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毅回忆驻日三年:将“华流”引入东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08:30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将于近日结束任期,三年寒暑,又有怎样的故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一娜、晓德、韩轩发自北京 “说来也巧,恰恰是三年前的今天,我背负着国家与人民的嘱托来到日本工作。当时,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严峻的局面。”9月10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使馆举行的离任招待会上说。他定于本月21日结束任期回国。 时光拉回到3年前的同一天,北京机场,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即将赴任的王毅大使用“恪尽职守,报国为民,开拓进取,不辱使命”概括了自己的心境。 “远亲不如近邻” 2004年深秋的东京风和日丽,景色宜人。 11月的一天,中国驻日本使馆华灯齐放,歌声悠扬。到访的贵客是使馆的左邻右舍。据说,这是驻日使馆建馆以来首次举行这样的活动。 使馆厨师们使出自己的绝活,端出了一盘又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中式佳肴,令日本邻居们赞叹不已。 王毅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 据王毅后来回忆,令他吃惊的是,使馆的日本邻居虽然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但或多或少都和中国有交往。他由此更为坚信:“中日建交30多年来,中日友好在民间还是有相当有基础的,这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什么是外交?在我看来,外交就是通过和外国人打交道,让人家了解你,然后接受你,直至信任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去影响人家,才能实现你的政策目标。这就是外交官平常所做的工作。”王毅如是解读“外交”二字,这个理念应该说贯穿王毅在日本担任大使的始终。 妥善处理中日危机 一些在日华人觉得,王毅在任期间,虽然中日关系经历了很多次危机,但每次他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交涉能力,在传递中国的声音方面做得比较好。当然,在中日关系打开局面之前,王毅并没有放松民间沟通,增强两国人民的了解。 随着安倍晋三于2006年9月访华及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访日,中日关系由冷转暖。 在离任招待会上,王毅说,“三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终于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进入了全面改善、发展的新阶段。我和大家一样,对此感到欣慰和高兴。当然,今后两国关系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甚至摩擦,但是,我对中日关系的前景始终是乐观的。” “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 2004年10月4日,正在国庆假期中的王毅突然受到一封通过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转来的求救信,写信者是一个名叫任美国的中国人,这个在日本打工谋生的30岁汉子因突患血癌而濒临绝境,急需回国治疗。接到信后,王毅当天深夜给《关西华文时报》捎来了口信:“请放心,中国驻日使领馆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让病人早日回国治病,并将提供最大的协助。”在王毅指示下,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与日本有关方面进行了紧急磋商工作,并经过特事特办在病房为病人办理了回国手续。转天晚上9点,这名男子顺利登上回国的飞机。 “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大使,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王毅在离任招待会上如是说。“这几年,我们使馆的所有同事,为此尽了自己的努力。但与大家的要求和愿望相比,还做得很不够。” 日本《新华侨报》记者黄文炜则用“非常好”来概括王毅对华人华侨的关照。“据说,如果是在日华人华侨团体或者留学生团体邀请他参加活动,哪怕是再小再不重要的活动,只要他有时间都不会拒绝。”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吴怀中透露给记者另一个信息。 将“华流”引入东瀛 空海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位遣唐使。在日本西面一个叫福江的小岛上,后人为空海建了一座庙,内有一块大师手书的石碑,上刻四字:“虚往实归”。王毅对这四个字印象深刻,“即空手而去,满载而归。这四个字不仅反映了空海大师的真实心态,也是当时中日交流的生动写照。” 王毅是在“2006中国文化节”在日本开幕时讲的这番话,他到任日本不久,就感受“韩流”之劲。“一部《冬日恋歌》电视剧竟能改变日本民众对韩国的认识。”“韩国可以成功地在中日掀起‘韩流’,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在日本,在亚洲以至在世界范围掀起‘华流’。” 在王毅看来,推动“华流”有更深远的意义。 中日合作的《千里走单骑》这部影片,王毅看了好几遍。他比一般影迷想得更多。王毅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人之间不需要假面,应该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多做对方希望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更不能做伤害对方感情的事。家人关系如此,邻里关系如此,国与国关系何尝不也是如此?”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