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科技大奖 戴老是 怎么花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15:13 生活新报

  “我曾经幻想每年能申请到50万元经费搞科研,现在愿望成真了。”2002年7月23日上午,跟矿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戴永年院士从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手中接过了印有300万元字样的大牌子,成为云南省第三位获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科学家,手拿300万的奖金,他曾这样感慨。

  5年过去了,戴永年已是78岁高龄,2007年9月的一天,刚出差回来的他因劳累住进了医院疗养。病房里,他正翻阅学生宋宁的一本论文,论文的备注里写着一行字——“得‘云南省戴永年院士突出贡献奖’资金资助,完成‘纳米金属氧化物制备新工艺研究’。”熟悉戴永年的人都说,他当年获得的奖金,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300万科技大奖戴老是

  奖金之路

  “炉子”:成了他的骄傲

  就像徐宝强说的,现在许多搞学术的人或多或少有浮躁之气,但只要看见戴老,就知道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我几乎没见戴老师休息过。”自2002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徐宝强就一直跟随戴永年搞研究,现已成了他的秘书。在徐宝强眼里,戴永年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就算住院,他也会把学生叫到病房,向他汇报课题的进展情况,讨论方案,或指导学生研究该怎样进行。

  冶金所里,戴永年的办公室好几天都关着门,徐宝强笑着说,戴永年在哪里办公室就在哪里,现在“搬”到医院去了。平时,戴永年每天6点就起床,用一两个小时想问题、写东西,8点到办公室就把学生们找来一起讨论,一讲就是一上午,“他的思维非常活跃,考虑问题既周全又独到,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在听,受益匪浅。”

  徐宝强打心底佩服戴永年对事业的执著,那种一是一、二是二,不容半点虚假和妥协的精神影响着周围的每个人,就像徐宝强说的,现在许多搞学术的人或多或少有浮躁之气,但只要看见戴老,就知道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发展了金属真空汽化分离理论、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及相关工艺技术,戴永年取得的科技成就不胜枚举。他的办公室在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学院背后的一座小楼上,紧挨着实验室,至今还摆放在实验室里的 “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被工作人员称作“老祖宗”,连挪个位置戴永年都不允许,另外一台卧式真空炉也有自己的骄傲,就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每个“炉子”在戴永年看来都是宝贝,也是入学新生必看之物。

  资金:拖了科研后腿

  1970年,戴永年着手试制可以适用于生产的“真空炉”,为支持他,学校从拮据的经费里挤出了700元的费用,但这仅够造炉壳。

  1970年,戴永年着手试制可以适用于生产的“真空炉”,为支持他,学校从拮据的经费里挤出了700元的费用,但这仅够造炉壳,后来他又找政府部门求援,筹到了1万元继续做实验。1979年,戴永年又得到了12万元的资金支持,按当时的规定,这笔钱是不能用来建房的,“没实验室,我怎么搞研究?”戴永年坚持盖起了实验室,这就是现还在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学院后的一栋黑色二层房屋,至今仍在使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经费仍是制约他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

  千百年来,矿冶都是采用“常压冶金”,流程长、消耗多,而且污染严重。戴永年历时21载研制出了全国首台“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只用了两个步骤就成功地将铅、锡分离,极大地缩短了工序步骤,从加工费用到设备都得到了节约,为原有电解法的1/8,并使金属回收率达到了99.4%,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这是他的第一次成功,其成果很快在全国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00万:解了燃眉之急

  300万拿到手,戴永年乐了,因为获奖后,经费问题解决了,头天决定的设备第二天就可以去买,实验一分钟都不耽搁。

  从2001年起,戴永年就率领团队做锂电池的研究,预计经费100多万元,其中盖实验室就要花去20万,另外买设备也需要八九十万元,怎样才能获得这么多资金?戴永年犯了愁。虽然当时他和他的团队经常出科研成果,但经费仍然紧张,就算是10万元都要进行申报,然后长时间等批准,而且还有批不下来的情况,资金问题成了燃眉之急。

  恰巧,2002年,昆明理工大学为戴永年申报了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他本人也希望能获得该奖项,因为有了奖金他就能放开手搞实验。如他所愿,他成为了云南第三位获得突出贡献奖的科学家。300万拿到手,戴永年乐了,因为获奖后,经费问题解决了,头天决定的设备第二天就可以去买,实验一分钟都不耽搁。钱的问题解决了,两年后,戴永年研究出了供手机用的锂电池,成本价才10元。现在戴永年正等待合适的机会出让该技术,只要有企业采用,他的科研成果马上就能转化为生产力。

  回报:个人所得分给学生、同事

  对于个人所得的10%的奖金,戴永年都分给了他的学生、同事及一些退休人员,这不光是对他们多年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告诉他们,只要为社会作贡献就会得到肯定和回报。

  最近一两年,戴永年走遍了云南的怒江、临沧、德宏等多个州市,看到了当地的繁荣,他相信随着各领域科技水平的提高,贫富地区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政策环境方面,戴永年说,我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的设立,不光是对科技人才的肯定,更多是对科技课题的有力支持。过去搞研究没钱,一有需要就得去申请,但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将300万的奖金发到科学家手中,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项目研究组的费用困难,节约了科研的时间,促进了科技工作的良性循环。对于个人所得的10%的奖金,戴永年都分给了他的学生、同事及一些退休人员,这不光是对他们多年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告诉他们,只要为社会作贡献就会得到肯定和回报。

  正是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戴永年的团队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实现了产业化。如今,由戴永年院士领衔的课题组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因成效突出而被全国各炼锡厂使用,改革了锡冶金传统生产工艺;“卧式真空炉”已在工业应用中累计处理硬锌2.8万吨,产值约7亿元;“锂的真空冶炼新工艺”改革了锂冶金的传统生产技术,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工作。由他发明和研制的真空炉在巴西、玻利维亚、越南及上海等40多个国内外厂家使用,为国家创造产值近10亿元。而戴永年的科研团队也从去年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20人,新的实验室也在筹建中,他相信,冶金所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政府支持

  一流人才就要有一流待遇

  “让一流的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回报。”说这话的是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

  七年前,我省设立了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奖金为300万元,此奖直接奖给个人,是全国范围内人物奖奖金最高的奖项。据了解,突出贡献奖的评奖标准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突出建树,或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这就是说科学家并不是凭借某个研究项目,而是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才能获此殊荣。300万奖金中,只有10%归个人,其余都用作项目科研经费。七年中,我省先后有蒋志农、吴征镒、戴永年、张亚平及周俊获此殊荣。“让一流的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回报。”说这话的是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

  正如白恩培书记所说,对于云南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地区省份来说,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永远都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我省连续多年召开科技奖励大会,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

  同时,为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6年,云南省政府把“帮助部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列为“为人民群众办十件实事”之一,拨款5000万元用于解决49家省级独立科研院(所)中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已有617名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享受了这一实惠。我省还提高了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生活补贴标准,如把在滇工作的“两院”院士每人每年生活补贴提高到10万元;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以及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在岗期间每人每月生活补贴提高到2000元等。

  奖励方面,截至目前,省财政累计投入奖金5000多万元,有1368个项目获奖,九千余名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几乎囊括了全省最优秀的科技人员。

  □ 科技背景

  可独立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取得科技成果2681项,全省共争取到国家“863”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747项,并成为西部地区第2个独立承担“973”重大科技项目的省份,全省科技成果应用2087项,成交技术合同8025项,成交金额89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58倍、1.84倍,两项累计分别居西部省(市、区)前5位。

  2004年至2006年,全省科技经费筹集额由36.78亿元增加到59.65亿元,年增长27.4%,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年均增长幅度。去年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2%,占科技活动筹集额的32.9%。

  中青年人才成科技创新生力军

  截至2005年,全省已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9家。2006年,云南43个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中已有7个成为国家级,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3.16万,占科技活动人员总人数的50%。我省近年组织实施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示范重大项目,重点解决烟草、能源、冶金等重点产业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企业创新活动逐年拓展,一批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中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全省科技综合发展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云南省累计投入6300多万元,选拔、培养、引进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587名。

  大奖得主印象

  7年5人获突出贡献奖

  除戴永年外,2000年至2006年,我省还有4位科技精英获得了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他们的科研成果都为云南的科技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届得主

  蒋志农——云南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鉴定评价了千余份云南稻种遗传资源。1983年起,蒋志农主持研究并成功培育了78个粳稻新品系。20年间,新品种(品系)的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5756万亩,增产稻谷16.2亿多公斤,带来的经济效益约21亿元。2000年荣获云南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00万科技大奖戴老是

  最有名望得主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屈指可数的杰出植物分类学家之一,60多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于1999年荣获号称世界园艺诺贝尔奖的日本花卉绿地博览会纪念协会 “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al COSMOS Prize 1999),成为世界第七位、亚洲第二位获得该奖的学者,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001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00万科技大奖戴老是

  最年轻得主

  张亚平——我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多年来,在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领域,他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阐释了我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同时,张亚平带领他年轻的团队相继取得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他本人荣获2005年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00万科技大奖戴老是

  最新一届得主

  周俊——中国科学院院士,较早地、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分布相结合,并形成了特色,从而为我国植物资源的利用及植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善于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成果应用到云南的生产发展中。近40年中,他系统地进行了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等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15篇,专著1部,发现植物新化学成分350个。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00万科技大奖戴老是

本报记者 陈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