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饥渴的姜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14:04 南方人物周刊
自从《霸王别姬》和《活着》以后,第五代导演的全部作品对这个时代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可是,这十多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怎么可能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怎么可能没有《鬼子来了》? 不是手摸屁股,难道是屁股摸了手?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感情不是计算出来的。 ——《太阳照常升起》台词 本刊记者 李宗陶 发自上海 45年前,希区柯克(悬疑片大师)对特吕弗(法国“新浪潮”主将)说,电影的功能主要是让观众激动,激动来自影片讲故事的方式,和一组组镜头排列的方式。 “因此我有成为一个乐队指挥的感觉,一声喇叭与一个特写镜头相应,一个远镜头等于暗示乐队轻轻地演奏。面对优美景色,我运用色彩和光线,像一个画家那样……总之,银幕应该充满激情。” 写《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剧本时,姜文28岁。他无法摆脱一支“文革”时期的歌曲,骑着自行车也哼,然后闻到6岁时老家唐山马路上的柏油味、乙炔味。他想着那声音,那气味,便能写出许多。后来,他告诉别人:“这电影非得到我能闻到味儿了,我才能拍,才能有自信比谁都拍得好,因为别人闻不着,我能。” 写《鬼子来了》(以下简称《鬼子》)的时候,他把军乐放得特别大声,大到别人都受不了。在巨大乐声里,他听清了每个细节,仿佛穿过一条隧道,看清楚人物穿什么衣服,什么表情,说什么话。 今天,姜文拿出他的第三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他说他全看见了:一双脚,一片白沙地;拖拉机从雾里开来;骆驼驼着女人慢慢走进一片橘黄,然后全部橘黄……如果不把看到的还原,他很难受。 他有了个新词:来劲的电影。他带领总计200多人的一队人马,奔了4个外景地,全在海拔4000米以上,历时两年多(在此期间,姜文的不亦乐乎公司也成为投资方),从70多万尺胶片中选出1/8,色彩绚烂,曝光过度,一如既往地煽情。而关于他调动飞禽、铁甲船,挪移房屋、鹅卵石、红土以及油漆火车的消息,也流传开来。 这是他被禁6年之后的重新升起。期间,他主演了5部电影——《寻枪》、《天地英雄》、《绿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明显带有作客的意味,用他的话说:“上别人家参加了一个大party。” 《太阳》才是他的孩子,他攒了6年的激情、想法、手法轰隆隆来了。编剧说他糟践东西,把8个故事的料搁一部电影里了;朋友看完发短信给他,说太瓷实了,仿佛一块大肌肉。穿着汗衫大裤衩,光着脚板,盘腿坐在住地的椅子上,姜文笑自己:“是太热情了,上菜太多。阿城看《鬼子》时就跟我说,您这顿饭,从头到尾全是羊肉羊腿,给碗粥喝成吗?”饥渴的姜文。 “总共仨电影,上一次在上海参加《阳光》首映,是12年前的事了。” 他说他完全可以花四成力气拍一个毫无争议的、圆满的电影,但那不来劲,他宁愿冒险。他不掩饰,不谦虚,不低调,出征威尼斯前摆下宴席,还有传说中的获奖感言。但他自己没置行头,亮相时的礼服是几年前的。 姜文回到北京。姜文出现在上海、广州的首映式上。这是第二轮裁判,评委是中国观众,指针是票房。 他的电影特别easy “如果字典里收了性情中人这个词,把姜文搁解释里就对了。”9月9日傍晚,洪晃刚出北京机场,把车停在路边,通过手机热切地为这位“其实不太熟”的朋友说几句:“我们上次见面其实是一年半以前。我只是喜欢他的电影、他这个人。” “他的电影特别easy(容易)。他不是那种为了‘满足我自己’拍电影的,他从心里想让你看,他整天在那儿琢磨。不是琢磨市场,是琢磨怎么让观众爱看、容易看。煽情,逗你哭逗你笑,往你心里、灵魂里走,他真是在跟观众调情。”洪晃说。 提到陈凯歌的《刺秦》和那句让观众笑出声来的“天下”,洪晃心直口快:“人文有许多种,姜文也讲人的spirit(精神),但热爱的不是主义、观念,他抗拒学究化和概念化,他用自己的方式。我也喜欢贾樟柯,但那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表达,你能感觉到这片子后面导演在发冷、发狠,但姜文是热气腾腾的,他把自己整个儿扔里头了。”在洪晃看来,中国需要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也需要姜文,他填了一块空白,他是独特、鲜明的。 姜文为什么看《毛选》,为什么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着迷?他曾经对着一位能接上茬的记者演示过一段: (想了一会儿)一个大概是什么农会的工作人员对富农说:“请你进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吗?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种了几十年田,没有见过什么农民协会,也吃饭。我劝你们不办的好!”富农中态度好点的这样说。“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还有没逃了的小地主对农会的人说:“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嘻!谁要你的臭钱!”农会的人这样回答。(姜文学农民缩缩脖子,团着两只胳膊,眼睛眨来眨去,说话带着点湖南口音)……你看这个,整篇文字立马儿就鲜活了,让人看着不累,故事性极强,煽动性也极强。再看看现在不少东西,看起来复杂,其实就那么回事……我想,主席要是搁现在,肯定也是个好导演,能把这么一个调查报告似的东西弄成这样,真服了。 他在《毛选》里学导演,学习如何“深入浅出、看着不累”。 女儿一朗是另一个源泉。三四岁的时候,一朗说:“我心里有雪。”她就是想到了一片雪地,白白的。再大些,她画画,都是些最直截的表达。姜文将它们挂在工作室里,他觉得女儿的表达方式,好。 当一部分先看过的人在争论“看得懂、看不懂”的时候,姜一朗已经看了6遍。姜文问她:“你看得懂吗?这火车是什么意思,骆驼、羊又是什么意思?”女儿答:“火车就是火车。” 9月12-13日,从北京到上海,一路上姜文的手机没消停过,争论的、叫好的、求证的,都汇拢到他这里。总体来看,男人们在推敲逻辑、语汇、落点,没看懂;女人们全看懂了,她们笑了,她们又哭了。 以前他表现人的力量, 现在他表现人力所不能及 剧作家过士行1994年第一次见到姜文是在一个部队招待所,那是《阳光》剧组的点。姜文拿剧本给过士行看,说他想拍电影。两年间,他们策划过两个故事,一个关于复仇,一个关于知青,都没弄成。 96或97年间,姜文拿着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找过士行,想改成剧本。过士行说,战争题材不是我强项,没接。之后,姜文拿了《有话好好说》的本子来,是述平写的。过士行说,写得不错。非典期间,姜文曾经拉老过去救场,是一个电视剧,边改边拍,最后也没成,剧组撤了。 2005年5月4日,过士行到姜文工作室听他讲《太阳》的故事,姜用的是画面思维的方式。 东北人王述平跟姜文也认识10多年了,第一次合作是《有话好好说》。2004年几个人第一拨聊《太阳》的时候,录音整理出来有10万字。后来,他写成一个带插图的《太阳》剧本。过士行记得很清楚,其中有一页插图是鲜花铺满铁轨,初生婴儿躺在花里,后来,它成了电影结尾的画面。也就是说,剧本已非常到位了。但姜文说:务必重弄。于是,过士行改了一些戏,主要是人物的感觉和台词。 现在,电影出来了。过士行看了,说震撼。他觉得姜文在进步。 “《阳光》是自传性的关于青春的回忆,没什么新手法,但拍得有激情,不俗。《鬼子》开始关照人性了,是国内战争片里站得比较高的。《太阳》是一个创造性的梦,走得更远。他对人的了解、对生活的理解在加深。以前他表现人的力量,现在,他表现人力所不能及的、冥冥之中的力量,不是纯宿命的、但又异常强大的那股力量。” 小范围试映后有个段子:没看懂的人问周韵,片子要说啥?周韵说: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回头问姜文,姜说,所有的必然都是偶然。 述平在电话中讲解了这“人力所不能及的偶然及必然”:“前三个故事,主人公都碰到问题,疯妈丢了双鞋,黄秋生有摸人屁股嫌疑,房祖名跟有夫之妇偷情,都危及性命,但问题解决的那一刻,他们却死了:疯妈病好了,却跳河了;黄秋生洗清了,却上吊了;房祖名已得到姜文谅解,也找到了天鹅绒,却因为一句“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挨了姜文的枪子儿。也就是说,最初那些问题都不是导致他们死亡的原因。人生常常就是这样的。”述平说,《太阳》滋味比较多,它在曲折含蓄中藏着勾连的快乐,耐琢磨。 在述平看来,姜文在他3部片子里透露的视角是个递进关系:《阳光》时,人在下面;《鬼子》是平行;到《太阳》,人在高处俯瞰。“我认识他时他30多,现在40多了,他的人缓和了不少,慢慢成熟稳健起来,看人看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不一样了。”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说:“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13日晚,上海影城的经理拉着姜文的手说:“这片子我真的喜欢,看一遍没懂,看了两遍,懂了。大卖,大卖。”姜文问,你今年多大?“36。”再碰上说喜欢的人,他还会问,你多大? 14日凌晨,看完《太阳》的焦晃与夫人和几个朋友从电影院出来,来到姜文下榻的宾馆,像《阳光》首映之后一样,相约聊聊观后感。焦晃说:“这部片子呈现了非凡的想像力。这是一部讲人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盲动、失态、紊乱的电影,我说得对不对?”姜文说,“对,我就要讲人的失态。3年前我们就聊到人的失态。”焦晃又说,“但是这个环境你得有所交待,否则外国评委怎么看得懂?”上海社科院退休教授杨伟民说:“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它在浓缩地、不着痕迹地讲述我们这个社会那些年的无序、失范和人的失态。”当他动用“中国的大师片”这样重量级的词汇时,姜文眨眨眼睛,略带羞涩。 这几天,关于戏中房祖名的爸爸是谁、黄秋生上吊后那大床单底下什么内容、姜文到底有没有开枪打死房,不断有人在争,在干架,发短信向他求证。姜文看着人们解码,张口想说“我没安密码”,想想不说,一边偷着乐去了。 他跟自己较劲,百分之二百投入 “姜文的组跟别人的不太一样,每个人不是只干他名下的一件事儿,是剧组每个人全身心投入,跟着整个戏的情绪往前走。(来劲吗?)当然来劲,他的组不来劲,就没来劲的了。”李海滨是在《阳光》时认识姜文的,做他的副导演,后来合作《鬼子》、《太阳》。 在《鬼子》中饰演那个不肯吃饭、用“大爷过年好”骂人的花屋小三郎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刚进组很不适应:“姜文的随意性要超过霍建起一百倍,他的电影好像永远也拍不完,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后来渐渐被姜对演员的调度和戛纳电影节上观众的大笑折服,称他为“伟大的导演”。 在另一位日本演员中井贵一(与姜文合作过《天地英雄》)眼中,姜文“不是导演却爱下命令,对自己的拍摄不满意,却还要命令导演让自己重来一遍”,“也许是我听不懂中文的缘故,所以不知他究竟是冷静还是自以为是,对人总是一派长官对待下属的感觉。姜文完全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成为一种癖好。” 过士行说,姜文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要极致,所以产生种种要求,他翻来覆去地试、辨别,就像在商场买东西的主妇,挑挑拣拣。他在跟自己较劲。“他领悟力很强,但不会全盘接受,总问为什么。他看书也是在那儿批啊注的。” “在中国做导演并不纯粹,大量精力耗费在拍片之外的事情上,在国外,这些事都由制作人解决了。姜文效率可能高点儿,这跟他自身素质有关。禁拍6年,他也推了不少戏,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妥协,路可能比较顺,但出来的东西是二等的;他比较坚定,虽然阻力大点儿,但结果是上乘的。” 过士行认为,中国电影的失败不在技术,在于缺乏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是需要用艺术家的操守来孵化、培育的。“中国人太实际。如果社会风气这样,那是正常的,但艺术家不能这样,不能让世俗拖着往下拽。电影局的存在是针对所有人的,关键是你内心的自由度有多大,你是去艺术地表达,还是政治地表达。” “我喜欢他,他是个天才,努力型的天才。他对电影有一种本质上的迷恋,他感兴趣,他过自己的瘾。”述平回忆每一个他们谈论过但没有兑现的本子,觉得姜文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特别让人兴奋。 意见相左时听谁的?述平说,他比姜文大两个月,合得来,通常是“他给一,我给二,他出三,我出四”,基本没有争执过。姜文则告诉记者,他们常有争论,也常互相安抚。 李海滨说:“谈戏的时候他是民主的。每次开会他都希望大家多发言,提好的建议,然后他会根据他的理解,用他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总能想出令人信服的招儿来。像《鬼子》开头那场戏,姜鸿波钻面缸。农村男女偷情,那种文化背景下,怎么表现?大家出点子,最后姜鸿波一头钻进去,脚磕在缸沿上,发出声响,这边就有人破门而入,整个过程表现得非常恰当。” 完美无缺么?过士行觉得,姜文在电影语言方面很强,但在电影文学上有时会迷惑。“像《鬼子》最后那场审判的戏,那么多细节、氛围的描写,还有吴大维大段讲话,戏给得满了,留些白可能味道更好。” 《太阳》的摄影师赵非是张艺谋的同班同学,曾做过伍迪·艾伦的摄影。谈到这次合作,他说:“伍迪·艾伦特别挑剔,我觉得姜文和他有一拼。进组前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拍这部电影,我觉得干了一件特别值当的事儿。” “我觉得很荣幸,这些年跟着姜文学了不少东西,技术倒在其次,最有用的一点是他对电影那种巨热爱,这在中国导演中是比较少见的。每件事都不容易,别人投100%的精力,他是200%,极专注、极认真,简直疯狂。”李海滨说。 没见过大老爷们儿对闺女这么好 重新阅读姜文几年前的答记者问,滋味也比较多。他的霸气、不合作、不合情理,让许多记者怵他。今天他说,“那是我怵他们。”他早年的困惑在于:“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表演,没教我们怎么应付媒体。”何况,还有那么些在他看来功课没做好就啪啪提问的记者。他似乎是中国第一个公开提出“记者智商”问题的腕儿。 跟他较近的人,看到另外的侧面。徐静蕾说:“只要女儿一叫,他噌噌就过去了。”洪晃说:“我就没见过一大老爷们儿对闺女这么好的,那个耐心啊。” “你喜欢他吗?”“非常。”李海滨说,“生活中他像个大男孩,简单,平时不社交,喜欢在家看看书、听听音乐。因为他还要当演员,所以我常拉着他去打网球,做做运动。” “他是有人格魅力的。一般大人物、艺术家都挺闷的,心事重重,你说错半点话,都会惴惴不安。他不是,他到哪儿一坐下,开吃开笑。他是演员出身,眨个眼睛,捋捋小头发,笑一笑,都是戏。”洪晃说。 “他对喜欢的人都挺好,对不喜欢的则挑剔,讲话也很冲,一般人不也都这样吗?”述平说。组里的年轻人失了恋会给他打电话,姜文说:“这有什么,再找一个不就完了吗?” 姜文与刘晓庆的那段往事,今天不提人们也不大想得起来了;人们依稀记得刘晓庆落难时,姜文做了点什么。述平说:“他是个重情分的人,仗义。都不在一起了,他完全可以不过问的。”洪晃则干脆利落地说:“他就是个有肩膀的男人。” “你为什么娶个法国女人?”“你为什么在室内戴墨镜?”这是2000年8月12日,上海,姜文答问。从2004年到2005年众记者一提周韵姜文就翻脸,到今天二人执手走在红地毯上,到姜文对着外国记者说“She’s my wife”、对着焦晃说“这是我媳妇儿”,他对私人空间的捍卫、对生命中那几个女人的爱护不言自明。事实上,直到今天,他依然厌恶八卦:请到工作室为止,别进卧室。 当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跟他提“中年危机”,他说:“那是夸大自己那点感觉,要个孩子,什么危机都没了。我得照顾父母、孩子、朋友,没空危机。”窦文涛貌似吃惊:“我怎么一直觉得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呢?”轮到姜文吃惊了:“人为什么要以自我为中心呢?” 在上海影城贵宾休息室里,姜文凑近了谢晋(年纪大了,有些耳背)大声问:“上次(《阳光》首映)我记得您是带着盒饭来的,今天您吃了吗?”谢晋悄悄跟姜文说:“我拍一部电影,又拍一部电影,再拍一部电影,就去了。”“不可能!”姜文肯定地说。放映前与观众见面,有人提及姜文喜欢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他说:“我真正学电影是在上海,在谢晋导演《芙蓉镇》的组里。”头发半白的谢晋正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 “我要是宣传部领导,我就让姜文去拍八荣八耻。他一定能让老百姓明白,什么叫荣,什么叫耻。”洪晃说。 今天的牌局和今天的观众 洪晃此番热心吆喝有她的道理:姜文是跟观众交流感情的高手,他有足够的手段去表现电影,但不是做买卖的架式,忽悠片子他显然不在行,所以会坐在“锵锵三人行”的演播室里花5分钟狠狠羡慕了一下张艺谋的省心(因为有张伟平吆喝发行),他呼唤一个“张二平”。他说,如果再有张三平、张四平……张N平,中国电影才会好。 求新求变在他几乎是种生理性的反应。答应窦文涛出镜“锵锵三人行”,他说:“我们弄个不一样的,四个人聊,好不好?”跟他合作过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他要弄一个不一样的”,问题是:今天进电影院的观众要什么? 一项90年代的调查表明,在年轻人喜爱的10部电影中,《阳光》高居榜首。保利博纳的于冬曾经做过换算,《阳光》当时的5000万票房、1000多万人次,到今天,大约相当于3个亿;同期可比的进口大片《真实的谎言》95年的票房是1个多亿。 但是,在姜文被禁的6年内,中国电影已与资本全面拥抱,中国大片时代已经揭幕。每一个稍具野心的电影牌局下面,埋的都是全球化的底牌。 与此同时,在内容上,看《变形金刚》、好莱坞大片长大的80后、90后会继续买账吗?他们还要听一个60年代生人在“那个年代”关于柏油、乙炔味、有机玻璃纽扣和白衬衫下面隐约女体的回忆吗? 姜文肯定地说:“80后、90后,他们绝对没问题。”跟着他不怕折腾、即使不拿钱也肯干的电影人中,就有一批80后。他延伸的思考是:“这些年慢慢发现,不管哪种社会形态人都拧巴,中国的问题大家都看得见,你到西方去发现那儿也不对,去中东,也觉得有问题,好像各种招对人都不起作用。” 洪晃对此激动地发表见解:“是的,现代是多元化、全球化了,80年代讲精神、思想,现在讲商业、利益,所以看见有人还拿激情说事反而不习惯。都在患得患失,对真情充满恐惧,有谁敢说,我就放弃,真的去爱一次,谁?因为都怕受伤、怕上当,真情、激情就变成很土的东西。对伪装的东西太习惯了,你不作秀,人说你怎么不懂礼貌。但我告诉你,人真是缺什么要什么,那种遥远年代的真情拿到今天不过时,它就是我们最缺的。” 姜文没有拿到金狮,他表现得输得起。他飞来飞去,忙忙碌碌,连着几天只睡两三个钟头,笑呵呵的。但接近他的有些人说,他是在意的,往心里去的。 姜文的母亲打电话给儿子说,她喜欢听《太阳》里头的枪声,痛快。 周韵靠在上海影城1号放映厅边门的角落里,看着银幕上自己演的疯妈光着脚在土石上跑。记者问她:“疼吗?”黑暗中,她点点头,眼睛闪闪发亮,脸上有笑。 已上中学的姜一朗看了6遍《太阳》,说喜欢。她跟同学讲:“你们不能只看片花,得看那长的。” 姜文的儿子姜马虎1岁不到已出镜,在鲜花丛中嘹亮地啼哭,已经哭到威尼斯,也许哭向奥斯卡。 姜文于是很欣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