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觉醒与困惑之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9月14日,在距离前次加息仅仅24天后,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五次加息,也是近年来较为罕见的间隔时间最短的一次加息。但即便如此,市场分析人士的共识是,伴随本轮股市行情启动的储蓄存款分流趋势一时不会改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纯博士等经济专业人士分析指出,这种“一时不会改变”的储蓄分流,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百姓理财意识正在觉醒,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百姓理财还存在不少困惑。“老百姓有寻求财富合法增值的权利,但是,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积极开辟理财渠道、引导百姓‘有效理财’等方面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丁纯说。 物价涨利率低:存款“保值难” 9月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一期CPI数据: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1月份到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 在上海一家财经媒体工作的徐佑分析说,即便加息,实际利率依然为负值,“对于把钱存在银行里的人来说,这是不合算的。” 徐佑分析说,今年以来,CPI似乎在同利率进行着一场“龟兔赛跑”,但感觉CPI的步伐总是要快一些。“在物价涨得比利率快的情况下,如果把钱存在银行,虽然没有风险,但是相对于物价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是在缩水的。” 而那些“人在城市、心在农村”的农民工兄弟,更体会到物价上涨的压力。来自安徽桐城农村的张琼芳在上海当保姆,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都把每个月的工钱存进银行,最近在东家的介绍下,也把存在银行里的钱取出来买了点基金。 不保值,就缩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储蓄存款分流,固然有股市的“赚钱效应”影响,但更多的推动力还是源于“物价涨、利率低”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出现保值“困境”。 买股票买基金:理财“一窝蜂” 在储蓄存款分流愈演愈烈的同时,沪深股指连创新高,基金销售异常火爆。取存款,买股票,买基金……在这个由储户向股民、基民的身份转换中,百姓理财凸显“一窝蜂”现象,财富效应不断夸大,“羊群”效应十分明显。 今年以来,基金销售热一浪盖过一浪,基民队伍不断壮大。刚刚过去的8月份无疑又是一个火热的“基金月”。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8月22日,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21696户;8月23日,新增基金开户数一下子突破20万户,达到了215500户;而到了8月28日,新增基金开户数竟然达到了443741户。其增长幅度已经突破了100%。 相对应的基金销售业绩是,8月13日发行的中邮核心成长基金吸引了近600亿元申购资金的追捧;8月15日限量100亿的华安策略优选基金集中申购首日即告售罄,当天的集中申购金额已超过700亿元。据统计,把刚发的新基金和拆分的老基金加在一起,仅8月份,基金新增资金就接近2000亿元。 基金火热的背面,则是股市的火热。不过,华西证券上海总部注册分析师陈群分析,在5月30日股市暴跌前,百姓理财的“主战场”是买股票,因此也形成一段声势浩大的“散户主导市场走势”的行情。 5月30日的暴跌,让不少股民意识到市场风险的巨大,也让不少后来者意识到风险的可怕。于是,很多散户转而投向基金,基金又开始火热起来。而就在5月底到7月中旬的股市难得的低迷中,不少资金转向楼市,直接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在平稳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的“突然发作”,创出楼价新高。 复旦大学副教授丁纯分析认为,就居民个体而言,其合法追求财富保值增值的理财行为是十分理性的;但就群体而言,又是十分不理性的。股票火热炒股票,基金火热炒基金……就像“一窝蜂”,其中蕴藏的市场风险是巨大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