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赔本的买卖一朝翻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12:10 央视《致富经》

  央视《致富经》2007年9月25日播出“十年赔本的买卖一朝翻身”,以下为节目内容。

  国庆前夕,喻钟秀的山鸡又到了出栏的时间。一大早,经销商就找上门来。由于这段时间喻钟秀的山鸡经常脱销,这次经销商一次就要了50只,比以往多出20只。尽管这是一笔2000块钱的买卖,经销商仍然只能在鸡舍外等着。为了避免把病菌带进鸡舍,抓鸡的事情都是由喻钟秀夫妻俩亲自来做的。

  记者:“经销商对你抓的鸡有要求吗?”

  喻钟秀:“他们自己来抓还没有我抓的好,我抓鸡是找大的抓,漂亮、大的抓给他们。”

  记者:“为什么?”

  喻钟秀:“把大的抓给他们,小的又长起来了,他们拿去也好卖,他们好卖我的鸡就卖得快,这就是双赢的。”

  人们把“山鸡”俗称为“野鸡”,它生性好飞,带有几分野性,即使用特制的工具,想要抓住它,也要讲究个身手敏捷、眼疾手快,可不是谁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和山鸡打了十年交道的喻钟秀抓鸡也连连失手。

  周玉书:“哎,你看你 越看越恼火。”

  旁边打下手的周玉书实在看不下去了,抢来网子亲自上阵。

  记者:“今年生意怎么样?”

  喻钟秀:“今年生意还可以。”

  记者:“够卖吗?”

  喻钟秀:“不够卖,我的鸡不够卖的,每一批鸡出来,十天左右就全部卖完了。”

  现在每天都会有4、5拨人找上门来买山鸡,经常是一批鸡才孵化出来没多久就被订购一空,而喻钟秀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买不到她山鸡的经销商。2006年养殖场销售量达5万多只,年收入近二十万元。可是谁能想到,眼下养殖场供不应求的火暴场面让喻钟休整整苦等了10年。

  1995年,就在喻钟秀的石灰生意做得如鱼得水的时候,有人提意见说,

  喻钟秀的石灰厂正好建在从花溪去天河滩的旅游景线上,影响了当地的环境,政府动员他们转产。喻钟秀考虑了4、5个月后,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饲养山鸡。

  蒲元泽:“要是喂的多,必须要跑市场,不跑卖不出去恼火,喂大了你不卖,它一天要吃那么多东西。”

  吴贤魁:“山鸡到卖的时候必须要卖,如果你不卖价钱还是这么多价钱,长再大还是这么多价钱。”

  在山鸡销售的时候,除了公鸡比母鸡价格高10元之外,其它无论大小轻重全部是统一价格,这就导致山鸡如果到出栏期还没找到买家的话就很容易亏本,大大增加了养殖风险。早在十几年前,当地就有一批人饲养过山鸡,结果因为找不到市场,全都血本无归。于是,养殖山鸡在花溪区成了谁也不敢问津的赔本买卖。

  喻钟秀:“想养山鸡的时候,听说哪有养过山鸡的,我们的意思就是去看一下,他养山鸡的圈是怎么修建的,我到了以后一看,一片荒凉,都亏,没有一个成功的。

  周玉书:“那时候没市场,鸡喂出来,价钱也好,能卖到70块钱一只,可是有价无主,结果陆陆续续就垮台,没人做了。”

  当年销售市场的惨淡成了如今影响山鸡养殖的阴影,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喻钟秀惊喜的发现,山鸡市场正在发生着变化。

  喻钟秀:“很多餐馆,只要你有他们就要,我们当地没有人养山鸡的情况下,有的经销商他就从外省开始进了。”

  十几年过去后,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升温,来贵州旅游的人每年都在增加,山鸡慢慢成了饭店吸引外地顾客的一道特色菜。但是,当地人很少会买山鸡回家做着吃,所以很多人对养殖山鸡依旧抱有以前的偏见,导致现在货源十分紧缺,经销商只能从上海、广州等地购进。

  喻钟秀:“反正没人干我就干,因为别人都干好了,钱都让别人挣走了,你来干还有什么用。”

  尽管喻钟秀对山鸡生意充满信心,可是养殖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由于没有丝毫养殖经验,到2002年她才终于将山鸡的养殖成活率从5%逐渐提高到了90%, 为此她整整摸索了4年。

  喻钟秀:“光饲料和山鸡苗这一块,我也花了10万多块钱,也就是说损失了十多万才学到这点知识的。”

  终于到了该回本的时候了,喻钟秀倾其所有买来2000只山鸡苗,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喂养,眼看山鸡就可以出栏了,可另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2003年1月5号,贵阳下起了几乎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大雪,喻钟秀的希望破灭了。

  喻钟秀:“在2003年元月5号那一天 我清早一起来,我们从房子里过来的时候,我们两个人一到了门口,一看,完了,大雪把我的鸡舍全都压垮了,全部压在底下,然后我的鸡从边上就飞走了。”

  大雪不仅压垮了喻钟秀辛苦建起的鸡舍,也压垮了她5年来坚持养殖的信念。

  喻钟秀:“我们这块场地到现在都不想动它,看见它我就心寒,我真的没办法看到这块场地,从03年到现在已经4年了,这块场地还是这个样子,我已经没心情收拾它了。”

  周玉书把几乎崩溃的喻钟秀送回家,冒着大雪一个人在鸡舍收拾了5个多小时。

  喻钟秀:“然后我爱人把剩下的鸡慢慢往那个房子里赶,赶完以后他就把被雪压垮的鸡,一只一只的揪,我都没心情去揪那个鸡了。”

  看着一直以来都在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喻钟秀鼓足勇气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从头再来。她靠亲戚朋友的资助和小额贷款艰难的建起了新鸡舍,重新卖来鸡苗饲养,可是当3000多只大鸡即将出栏的时候,“非典”和“禽流感”接踵而至。

  班兴琴:“非典过后禽流感又来,哎哟,养这种鸡我都头疼,要是遇到“禽流感” 卖不出去没人吃。”

  喻钟秀:“很多人说,不要说你卖不出去,你送我我都不要,我吃猪肉。”

  一连三年,山鸡市场持续低迷,此时已经负债数十万元的喻钟秀连生活都变得十分困难,而且每天300多元的鸡饲料成了他们最大的负担。

  喻钟秀:“2005年的“禽流感”影响最大,我过年的时候,是我的几个姐妹,他们拿钱来给我过年的。”

  此时资金问题成了喻钟秀再也无法逾越的鸿沟。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帮助妻子的周玉书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

  周玉书:“当时提到卖房子我母亲就不高兴,我们一般农村里,你盖房子就高兴,卖房子就是败家的一种表现。”

  丈夫破釜沉舟卖掉了仅有的房子,把家搬到了鸡舍。为了尽早给山鸡打开销路,喻钟秀决定去菜市场叫卖。

  喻钟旻:“你拿到街上去,人家只是看稀奇,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喻钟慧:“刚刚开始去市场的时候,有时候一天一只都卖不出去。”

  尽管山鸡在酒店供不应求,但来菜市场的普通市民是不会买回家吃的,因此喻钟秀叫卖一天下来连一只也没卖出去,但是她却丝毫都不着急,依旧坚持每天去市场。

  喻钟秀:“我卖鸡,我也知道我们当地老百姓不接受,我卖鸡的目的主要是吸引那些经销商的眼睛。”

  菜市场上没有人买山鸡,但是只要有人上前询问,她就会递给一张名片。喻钟秀坚持去了4个月,可是依旧没有客户和她联系,就在她心灰意冷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期盼已久的订货电话打来了,但喻钟秀却毫不犹豫拒绝了。

  潘良:“我说这个人脑袋可能有问题,进水了。”

  潘良是贵阳市一家小有名气的饭店的采购员,而山鸡是他家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想为他提供山鸡的人非常多。但他同经销商合作几次之后发现经常会出现断货的现象,于是他这次决定直接找养殖户供应,可喻钟秀的拒绝,让他大为不解。

  喻钟秀:“因为我本钱小啊,我和经济商做生意资金周转快,与你们餐馆做生意就会出现白条子。”

  潘良专程从贵阳赶到养殖场,到鸡舍看过山鸡后,弄清喻钟秀拒绝的原因,他爽快的答应决不拖欠货款,甚至可以提前支付,但要求必须保证按时、按量供应。经过一年良好合作,潘良从这里买走了3000千多只山鸡,为喻钟秀带来了几万元的收入。可是好景不长,就在2007年春节时,因为贵阳气温骤降,喻钟秀的山鸡受冻后再次出现死亡。

  潘良:“只要一断货就不行,人家顾客来几天都没这个东西吃,对生意是不好的。”

  喻钟秀紧急从上海定购商品山鸡,不仅每只比自己养殖的要高3、4块钱,而且还要承担飞机运费,但她依旧按照原来的价格继续供货,等两个月后自己有商品鸡出售时,她已经亏了近万元,潘良对喻钟秀的这种行为再次感到不解。

  喻钟秀:“人困难是有的,但是困难是你自己的,信誉上你一定要保证,如果你不保证信誉的话,下次就没有你的机会了。”

  潘良:“我给他宣传以后,别人家禽各方面都从她这里进,生意越来越好了嘛,你看她现在发展的比以前大很多,以前我们来的时候,她这里是很小的地方。”

  贴钱卖山鸡的生意结束不久,喻钟秀又揽了个赔本买卖。唐吉林饭店的看家菜也是山鸡,以前和喻钟秀有过几次小的合作,这次他要在机场附近开一个大山庄,提前一个月就到养殖场订货来了。

  唐吉林:“我跟她说我当时没有鸡舍,没有鸡舍话,我就叫她把鸡再给我多养一段时间,这一养就多养了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过去了,山鸡早就过了该出栏的时间,有不少人出比唐吉林每只高10元的价格购买这五十只山鸡,结果都被拒绝了。等唐吉林上门提货时,喻钟秀不仅还按照当初的价格出售,而且多这段时间损失的几百元饲料钱也只字未提。

  唐吉林:“她的山鸡小一点我也愿意出这么多钱,别人的大一点,少收钱,我也不买,还买她的。”

  喻钟秀靠两次赔本的买卖同两家拥有稳定客源的饭店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同时良好的口碑给她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现在她正为修建新鸡舍扩大养殖规模而辛勤忙碌着。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