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官员话语形象调查:80%公务员认为官话普遍存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14:34 《决策》杂志
策划人语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 敏 吴明华 盛李锐 “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现代诗哲海德格尔的这一论断,让我们明白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还有其终极价值。 正因为有“话说人”这样的感悟,我们才能够捕捉到官员话语形象这个命题。反观周遭,尽管我们对于既有官员话语体系已经麻木了很久,但是公众和社会时时还会有被刺痛和灼伤的感觉。 这种刺痛和灼伤正是因为官话凶猛。 中国官员如何说话?我们不仅仅只是想对现象进行诠释,还企图揭示官场话语功能对于社会的浸染,以及给予那些“久在其中,不闻其嗅”的官员们小小触动。今天,这里没有“投枪、匕首、解剖刀”,我们心平气和地观察,耐心机警地对话,目的就是真实地还原那些原生态的东西,并试图寻求官员话语形象重塑的建设性理念与方法。 归结为一句话:一个形象为王的时代,话语形象对于官员来说,已经成为一项亟需修炼的“功课”。 终结念稿时代 -本刊记者 吴明华 民主政治时代要求官员直接面对公众,更多地利用软权力来执政,所以官员必须学会说话,重塑话语形象。 “稿子都发给我们了,我们又不是不识字。”国家行政学院每年都会举办针对各级官员的各种培训班,一些应邀讲课的高级别领导干部经常对着讲稿一字不拉地念,引起了学员们的强烈不满。政治学部教研室主任刘峰原以为这些领导可能不会脱稿说话,但经过接触后发现他们在非公开场合说话水平很高,常常妙语连珠、轻松幽默。为什么他们一到会上就念稿?这让刘峰一度很困惑。 这样的场景只是中国传统官员话语形象的一个缩影。一些传统官员在各种公开场合要么对着稿子念,要么讲一些官话、大话和套话,这已成为中国官场的一大积习,这种话语形象也在公众心目中根深蒂固。中国传统官员话语形象有哪些弊病?在民主政治时代,领导者如何才能改善自己的话语形象? 念稿时代 在传统的官员话语形象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念稿。曾经有一省领导下去视察,到了甲地就哇啦哇啦讲了一大通,而到了乙地却没两句话。乙地的负责人就不安了,问随行的秘书是不是领导有什么不满意之处。秘书悄悄说,这儿是临时安排的,没来得及准备讲稿。 没有准备讲话稿往往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情况下,各级领导一般都有秘书班子,专门负责领导各种场合的讲话稿,甚至连主持词、祝酒词等都会准备妥当。有些官员即使不念稿,也总是不分对象,也不分时间和场合,永远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而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念稿”。 有学者曾将“念稿时代”官员的说话方式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种:其一是照本宣科型。即是纯粹的念稿,除了讲稿外,绝不随便发挥。由于之前没有熟悉讲话稿,念稿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笑话。更有甚者,将秘书标注的“停顿”、“等待鼓掌”等也一起宣读出来。 其二是标准通用型。以上级机关的话语为标准,照着文件机械生搬硬套。凡分析问题必从国际讲到国内、最后再说到本地;凡总结成绩,必离不开强调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凡讲措施,必离不开狠抓落实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管开什么会,也不管面对什么听众,都重复这套标准的“八股文”。 其三是废话连篇型。与前两类相反,有些官员往往有讲稿不用,随意发挥。或者滔滔不绝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或者大量摆事实讲道理让听者不胜其烦。还有自以为是者,以为对什么都有研究,哪方面都比别人高明,常常大谈特谈一些所谓的“新观点、新思维”。 其四是文字游戏型。有些官员讲话往往围绕一个字、一个词大做文章,例如一个“心”字可以分为“恒心、爱心、耐心、决心”等诸多方面,每个方面都能讲一大段,听起来节奏整齐,韵脚和谐;或者“一二三四五”模式,从“一个中心”一直讲到“十个重点”,每一点里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点,让人眼花缭乱。 其五是旁征博引型。有些官员为了表现自己的记忆力和对情况的熟悉,往往一口气说出几十个数字,既有小数点后面的二三位,又有横向与纵向的比值;也有一些“学者型”官员,开会时喜欢引经据典,不论引用的对与否、恰当与否,也不管理论能否联系实际,总之要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有专家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发现,传统官员讲话的“气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例如,“落实”先是被“贯彻落实”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认真贯彻落实”,如此等等。不仅加强语气的词语和修辞手法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加,句子长度也有了明显的加长。 “念稿时代”官员的说话方式无论有几种,总结起来无非是“官话”、“大话”和“套话”。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这种僵化的话语体系,已成为很多官员思维中不可逾越的惯性和定势,一方面使官员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群众,另一方面也让官员养成惰性思维,逐渐失去了讲话的能力。 弊端何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官员受到媒体和公众的热情追捧,他们突破“念稿时代”传声筒式的说话方式,说一些有着鲜明个性的鲜活语言,往往能深入人心。然而这样的官员还是少数,他们能凸显出来,正好映衬了当前很大一部分官员还停留在“念稿时代”。 为什么要“念稿”?从单个官员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惰性思维、能力不足的缘故,但从整个群体来看,“念稿时代”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原因。长期从事领导科学研究的刘峰发现,官员念稿是由体制、机制、观念、领导方式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念稿实际上是一种惟上的表现。官员在很多场合说话,虽然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群众或是他的下级,但他心里没有群众,而只有他的上级。就像在跟上级作报告一样,他念过的稿子都是上级曾经说过的话,念的时候就是一种原原本本的上传下达。在念稿的官员看来,这样才不会出问题,才会让上级觉得忠诚、可靠。 事实上,念稿的官员也很容易被传统体制所认可和激励。念稿的人往往被上级认为是诚实稳妥,而有独立见解、讲话个性鲜明的官员,即使再有才干和成绩,也会被视为不成熟、不谨慎。在这种体制下,一些本来会说话官员,由于成年累月地念稿或重复那套标准的话语,时间长了就真不会讲话了,只能念稿而不会脱稿,一脱稿就怕会犯错误。 从机制上看,过去中国官员在选拔用人上,主要通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决定等一系列程序,而没有竞选、演讲等竞争机制。对于选出来官员主要看政治品德,看政绩,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说话能力的要求不高。“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观念,认为自己通过主动竞选、演讲得到某个职位,不如组织上考察我来得可靠、踏实。”国新办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分析认为,这一点与西方的文官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对于官员特别是政府首脑在说话方面的要求非常高,他们在竞选时,必须通过大量的演讲来传达清楚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从领导方式上看,旧有的领导方式主要靠公文层层传达,党政官员善于在机关内部处理上下级关系,对于如何与机关以外的公众以及代表公众的媒体打交道,则既没有传统,也没有训练。传统的领导方式和作风比较死板和僵化,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缺乏创造性、个性和灵活性,就容易产生“念稿”这样一种固定的官话体系。 另外,过去一些领导文化水平不高,这些领导自身的讲话能力和知识结构都有缺陷,在很多场合不得不让秘书准备讲稿。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踏实或者应酬太多,对一些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以念稿为主。 形象为王 对于“念稿时代”种种弊病造成的后遗症,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曾作过很好的总结:“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 官员话语形象实际反映的是民心向背的根本问题,官员的话语体系能否为百姓所接受,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手段是不是得到百姓的认可,所以官员的话语形象是执政能力中重要的软权力之一。在“念稿时代”,官员处于习近平所说的“失语状态”,软权力也逐渐丧失。 “民主政治时代,形象为王。”刘峰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民主、开放的政府,中国正向民主政治时代迈进。这就要求官员必须直接面对公众,更多地利用软权力来执政,所以官员要学会说话,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在各种场合推销自己。 不久前,《联合早报》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对比:8月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了长达3个小时的国庆献词,从头到尾几乎是即席演讲。演讲时自信又有说服力,一方面谈笑风生,一方面又能激励他的国民,观众也屏息静听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而3天前,与新加坡地缘文化相近的印尼总统苏希洛也发表了非常重要的独立日演说,但他是照念事前准备好的讲稿,内容沉闷乏味,基本上就是把每个政府部门呈交上来的几段话流水账式的编在一起。观众席上,有的人忙着发手机短信,有的在翻阅报纸,有的则呼呼入睡。 李显龙和苏希洛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话语形象,前者是在跟国人演说,后者则是对国人演说。其实,在民主政治下,一个政治家能否赢得竞选,首先是看他的话语形象能否为大多数选民所认可。政治家为了尽可能地得到民众支持,不仅要用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把执政理念和具体政策解说得清晰,让民众感受到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还要用新表述、新语汇来演说政见,用触动民心的新颖话语勾勒出政策轮廓。 目前,中国正在向开放的民主社会转型,一些地方官员必须重塑话语形象,告别以讲官话、大话和套话为主的“念稿时代”,建立以亲民、真实、个性化为特征的全新的话语体系。 脱稿时代 今年7月,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不仅取消了区内11个县处级党政领导的专职秘书,而且规定除党代会、人代会等大型会议外,领导讲话稿一律由本人撰写。而早在1981年,中央就发布过类似的规定,但这项政策执行的情况和效果都不乐观。 重塑官员话语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文件或一项措施很难使官员从“念稿时代”过渡到“脱稿时代”,它涉及到制度、观念、能力等的全方位改变。 “这几年,我们不仅在制度上,还是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胡伟平看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地方都在搞竞争上岗试点,官员不再是被动的等待组织来考察,而是主动通过演讲、答辩等程序去阐述自己的执政方式和理念。竞争上岗逐渐成为一种选拔干部的趋势,不仅改变了传统官员的观念,在竞争的过程中对官员的说话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从官员自身说话能力角度来看,官员如何“脱稿”讲话? “脱稿的好处是可以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距离与领导力成反比,念稿拉大了心里距离,距离被拉远,领导力就衰竭了,而距离越拉近,领导力越强,领导越有效。”刘峰认为,官员要迈进“脱稿时代”,首先是敢于说真话,不仅说发自内心的、带有感情的大实话,还要将话语体系都集中在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上。官员不能把自己圈在官话体系中,而要学会说老百姓的话。这样才能说到群众的心里去,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二是不怕讲错话。由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人认为领导干部似乎就是出口成章、字正腔圆,更不能说错话。所以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位置与形象,不可能每句话都是正确的,偶尔讲错话不但不会影响形象,反而显得领导者更真实可信;另一方面社会要为官员创造说真话的环境。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就曾说过,他希望社会要宽容领导干部讲错话。不是政治上的错误,而是技术上的错误,不是经常的错误,而是偶尔的错误,对于这样的错话社会应该包容。这样说话的环境就越来越好,官员也越来越能自信地侃侃而谈。同时,可以通过建立道歉制度和辩论机制来鼓励官员不怕说错话,激发官员创造性地解说执政理念和政策。 第三是善于讲新话。不重复过去的或文件中的话,而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让听众眼前一亮,受到新的启发。新话能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说新话要求官员思维方式要创新,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官员既要说一样的真话,又要说得不一样,在刘峰看来,这是很高的要求,即是毛泽东所说得“既要当群众的学生,又要当群众的先生”。 另外,很重要的是说自己的话。领导力中有一个“特质”理论,特质往往表现在语言上。说话带有鲜明的个性和风采,体现出自己的特质,领导者的魅力就表现出来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