候,就是以种地为主了,农闲的时候临时出去打几天工。可年景不行,就主要靠打工了。”

  盘地房村书记于瑞明说,经他统计,今年该村900多人口已有300多人外出打工了,有举家外出的,也有出去一口的,都是和胡志成一样,看到大旱之年没有什么指望,想办法外出挣钱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

  即使这样,一年也收入不了多少钱,胡志成说,连供孩子的学费都不够,还得想办法借、贷。胡志成的媳妇说,今年从过年到现在,家里没割过一斤肉吃。

  而在尚义县石井乡马连洼村,由于土地绝收,村里的许多劳力闲置,许多妇女到附近的蔬菜种植区打工,锄菜、拔萝卜。村民戈春荣说,每天凌晨3时就起来了,赶到地头5时多,就开始干活,到晚上8时才能回家。除去坐车的钱,一天仅能挣不到20元钱。“就这样,人们还抢着去呢。”戈春荣说,农村里闲人太多了,都想去打工。有的年岁大的老太太,雇工的嫌年龄大不要,为了争取这个打工的机会,五六十岁的老太太把头发染黑了,戴上大口罩装成年轻的。

  ■承德

  170个乡镇旱灾肆虐

  本报承德电(记者尉迟国利)记者从承德市农业局了解到,今年该市遭遇罕见旱情,共有170个乡镇不少于293万亩主要农作物遭受旱灾。

  在分析今年承德罕见旱情产生的原因时,承德市的农业专家解释说,自进入5月份后,气温升高较快,月平均气温15.3℃—18.9℃,全市平均降水量47.5毫米。特别是6月份以后,全市平均气温21.5℃—24.1℃,均比常年同期偏高2℃-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3.2℃—37.5℃,除宽城、兴隆、滦平县出现3-5毫米的降水量,其他县(区)没有降水,由此造成全市大面积的旱情。

  据承德农情调度系统统计,该市除兴隆县影响较小外,其他10个县(区)都出现了严重的旱情,有的山坡地大田作物甚至出现了干枯。来自该市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全市旱情共涉及170个乡镇、293.54万亩(旱情严重的占139.6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5.1%。

  ◎个案点击

  一个村庄一年两旱

  本报驻承德记者尉迟国利文/图

  “今年我们这里旱得邪乎。”站在村外的玉米地里,承德县新杖子乡涝洼村党支部书记谭玉说,“别看我们村叫涝洼村,其有名无实,根本不是个涝洼地。”谭玉说,实际上,涝洼村今年的旱情极为严重,“能收到去年的七八成就不错了。”

  ■一年两旱的绝情天

  9月16日,记者从市区出发赶往新杖子乡,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一片片的玉米地,有的玉米秸上绿油油的,有的已经发黄,没有了一点生机。司机告诉记者,“这都是旱的”。因为这个时节,离秋收还有20来天。

  当记者到谭玉所在的涝洼村时,站在村外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已经发黄的玉米地,玉米秧几乎只有一米多高,有的长了一个可怜的小玉米,有的连小玉米棒都没长。“这一大片有300多亩吧,基本上没有收成了,而这里还不是最厉害的。”

  今年3月的那场罕见大雪,很多老百姓认为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可事与愿违。

  “整个5月份,我们这里都没有下雨。”那个时候正是授粉的关键时节。村民们终于在5月30日盼来了一场雨,庄稼的干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可好景不长,到了庄稼拔节的7月份,又有近一个月没下一点儿雨。

  现在,村民们也忘不了当时的旱情:“一米来高的庄稼就像被霜打了一样,没精打采地卷起了叶子,地里都裂出了缝儿,山上的阳坡地的庄稼都能点着了当柴烧。”

  为了将损失降到最小,当地县乡组织村民进行生产自救。于是,山上、平地上都能看到挑着水桶的村民们。在这样一场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的力量似乎显得那样无力。“我们的给排水设施,都因为没有水,而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这一次大旱,让老百姓们年初渴盼丰收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了。谭玉说,他们这个行政村共有1500多亩地,1100多口人都指望着这些地生活。如今,有700多亩地遭受严重旱情,而剩下的那些地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算了一下,大旱让我们一下子损失了至少五六十万元。”

  在这个没有其他产业,完全“靠老天爷脸色吃饭”的涝洼村,五六十万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吃水要走二三里

  大旱,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损失,更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很多村民说,家中那口使用多年的老井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水了,“也就够生活用水,不敢用这井里的水浇园子。”谭玉说。

  在这个大旱之年,住在涝洼街的2、3、4组的村民,体会到了水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3组村民伊久何、伊久春家中各有一口井,可大旱来临,井中的水干了。没办法只好推着小车子,走出二三里地,到涝洼街上别户村民家推水吃。为了节省用水,他们往往不敢将洗脸剩下的水倒掉,而是再用来洗衣服。

  而家住在承德县鞍匠乡南沟村一组的村民则要比伊久何们幸运得多。村外一条小河沟里还能见到一些水,村中的妇女就将家中的衣服拿到河里来清洗,但每次她们去洗衣服都要走出一里多地。

  南沟村村民说,这条村民洗衣服的小河叫白河,原来的白河可不是这个样子。1998年前,“这条河里的水可多了,河里有的是鱼,一到放学或是放假,我们就到河里摸鱼捉虾,这里可是我们的乐园。”如今在安匠乡地税所上班的崔长国告诉记者。

  这些童年时候的美好场景,如今都已经成为回忆。现在的白河有的地段依然淌着水,但水已经少得可怜,成了一条小河沟,有的地段干脆断了流。“没有了水,怎么还会有鱼虾?”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