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西建特殊抗战纪念馆纪念国民党士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11:27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开馆现场。图中老人为郝端温 杜浩江/图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王骞 发自山西乡宁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纪念日,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馆在山西省乡宁县开馆。在抗日战争中抛洒热血的国民党士兵,在抗战胜利62年后,成为这座纪念馆的专门纪念对象。 “国家稳定后,就有了包容心。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实。这又为稳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9月18日上午,山西省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门前广场上,一群初中女生扮演的村姑,正踮着脚尖送别将和敌人最后决战的士兵。 一切都很熟悉,就像任何一台拥军晚会的场面。配舞的交响乐版民歌声响震耳,绿花袄、大辫子的女孩,围绕缠绷带的男同学们挥舞手臂,他们被胭脂染得过于红艳的脸庞,时而微笑时而悲伤。 但男孩身上的军装不是八路军服的铁灰色,而是浅黄色军装。 “这是国民党的军服,我们送别的是国民党二十四壮士。”扮演村姑的初三女生刘晓蓉,挤在同学堆里大声说。 她身后的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刚在乡宁县委的主持下,举行了开馆仪式。 这是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馆,纪念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乡宁地区抛洒热血的国民党军队。 纪念馆所有的陈列品均来自国民党军队:青天白日铭牌、荣誉勋章、防毒面具、军刀、机枪,还有阎锡山本人签名的小像、国民党军人在战场上过年的聚餐照……在一组由80张国民党军人像组合而成的照片上,写着“致敬从血泊中站起并生存下来的人”。 另一件受人关注的藏品,是阎锡山在1945年5月立的“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这块石碑的背面,刻着由他撰写的千字碑文,记载着第19军37师3团3营8连,在华灵庙和日军的一场恶战。整块石碑保存完好,但左下角“阎锡山”三字,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人抹去了。 华灵庙,连接乡宁、新绛、襄汾三县,位处山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为后方军队提供补给的重要运粮道。日军多次尝试攻打,以切断粮道。 据乡宁史料记载,1941年12月4日凌晨,数百名日军趁雪夜偷袭华灵庙,当时驻守此处的只有60名士兵,虽然8连指导员立即带着80多人前去支援,但依旧敌众我寡。黎明前,眼看日军将胜,军人们决定殊死一搏。其中24人,每人腰缠10颗手榴弹,自愿组成“活炸弹队”,在连长彭永祥的带领下冲入日军。这些人体炸弹导致日军伤亡近400人,扭转局面。 “二十四壮士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乡宁县县委书记张效彪在发言中说。 碑文中,阎锡山感叹说:“凡此,皆猛将勇士之所为……不惜捐自身之血肉……以搏国家民族某一事之胜利与成功,使敌坚兵利器胥失功能,战略战术均归无用,此则超轶寻常战斗范围之外。” 中学生家万言说,他自小就听长辈讲过这个故事。但直到2005年5月,学校第一次排练这个舞蹈,他被选出扮演国民党士兵,才发现学校“开始把这个故事当真了,有点惊讶”。 这群孩子挤在一起嚷嚷时,两位国民党老兵,正扶着拐杖,坐在观众席里。 他们同样年届90岁,同样瘦削硬朗,甚至有着相近的山西口音。但1949年后,他们在台海两地度过了境遇迥异的半辈子。 留的,是返回山西娄烦老家的郝端温;去的,是经上海坐船到台湾的袁广卿。 转到纪念馆背后,参观县政府新修的二十四壮士纪念碑时,被县长扶到前排的郝端温,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脱开女儿的搀扶,给纪念碑敬了一个国民党军礼。 围观村民的掌声响起,老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了下来。 日军偷袭华灵庙时,他就是那位带队赶来支援的8连指导员。24名“壮士”,都是他的战友。 “今天他是主角。”县长郭行杰对记者说。纪念碑上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中明晃晃的,照得人眯起眼。 站在第二排的袁广卿,虽和郝端温同为晋绥军,但在这场恶战爆发时,他已转移到了大后方重庆。这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兵,今天只是作为台湾省山西同乡会的一员,受临汾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邀请,回家乡看看。 袁广卿13岁加入阎锡山办的“主张公道团”,时常手持红缨枪为开会的大人们守门。1934年他16岁,村长推荐他去当兵。“能学用枪。也算是一门诀窍”。 袁广卿是9兄妹中的第二个军人,大哥曾加入北伐军。他从山西到湖南、重庆、江浙一路转来,最后在京沪铁路上当交警。 1949年,他跟随大部队离开大陆。9兄妹中,袁广卿是惟一去台湾的人。 那时在台湾国民党军人地位不低,但整个台湾和大陆一样贫困,军人的生活也很清苦。袁广卿在部队待了10年后转业,用积蓄开了一家杂货店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娶了朋友的妹妹。“这家杂货店,养活了我的5个孩子。” 郝端温的前半生,几乎就是袁广卿的翻版。 农家子弟,1937自愿参军。那时他跟父亲去太原,正赶上牺牲同盟会在大街上发传单:日军占了我们东边,又想侵占华北了。他当时就向父亲请求当兵。“四个儿子送一个。”父亲回答说。 当兵第二年,郝端温被送入国共合作开办的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在军事系学习。一年后,他被分到了华灵庙的这个部队。那次血战中,“活炸弹”的主意,就来自于他。 “淞沪战役中,蔡廷锴组织500人敢死队,用汽油弹以一当十,打退数万日军。” 郝端温说了这个先例后,提出由他领队。“但彭永祥连长说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两个小子,没顾虑了,所以他抢了这个位置。” 袁广卿离开大陆时,郝端温跟着未来的岳父回了家乡。在村里开了学校,当上民办教师。“文革”中,他被当作特务被人拖出课堂,吊起来打。“我爸爸的右手此后就不能写字了,一抬手就发抖。”郝端温的女儿告诉记者。 然而记忆不会因此而磨灭。2005年10月,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88岁高龄的郝端温在《山西广播电视报》发表了《华灵庙战役回忆》一文,记叙了昔日国民党军队在乡宁浴血奋战的往事。 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会长阎灵娣看到此文后,感佩不已,立刻前去拜访老人。 就在这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从这时候起,我们就决定要修复纪念碑。”乡宁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海平说:光修复还不够,我们提出增加内有国民党抗日资料的纪念馆,办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民党的爱国精神是一样的”。 其实在2004年秋天,县里就决定保护阎锡山留下的这块纪念碑。阎灵娣告诉记者,当时这块碑因有人挖矿,倒在了地上,放碑的碑亭,被摔成了碎块。 2006年5月,乡宁县向山西省委提出了这个建议,“虽然有反对意见,但主流还是支持的。”陈海平说。 郝端温随即被乡宁县请来,回忆历史,给建馆提供意见。 开幕式上,县委书记张效彪站在纪念碑下,感谢各方来宾参与纪念馆开馆仪式。回顾了华灵庙战役和乡宁简史后,他以“欢迎各位重温历史、观光旅游、参与经贸、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乡宁又好又快发展传经送宝,搭建桥梁!”来结束讲话。 手里拽着大把酸枣树枝的村民,将纪念馆内外挤得水泄不通,一位穿西装的年轻人,正夹在一堆小摊贩中间,散发着影视培训的传单。 “国家稳定后,就有了包容心。”和袁老一同回乡的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沁恒表示,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实。“这又为稳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