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楷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20:35 BTV《北京新闻》

  道德楷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乡村教育 毕生牵挂

  记 者:宋英杰1

  摄 像:孙强华1

  男播:【导语】刚刚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的北京老人刘月生、王世昌,是一对儿耄耋老人,20年来,两位老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5元,把省下的钱都捐给了家乡的贫困孩子,并把家乡的希望学校建成了全县最好的学校。请看报道

  【正文】新学年开学前,河北顺平梁洁华希望学校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来到北京看望病重的刘月生老人。见到孩子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两位老人激动不已。

  【同期】刘月生

  我和老伴的付出没有白费

  人物出场:

  【正文】刘月生,91岁,31年参加革命,61年授少将军衔;老伴王世昌,84岁,39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这对戎马一生、历经风雨的老人,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

  【正文】要开学了,王世昌特意交代秘书去买几套古典名著,让孩子们带回去。

  【同期】买上十几套捐给村里的几个学校。

  【正文】说起村里的学校,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1987年,两位老人回老家,当地破旧不堪的校舍深深触动了他们。他们开始为学校的事奔波,自己的工资收入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老人动员香港人士梁洁华女士出一把力。

  【同期】王世昌

  当时一次就捐了8万美金和人民币58万元

  【正文】1995年,顺平常庄村希望学校开工建设。已是70岁高龄的王世昌亲自招兵买马,联系货源,自己押车到几百公里外的定州采购木材。

  【同期】王世昌

  那边批发,木材怕少给 怕中间被人家抽走了

  【正文】施工期间,王世昌天天守在工地,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同期】学校

  吃住都在工地

  【正文】一年后,一个可容纳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此后的8年间,计算机教室和高中部也陆续建成。2006年,第一批高中生毕业,200多人中,70%都考上了大学。今年,又有89%的毕业生走进大学校门。

  【同期】现场

  给学生发红包

  【正文】两位老人每月从离休费中拿出1200元,奖励那些学有所成的孩子。

  【同期】将军秘书

  还捐助了3个失学儿童 1个大学生

  【正文】2004年,得知大兴打工子弟学校因拖欠房租被迫关门的消息,两位老人寝食不安。

  【同期】秘书

  打电话让校长过来 给了3万元

  【同期】大兴校长

  当时在银行取的钱,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解决了房租问题

  【同期】王世昌

  很多事我都不记 捐了就踏实了。

  【同期】秘书

  这么多年捐了20多万元了。

  【正文】为教育一掷万金,自己的生活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老人家里,沙发已经磨得发白,一把旧藤椅摇摇晃晃,餐桌上放的是

咸菜,还有半个包子。勤务兵说,两位老人都是合吃一个包子,现在将军住院了,一个人吃不完,也舍不得扔。

  【同期】勤务兵

  中午再吃 一天生活费不超过5块钱。

  【正文】虽然生活简朴,但老人的内心很知足。他们心中,有一个简单而执着的信念,就是让村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期】王世昌

  我们就是想做点事,能够报答国家

  【同期】刘将军

  学生考上大学就是最好的回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