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之父”打造“经济联合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16:49 《环球人物》杂志

   本刊特约记者 蒋清扬

  大雪、松树、小木屋,还有高屋建瓴的话题、卓尔不凡的精英——从1971年以来,瑞士小镇达沃斯每年都可以见证冬日里如此闪耀的场景。因为,荟萃全球商界精英与政治领袖的“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举行。而把他们召集至此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人,便是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

  9月6日,施瓦布首次把他的论坛从达沃斯搬到了瑞士之外,移师中国大连,他的“魔力”再一次使来自90个国家的1700多个精英人物蜂拥而至。

  有人说,如果没有施瓦布,那些世界顶尖人物不过是一个个散兵游勇,正是有了他的经营,世界在这一刻才会如此的紧密。那么,施瓦布的秘密是什么?

  被一本书唤醒

  如果按照既定的轨迹,施瓦布应该成为一名德国工程师。

  1938年,克劳斯·施瓦布出生于德国的拉芬斯堡。这是一个与瑞士接壤的德国偏远小城,曾一度饱受战争蹂躏,这也让年轻的施瓦布有着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甚至发誓要改变世界,避免人为劫难。怀揣这个抱负,1965年,27岁的施瓦布在获得瑞士联邦高等技术工程学院工程学博士学位后,并没有拿起游标卡尺,而是进入

哈佛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人生的转折由此开始。

  1970年,已成为日内瓦商学院年轻教授的施瓦布,偶然读到了法国人让·雅克撰写的《美国的挑战》一书。当时,这本书在欧洲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欧洲经济是否面临被美国远远甩掉的危险?施瓦布受到触动,他认为欧洲经济应该富有新意。“我想建立一个论坛,让最好的美国经济学教授与欧洲的经理们聚会。”

  施瓦布想到做到,他立即组建团队,在日内瓦郊区一个只有三张床的房间里开始了运作,希尔德小姐是为数不多的雇员之一。施瓦布以其经济学学者的身份向欧洲企业界发出倡议,为应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举行一次非正式会晤。地点,则由酷爱滑雪的施瓦布选在了瑞士的滑雪胜地、山区小镇达沃斯。

  一石激起千层浪,施瓦布的倡议获得了企业家们巨大的共鸣。1971年,首届“欧洲经济管理论坛”在达沃斯召开,一次吸引了440多个欧洲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一年,33岁的他意外地赚了2.5万美元,同时还把团队中的得力干将希尔德娶回了家。

  人脉的力量

  施瓦布发现,“欧洲经济管理论坛”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的非官方、非正式色彩,使得很多在正式场合不便解决的问题得以在此协商,人们可以在这个没有政治立场左右的场所里畅所欲言。不仅仅是欧洲,整个世界都需要这样一个论坛。施瓦布决心继续下去,1987年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并要将它打造成为一个商界、政界、学界和各界领袖开展全球性合作的平台。

  最初的WEF还只是局限于讨论管理问题,1973年石油危机后,WEF的讨论范围扩展到不仅探讨经济问题,也探讨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全球论坛。

  这一转变为WEF带来了极大的飞跃,其后每年出现在达沃斯的大人物也越来越多。于是,参会的人们在一个并不大的咖啡区里,看到戴尔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上楼,“金融大鳄”索罗斯端着咖啡与别人聊天,世界“竞争战略之父”、哈佛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电脑上查阅他的日程,GOOGLE的CEO施密特在与《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谈笑风生,还有数不清的全球500强CEO穿梭其间,而不远处,一群保安和媒体记者正簇拥着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向主会场走去。

  如今的WEF成员囊括了当今位居全球1000名之列的跨国公司,来自政府和重要国际组织的决策者、世界媒介最有影响的人物、各领域的专家以及杰出人物。

  施瓦布究竟有什么样的能耐和魔法,能邀请到全世界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对此,施瓦布有自己的见解:“即使你已经很出名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对你很重要,他有可能是印度总理、墨西哥外长、戴姆勒-奔驰集团总裁或者别的什么人。总之,出席达沃斯论坛的每一个人对其他人都是一种吸引力。”

  于是,施瓦布巧妙地“用大人物吸引大人物”,实现了人际网络效应——当请到一位首相时,就吸引到另外一个;当说服一个顶级公司CEO前来做客,他的竞争对手也会不甘人后地赶来……

  施瓦布拥有了一张长长的大人物的通讯录。而只要有了他们,就可以说服投资商们提供资金支持。

  这,就是人脉的力量。

  治“坛”理念

  1976年,石油、美元统治了世界,施瓦布邀请了40位阿拉伯银行家、40位欧洲银行家以及2000多位工商界人士,在达沃斯共同协商建立多边金融协调体系,以稳定欧洲的金融市场。就是从这一年起,施瓦布将论坛变成了一个会员制的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的贡献可不小。一般企业的会费为每年1.25万美元,银行会员会费是1.5万美元,所以论坛的1000多个会员每年缴纳的会费就可达上千万美元。论坛建立36年,如滚雪球般持续发展,除了得益于论坛本身的品质和影响之外,这样的商业运作也是保证其运转的有效手段。

  对于会员的资格,施瓦布有他自己的要求:论坛成员公司必须是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或资产达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参加论坛活动的必须是董事长或总裁级的人物,并且是“必须在位”。

  从1992年起,论坛设立了未来全球领袖组,每年选出全球45岁以下的年轻杰出的企业家、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100名。1993年,论坛还设立了全球成长性公司这一组织,以求发现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创新公司。这些富有前瞻性的举措,都是施瓦布让“世界经济论坛”保持活力的一大秘诀。

  “我在联合国,他在达沃斯”

  生活中的施瓦布,遵循着瑞士人典型的生活态度,富而不奢。施瓦布调侃自己不爱打扮,也不好名牌。经常穿在身上的,是一套款式老旧但整洁的双排扣黑色西服。

  虽然每年的世界经济论坛都可谓是一次名流俱乐部聚会,施瓦布本人却很少参加晚宴或鸡尾酒会。除了在达沃斯,他不做公开演讲,按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不合群的人”。

  69岁的施瓦布精力充沛,一点也不服老。除去每年用1/4的时间来管理世界经济论坛外,施瓦布还有着众多的社会角色:担任佩雷斯和平中心、以色列和易卜拉欣·侯赛因博物馆文教等基金会理事,当日内瓦大学的商业学教授、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访问学者、麻省理工学院和摩洛哥皇家艺术学院的访问学者,同时,他还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作者和《世界联系》杂志的主编。1998年,施瓦布和妻子希尔德创办了施瓦布基金会,支持全球的社会企业家的工作。2004年,他又创办了全球青年领袖论坛,汇聚了1111个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 。

  在美国《时代》周刊推出的2007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中,施瓦布跻身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与思想家”。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他撰写评语:“施瓦布和我在一定意义上做的都是组织全球会议的工作。我在联合国,他在瑞士达沃斯。达沃斯满足了人们需要新的世界的要求。”    (编辑:毛阗杰)

  从中国再出发

  诚如德国总理在去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所说: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行驶了200年后结束了。

  2006年6月13日,施瓦布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他一手创立的世界经济论坛,终于在盘踞瑞士小镇达沃斯35年之后,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这是这个世界顶级经济论坛在瑞士境外设立的首家代表机构,也是中国政府批准的首家境外基金会驻华代表机构。对此,论坛主席施瓦布动情地说:“我们认识到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一是经济力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二是地缘政治力量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三是决定权由企业向终端消费者转移。世界经济论坛不能只呆在西方,而需要更加关注东方,从中国快速发展的脉搏中获得动力。”

  今年9月6日,当世界经济论坛的首个夏季论坛和新领导者年会在中国大连如期举行时,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商界、学术界代表1700多人乘兴而来。这意味着世界主流经济学界看好未来的

中国经济,中国市场已成为国际经济精英们投资的热点;同时,中国众多企业取得的成就,本身就已有“新领军者”的气象。

  这次论坛以“变化中的力量平衡”为主题,围绕四大热点问题:

  一是全球经济展望。

  二是新领军者,关注成长型企业。这是此次论坛的亮点所在。虽然这些成长型企业还未达到全球性公司的规模以及拥有国际化声誉,但是它们通过速度、灵活和不断地创新,具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是最具活力经济体的发展战略。美国、拉丁美洲、欧洲、印度、非洲、中东、日本、东南亚被会议列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加以讨论。

  四是中国成为会议热点。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

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政策环境展望、中国为迎接奥运会做出的改变,以及中国如何成为重要的全球伙伴等诸多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议题被讨论。在世界经济以3.3%左右的年均速度增长时,中国经济以年均9.67%的速度增长了近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从1.8%发展到超过5%,贸易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从0.8%发展到超过6.7%,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15%,缔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

  “今后世界经济论坛将有两个支柱,一个是冬季年会,一个是夏季年会。”施瓦布打算把夏季年会发展成与冬季达沃斯年会旗鼓相当的大型国际会议。冬季年会定位于世界1000强,夏季年会定位于多数将产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新兴500强,下届夏季年会将在中国天津召开,并且其后每年都在中国举行。             (罗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