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一样的黄昌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16:36 中国青年杂志
盾构机一样的黄昌富
中国青年

  盾构机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下井到达出发位置,就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达目的,不能出井。没有比盾构机更像黄昌富的了。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缺乏柔韧但非常锋利。在地平线下的大地深处,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隧道,开启刀锋,一路向前,决不后退。

  文-本刊记者 陈亦佳

  图-黄昌富 提供

  优秀人物的另类解释

  很多人是在“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颁奖仪式上知道黄昌富的。关于他的事迹简介如下:“黄昌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地下直径线工程指挥长,先后参与负责了北京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上海磁悬浮、北京地下直径线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坚持科技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地下施工技术难题,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创造性提出‘载荷分散法’新概念,创下两项国内施工新纪录;他坚持管理创新,贯彻工程育人、和谐共建的宗旨,把零利润项目管理思想和P3项目辅助管理系统全面应用于项目管理,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工专业人才,成功建立了一套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劳务管理系统,总结出一整套城市地下工程修建技术及项目管理新模式。在自主创新中,他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一线管理者和青年施工技术专家,为北京奥运重点工程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对模范、标兵和先进人物使用的标准语句往往是这些:从内到外的完美,对工作虔诚热爱,对同志春风般的温暖,过家门而不入,在危险的第一线舍生忘死。如果你坚持用这些词套用在黄昌富身上,不仅他自己会拒绝,你也同样感觉怪异和矫情。

  首先,他不够完美。粗糙黝黑的脸上总是胡子拉碴;眼神不够温和,看人的时候,似乎能犀利地洞察别人的内心;抽烟很凶,大口喝酒;无论是和领导还是和民工,一概称兄道弟。

  其次,他似乎对工作没有那么虔诚热爱。单位分来大学生,他没有冠冕堂皇的一套说辞,如果你认为这个工作无法让你发挥极致,他甚至会鼓励你跳槽。

  另外,他不够温和。遇到工作上的问题,他做不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比别人更着急上火。他承认自己脾气不好,发现哪个人不专心工作,他不给面子,高声大嗓骂人——但一到新项目工作组筹建,被他骂过的人也会上门甚至托人,一定要跟着黄昌富干。

  还有,他热爱家庭。虽然因为奥运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休息日,每星期能见到一次家人,就是很大的幸福,但不管到哪个城市工作,他坚持携妻带子,“有家,才有工作的动力。”孩子尚在幼儿园,他已经开始盘算送去上哪家小学甚至中学,“给他最好的,不然我怎么能安心?”

  最后,他没有舍生忘死。记者诱导他说说自己事故抢险之类的事迹,他一口否认:“出了事故第一个冲上去抢险?我黄昌富不干这事——我是项目的负责人,要对项目负责,就要从源头防范一切可能的意外,根本就不能出事故!”

  关于极致的选择

  关于成功的N个版本都是这样描述的:某某成功者,在他牙牙学语之时,已经展现了其傲人的天赋,并开始了其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以此标准计,黄昌富显然不是个成功者的典型范本。1989年,河南新县,18岁的黄昌富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的抉择:高考的志愿怎么填?当时电力系统和钢铁系统都还是热门职业,是报东北电力学院还是武汉钢铁学院呢?未来对黄昌富而言只是一团云团,并没有清晰撩人的色彩和概念,所谓具有天赋且热爱的事业,更是无从谈起。

  正犹豫,母亲说话了:“东北太冷,咱们没钱买棉袄,还是去武汉吧,离家又近。”于是听从母亲的,他来了武汉钢铁学院。随便选了个专业,然后又稀里糊涂被调剂到了采矿专业。

  作为班里认真而不过分认真的学生,毕业那年,黄昌富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同时也被分配到河南省的一座矿山,当月薪100多块钱的技术人员。考虑到要尽快赚钱养家,他选择了后者。

  矿山不大,远离熙熙攘攘的城市。黄昌富的生活轨迹极其规律简单。工作、休息、休息、工作。在矿山,黄昌富是无功无过的普通员工。安全平稳的人生就要这样过下去了。

  一个傍晚,黄昌富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抽着烟,夕阳很美,金色的光芒细腻地笼罩着他。突然间,一种虚无感涌上心头。被大学选择,被专业选择,被工作选择,每一个选择都顺其自然,都那么中庸安稳,按照既定轨道运行。人生,果真应该如此吗?

  夕阳退隐到山后,黄昌富起身,脚步轻快如风:他决定离开温吞的中庸轨道。

  在工作两年后,他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研究生将毕业,大家纷纷找工作。工作可以叫做谋生,而谋生的方式有无数种。有过工作经历的黄昌富已不这么想,他觉得工作只有两种——要么高端,在科研院所钻研最高精尖的课题;要么在最基层,一钉一铁实实在在地铸造。

  最终,他来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从事地下铁路工程施工。

  长行不怠的盾构机

  让我们先看看这样一组数字:

  北京地铁10号线全长32.90公里,其中地下线32.05公里;

  黄昌富带领的“黄昌富突击队”负责6标段项目,双线总长3.48公里,单线长度近7公里;

  1米单线隧道需要清土35立方米,双线就是70立方米;

  1立方米土大约1.7吨,总共需要清理414120吨土石。

  “挖隧道就好比是挖地道。”黄昌富说。而挖这些“地道”大部分依靠盾构机。

  通俗地说,盾构机是一个地下大钻头,最前方装有一个直径6.28米的磨盘,盘上有吸土的凹槽和上百把各种挖掘刀具,后面是推进装置和螺旋出土器。挖掘刀具是盾构机的核心,刀具是消耗品,一般情况下,盾构机一般挖掘600米就需要更换一次刀具,而更换一次刀具需要停工多日,在换刀具之前,还必须采取注浆、打搅拌桩和旋喷桩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一盘进口刀具再加上人工费、加固费等各类费用,需要近300万元。

  问题产生了。北京地铁先期开工的5号线某标段采用德国公司生产的先进盾构机施工,根据北京的整体地质情况,盾构机适合在砂层、黏土层地质条件下施工,而该标段所处的地质情况却比较特殊,属于砂卵石地质,对盾构机的刀盘和刀具容易造成过度磨损。根据原设计,盾构机每掘进600米更换一次刀具,但在这个标段,挖了230米刀具已经磨损严重,又坚持了50米,盾构机停机——整个刀盘都磨坏了!

  黄昌富请来德国盾构机制造方的代表,进行技术交流。

  黄昌富开门见山:“先生们,鉴于本标段特殊的地质情况,希望贵方与我们通力合作,对盾构机的刀盘进行革新改造。”

  德方专家以不允置疑的口吻:“黄先生,你是说我们的盾构机设计存在缺陷?要知道,我们的盾构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美的,还从未有人怀疑过它优异的性能。”

  “但你们的盾构机确实存在缺陷,至少对于本标段工程来说是这样。”

  只相信数据的德国专家请黄昌富提出改革意见。

  这正是“自学成才”的盾构机专家黄昌富的强项。那还是2002年10月,黄昌富担任深圳地铁一期华强路站——岗厦站区间工程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在地下工程暗挖法施工尚为行业内主流技术时,黄昌富已瞄上了国际高新施工方法——盾构法施工。为了在上软下硬复杂混合地层中第一批由中国技术人员独立施工的盾构工程顺利进行,黄昌富跑遍了国内的大型

图书馆,翻阅资料,往返于厂家与工地,奔波于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研究盾构工作部件和工作原理;同时针对深圳软硬复合地层特点,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的施工参数,全面掌握盾构机的结构部件、工作原理和施工参数,并总结出包括盾构机选型、前期筹划、人员组织、设备配套等盾构施工组织管理模式。该工程创造了日掘进28.8米、月成洞540米的全国盾构施工新纪录。

  他阐述了对盾构机进行革新改造的依据和思路。听罢,以严谨著称的德方专家当即表示,愿意通力合作!

  根据现场地质情况,黄昌富组织盾构及刀具生产厂家的专家对盾构机刀具的数量及排列顺序、刀盘的开口率、刀具中镶嵌硬质合金的宽度和长度进行改造革新,材质换成锰钢,增加了滚刀数量,在刀盘背面增加一片背刃,大大改善了刀具的切削性能,减少了地层对刀具的磨损,有效地延长了刀具寿命。他们还将螺旋出土器扩大,确保能够运送更大的石块。

  在经过对刀盘进行革新改进后,3.5公里长的地铁隧道,只更换了2次刀具,比原来节省了8盘刀具,至少节约80天工期,整个掘进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和质量事故,创造了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一次性掘进1070米不更换刀具的新纪录。

  这一成就,荣获“2004年度北京市技术创新成果奖”。有专家认为,黄昌富在盾构施工技术上的创新成果,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盾构施工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而且对我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实现盾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