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难舍五台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12:25 记者观察

  文◎本刊记者 陈 霞

  从10月到来年5月,对于五台山上的住户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充满耐心的等待过程,寒风凛冽的半年里,少有游客来观光、上香,五台山人的生意和他们脚下的大山、他们身边的河流一起进入了“冬眠期”。

  来年5月到10月,则是他们的忙碌期,无可置疑,他们的生命周期已经和朝台游客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宾馆、旅行社、工艺品店、饭店、香火,这一切都随着五台山旅游旺季的到来而精神焕发,生机勃勃。

  来这里就是上香的

  “我这次拿了2500元钱,上香花了1800。”张平元是记者在长途汽车上遇到的游客。他不认为五台山有什么好玩的,虽然他每年都要到五台山两三次。他和几个同事此次都是到五台山上香的。

  这和张静的经验不谋而合。张静在五台山五峰旅行社做了多年的导游,她所在的旅行社分部主要接待散客,这些散客很少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五台山的,他们主要是来上香。正因如此,来五台山的游客中很多人忠诚度很高。来上香的佛教徒们每年至少都会来五台山一两次,而且他们通常去固定的寺庙,找自己的师傅,一些固定的寺庙比如据说最为灵验的五爷庙是许多香客的必拜之庙。有些香客甚至每月都会来两次: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都要到寺院上香礼佛、祈福求安。

  崔丽娟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她全家都信佛,40多岁的她家境优越,平时不是很忙,所以经常去上香。2007年8月31日,她坐上北京开往五台山的火车,准备去五台山的尊胜寺上香礼佛。创建于唐代的尊胜寺并不在五台山的核心景区内,而是位于五台县城东北方的虎阳岭,距县城20公里。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时,都会经过那里,因此被称为“五峰咽喉”。尊胜寺在接下来的几天会举行水陆法会,在此期间,崔丽娟都会呆在寺院里。

  这次由于丈夫比较忙,所以她一个人坐火车过来。家里人都有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开车过来。除了上香礼佛,她一般只会去师傅所在的寺庙,也很少购物。除非寺院里面住不下,她才会到外面找宾馆住,她觉得住在寺院里才能离佛更近。她一般选择住在寺庙为居士们准备的客房中,客房的内部格局与宾馆的标间区别并不大,而且晚上有机会再次进入寺中,去感受白天所不能找寻的清幽。这次从北京来的时候,她还给师傅带来一套高档的

保暖内衣,“天冷了,外套师傅又穿不了,只能买保暖内衣了。”

  崔丽娟告诉记者,她也会到其他地方上香礼佛,但是五台山是她来得最为频繁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势使得山上长年气温较低,大概比北京低10度左右,是北京人夏季消暑避热的好选择;其次五台山距离北京不远,如果自己驾车,车程不过370公里。从北京出发,不到7个小时就可达到五台山。正因如此,五台山吸引了许多像崔丽娟一样的北京香客们的目光。张静告诉记者,她所接待的零散游客中,有五成以上来自北京。

  记者碰到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这十几个人是一家物业公司的同事。他们单位每年会在夏季组织一次旅游,这是公司在5年间第二次选择五台山。一位姓张的中年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老总也是佛教信徒。来客一进老总办公室的门,就会看到一尊佛像,两边的桃形灯泡永远闪耀着红色的光辉。老总的儿子今年高考,高考之前一个月,老总带着儿子去了一次五台山。

  经常有很多年轻人来五台山上香礼佛,以求学业、事业有成。传说中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老总的儿子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所以这次公司出游,他亲定了五台山。老张告诉记者,出游前老总给他们讲了话,主要意思就是让他们这次到五台山,不仅仅要游玩,还要虔诚地拜拜文殊菩萨,要把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走的时候,除了车费、食宿费等,老总还额外多给了他们5000元钱,是让他们上香用的。

  在显通寺、五爷庙等香火较旺的地方,随时可以看到穿着名牌、开着好车的富人们,他们动辄给寺庙拿出几十万、上百万的“功德”也并非什么罕事。在五爷庙一通深灰色的石碑上,刻着香港某公司的“功德”。

  五台山始终是许多游客、香客心中的佛教圣地和信仰所在。在通往黛螺顶的路上,一位和尚三步一拜地虔诚登顶,当胡子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重复着伏地、起身,伏地、起身的动作时,很多游客都按下了相机的快门。这位已近80岁的和尚来自河南周口,他的法名是国悟,从周口来五台山,他九步一拜,花了近6个月,脑门上至今有一块淤血发青,“这辈子如果不能到五台山一趟,我不会甘心。”

  张静告诉记者,五台山的消费链条中,香客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来朝台的和尚、尼姑也非常多,他们也是拉动五台山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虔诚朝台的和尚、尼姑和香客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认同。

  佛地群众多良善

  游客张平元是名副其实的旅友,全国各地跑了很多地方,他认为“可能是这边信佛的人多吧,五台山人民又善良又热情”。

  张平元和同事此次选择了大白塔附近的旅馆,因为考虑到价格便宜,而且玩起来比较方便。这家旅馆是当地农民开的家庭旅馆。因为恰逢9月上旬的相对淡季,所以旅馆的入住率可能只有一半左右,老板的开价是40元一间房,而最后的价格定在了20元。房间里有两张床、一台电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张平元说他们也就随口讨价还价,没想到能还到这么便宜的价格。走的时候,房东还便宜卖给他们一些“正宗的台蘑”。

  “在其他地方很少能碰到这样的人,很诚实。”张平元说。因为此次同行的同事中有几位第一次来五台山,他们到旅行社找了个导游,在导游所在的旅行社,导游收费标准都是明码实价,这些价格都是经过物价局审核的。在游览途中,导游没有带他们购物,张平元说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想像的。

  价格透明可能是游客在五台山满意度最高的地方。五台山出租车公司就离五爷庙不远,在那里找个出租车上五个台顶,游客也不用担心被宰,因为到每个台顶的出租车费用都是明码标价的。在大白塔附近的小工艺品市场买东西,价格也比较便宜,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十位游客,他们都说在五台山没有尝过挨宰的滋味。

  另外一个让游客十分满意的地方则是住宿的方便。国悟老和尚告诉记者,他也住在了家庭旅馆里,6平米大小的房间,一床一桌一椅,价格是每晚10元。因为他是僧人,他每天自己买菜,可以免费使用房东的炉子做点斋饭。

  并非只有消费能力低的旅客才能找到合适的房子,五台山已经形成了多个层次的立体化住宿格局。据统计,五台山现有星级宾馆11家(其中三星级和相当于三星级的宾馆4家,二星级和相当于二星级的宾馆10家),普通宾馆60多家,招待所、家庭旅馆300多所,大型饭店80多家并有各种娱乐场所,最多日接待能力达3.3万人次。

  一位张姓家庭旅馆老板说,他觉得五台山各个价位旅馆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五台山旅游有其自身特点,香客并非都是富人。如果我们这些家庭旅馆没有了,那经济条件不好的香客住哪里呢?香客减少了,当然会影响到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声誉。”

  但是并非所有游客的五台山之行都那么顺利。游客小陈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来五台山,她独自一人坐夜车凌晨3点到达位于繁峙县砂河镇的五台山火车站。刚刚出了火车站,就有出租车司机上前拉她:“小妹妹,我是五台县城的,现在是顺道回家,你跟我上山吧,200块钱。”

  因为嫌价格贵,小陈选择了中巴车,就在她准备提包上车时,旁边一位看起来朴实热心的中年妇女拉住了她:“小姑娘,你别上这车,到台顶天还不亮呢,他们就会把你拉到和他们一伙的旅馆里,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而且他们经常半路要让你加钱的。”

  这位中年妇女信誓旦旦地告诉小陈,她们家的旅馆是国营的,条件很好,而且有发票,并保证第二天有很多上山的车,价格都很便宜。

  之后小陈才发现被骗了:旅馆条件特别差,两层楼、20多间客房只有一个卫生间;那位中年妇女所谓的发票不过是一张收据;第二天早上小陈发现并没有中巴车,只是一些连车牌都没有的黑出租在招揽客人。

  五台山火车站并非五台县辖地,但是很多游客并不知情。正像导游张静所说,五台山火车站治安环境差,是多次被游客反映的老问题。虽然五台山火车站并非五台县管辖,但是依然会严重伤害五台山的声誉,对此当地政府也同样无奈。

  一位当地的住户告诉记者,他认为砂河镇比较乱,是因为当地人受佛教影响较小,而五台山本地人普遍信佛,而且他们从五台山的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利益,所以他们更乐意维护五台山的声誉。

  五台山可以更好

  价格透明,导游不宰客,五台山人民善良热情,佛教圣地大师多——除了这些游客们比较满意的地方外,五台山风景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游客王枭是北京某大学大二学生,由于暑假回校较早,她就和几个同学一起来五台山游玩。8月底的一天傍晚,她和一位同伴出来散步,在大白塔附近,突然冒出两个穿着僧衣的年轻男人向她们要钱,王枭看他们年纪不是很大,就拒绝了,两人却一直站在他们面前不让路,她们俩吓得扭头就跑。在大白塔附近照相的一位摄影师也向记者讲述了类似的事件。

  一位从北京

自驾游来的段姓游客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一些疑虑。从2007年9月1日起,同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的寺庙将停止销售门票,敞开山门接待海内外僧众和游客,而九华山的进山门票为 140元。与此相对,五台山的进山门票今年涨到了旺季168元。另外两大佛教名山的门票也比五台山低,峨眉山进山门票是120元;今年9月20日以后,普陀山进山门票从以前的110元涨到160元,不过如果经常来此上香,可以花300元办理年卡,一年内可以不限次数进山而不用再买门票。

  这位游客还向记者谈到了文物保护的问题。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来五台山上香,就在近几年,他渐渐发现部分寺庙已经不复历史风采。

  不过五台山毕竟越来越好了。导游张静说,根据她的经验,五台山景区的游客中,组团旅游的比例在逐渐增大,而这些组团来的游客正是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以前冬天的时候,五台山少有游客。2002年9月底,全长12公里的旅游公路竣工后,交通更加方便了,五台山旅游淡季的游客和香客也在逐渐增多。

  段姓游客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五台山上香,以前冬天下雪时路不好走,而现在风雪已经阻挡不了上山的路。每年冬天,政府都会组织五台山的百姓们出来扫雪,以方便游客上山。

  2008年9月,途经五台山的忻(州)阜(平)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此段高速公路在五台山南山门不远处设有出口,届时,从北京到五台山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据张静说,五台山游客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北京,或者是北京人,或者是外地人由北京转道而来。更加方便的交通对吸引京津方向游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正在进行的“申遗”工程,将会把宾馆、住户、商店等迁移到中心景区之外,到时候,五爷庙、显通寺、大白塔等将会真正地回归清静圣地的本来面目。“去商业化”短期看来是对当地住户切身利益的损害,然而,这种忍痛割爱其实符合了游客的要求,也符合景区的长远利益。正如段姓游客所说:“我们远离了都市,就是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正当8月底、9月初,五台山的游客却不是很多,一位游客认为,五台山旅游开发的潜在游客群体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目前客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五台山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而且其营销策略似乎还需改进,像平遥的国际摄影节,以及嵩山少林寺的推销战略,也许值得五台山借鉴。

  如果说佛教是五台山特有文化之根,是其历史价值之魂,游客则是五台山旅游开发真正所面对的“上帝”。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申遗”是短期目标,最为长远的则是维持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平衡,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

  和尚话说五台山

  文◎本刊记者 金锥子

  走在五台山今天的路上,是当代凡夫俗子们的荣幸。几多坎坷途,已入烟尘中。朝圣路上,再不需要遭受鞍马劳顿之苦,宽阔回旋的盘山路上,我们只需尽享山川秀丽美景。

  走过五台山昨天的路,又站在朝圣路端的出家人,过目烟云中记载着历史的荣兴。因为,他们的慈目中能够折射出最鲜活的圣迹遗痕,后来者可以从中追寻真实沧桑的历史魅影。

  山还是这座山,景却不是那片景,人也不是那些人。沧桑巨变之中,是喜是忧,或贫或富,或现代或传统,最后,难免交织成老和尚的一声叹息。

  2007年9月3日,汽车在回旋的柏油路上攀升,后排端坐一位身着黄色僧衣的出家人,手机铃声不时在车厢内响起,他利用接电话的间隙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记者聊着。

  身份证上显示他是五台山下豆村镇伏盛村人,在出家人的黄色戒牒上,写着他的法号——万悟,递给记者的黄色塑料名片上表明他是五台山下大佛圣寺的住持。

  他在五台山正式受戒为比丘(梵语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的时间是2005年,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他说自己也算是一个“五台山通”了。

  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豆村镇往五台山上并没有大路,只有羊肠小道。小时候,他经常跟随父亲上山卖杏,每次都是早上6点左右就出发,随身带一包干粮,让毛驴驮着货物,人跟在毛驴后边走,整整赶一天路,一直要到下午6点左右才能到山上。

  山上当时只有台怀镇政府开的一个招待所,他们通常和其他人住在一起,一间屋子里最少要挤六七个人,晚上没有电灯,就点一盏灯光昏暗的煤油灯。

  那时台怀镇上的居民家的房子都是用土和石头所盖,没有现代的砖瓦房。他们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好,虽然种着山地,也只能产不多的土豆和粟米,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人家到山下的村子里边借粮食,一直等到第二年收获新庄稼,才能还上,今年借,明年还,粮食永远不够吃。

  当时有一句谚语:五台山上三大怪——和尚进门狗不咬,石头垒墙墙不倒,姑娘出嫁不抬轿。这是对昔日当地居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尚进门狗不咬,是因为庙里的和尚经常去一些村民家里施舍吃的,所以,连村民家的狗也希望和尚多来;石头垒墙是对村民住房状况的描写;姑娘出嫁不抬轿,主要说明当时五台山的道路不好,连嫁姑娘时也没办法抬轿子。

  农业萧条,商业也不景气,整个台怀镇上当时只有塔院寺下的一个供销社可以买到日用品。

  到1982年左右,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通往山上的盘山公路。

  这项工作也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重视,胡耀邦、万里和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那些年都曾亲自到五台山视察工作。

  1985年,公路竣工的同时,五台山正式对外开放。这成为五台山整体面貌发生改观的重要转折点。

  省里的一些厅局等实权部门争先出资,在台怀镇建疗养院、盖宾馆、修饭店,于是,一时成为五台山上最早的商业获利者。

  随着外来资本的注入和外来人员的进驻,当地的居民也逐步从农业生产向小商品经济发展。

  但这时的五台山,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影响,从明清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每年为期一月的“农历六月骡马大会”,依然是五台山上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和经济来源。

  每到此时,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在内的各地骡马生意人便会云集五台山。除了骡马交易活动,期间,还有传统戏剧舞台上演的各种地方戏剧,也有人在临时搭建的场地里,表演杂技魔术。小商小贩会在街头广场摆出布匹、衣服、儿童玩具等各种小商品,周边地区的居民大多来此进行买卖交易,此外,也会有大量的善男信女和佛教徒入庙上香,朝山拜佛。整个五台山被包围在浓郁的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和物资交流活动的氛围中。

  这种文化贸易交流活动以“骡马大会”命名,主要是因为五台山地区周边山脉多为草山,山上树少,周围居民多有放牧的牲畜,每年农历六月又正是山上水草丰美、牲畜膘肥的时候,正好适合交易买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大规模的活动。

  “五台山上原来都是草,树木很少,现在山上的树,大部分都是在1978年以后栽种的。”万悟说。

  他最早上山栽树的时候刚12岁,每天刨树坑可以挣到一块五毛钱。和周围居民一起参加种树活动的还有干部、医生、工人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员。林业部门免费为栽树的人提供食宿。如今,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0%以上。

  1982年就出家到五台山、现为普化寺住持的妙生说,1990年,五台山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旅游月”一开始,“六月骡马大会”也就逐步走向了萧条。旅游业走向专业化,带来的是五台山的全面商业化,传统的“骡马大会”也就被挤压了生存空间。

  妙生觉得,不应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把流传许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湮没:“原来的活动多好啊,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参加,既有民俗文化,又有朝山拜佛的佛事活动,还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惠,最主要的是持续的时间长,后来搞的国际旅游月,又没有什么传统文化的内容,一般也就两天时间,最多也就3天,和原来持续一个月的‘骡马大会’相比,太逊色了。”

  在短时间内勃兴的旅游业,也多少使得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措手不及。据说,1996年,当地政府得知一位领导人要视察五台山,就提前把山上的人全部清出了山,结果,那位领导从菩萨顶下山后突然问陪同的当地官员:“人都到哪去了?”当听说是因为自己的视察而清理了游客后,领导生气地说:“旅游区里没有游客,还叫什么旅游区?”闻听此言,当地干部急忙临时去召集了一部分“游客”,以应付尴尬局面。

  如今,旅游旺季,经常会有各地的领导在警车护卫下进出五台山,可再也没有听说清理游客的事情发生,这也说明当地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手段变得成熟了。

  到2004年,五台山又开始举办首届“国际佛教文化旅游节”,与此相衔接的是,五台山申请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工作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妙生听说这件事是在2005年,到去年,他们就在当地政府和佛教协会的组织下开始频繁地讨论此事,到了2007年,“申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已经大力开展起来。

  他说,“申遗”对五台山的保护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山上寺庙在开发性建设中的保护意识更加增强了,尽管以前大家也知道在保护中进行寺庙建设,但是,“申遗”口号提出后,寺院僧人的自觉保护积极性更高,思想认识更加清楚,大家知道寺庙建设应该“修旧如旧”,在建设和修复寺庙的过程中,更应该保留传统的东西。

  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对一些做法不能理解:“政府提出要将台怀镇的居民迁移出去,但是这边外迁还没有进行好的同时,却又让另外一些宾馆修到镇里,普化寺西边的墙竟然被电力宾馆直接就着新盖了房子,不知道台怀镇究竟应该保留怎样的面貌才能留住传统风貌?”

  贫穷得没有粮食吃时,台怀镇上没有人以乞讨为生,镇上居民不少设法外迁,以摆脱交通受阻于大山的困扰;在旅游产业兴盛的今天,大多家庭已经富足的情况下,菩萨顶下的台阶上却排着一溜乞丐,台怀镇的一些居民在政府的多次动员下,仍不愿意搬迁。和尚们眼中的这些似乎反常却又正常的现象,只不过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一种现实写照。只是如何协调其间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当地政府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决断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之进行疏通和引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