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发展“重”在功能培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14:04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朱荣林

  一段时期以来,传媒对世界城市群的报道趋热,一些研究城市经济的学者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和前景也多有议论。在此,我首先想强调的是,迄今世界上尚无一严肃而权威的机构(包括法国著名学者简·戈特曼本人在内)曾为世界城市群排过座次,长三角城市带只是戈特曼很久以前一篇著作中所举的例子罢了,或许只是个纯地理学概念。故此,目前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时不能过度渲染“第六城市圈(群)”,需要的是破解问题,多干些实事。

  说到

长三角城市群,我想先要看清当今世界已经发生这样的趋势: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已经逐步让位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世界性的节点城市成为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的实体,以大都市圈(群)为特征的全球城市体系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而我国的若干都市群,正在成为决定国家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其中尤以16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为最,它以10.9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和8161.01万人口,即以占全国1.14%的土地和6.32%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5以上GDP。

  城市化作为城市群形成的初级形式,其历程极其漫长和曲折。长三角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小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建设、大城市发展和城市群形成等四个阶段,阶段之间在时序上有所交错,无法截然分割。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演化判断,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进程取决于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程度,它的发育与国际产业转移力度相联系,其互动效率与核心城市辐射强度和引领地位相关。有鉴于此,当下要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我认为“重”在功能的培育和完善。其对策是:

  首先,应重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共同主体的培育。在长三角城市群互动中,多个城市主体在行为上的相互合作,实际是一种协同(synergy)过程。协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协同方式进行。计算和验证表明,当各个单元主体处于各自为政的自然状态下,其协同效率的最大值不会超过44%。要提高协同效率,必须培育一个协同主体进行有效组织。根据国际成功的经验,这个协同主体的权威性标志有二:一是具有投资和规划的决策权;二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与之相对照,可采用类似的两个方案:方案之一是国务院批准设立长三角经济特别行政区(或称上海经济特别行政区);方案之二是国务院下设“长三角经济管理局”。设立上述机构的目标是,有利于培育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利益主体、决策主体、规划主体和投资主体。

  其次,应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角度强化城际内在联系。城际之间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关系之上,其关系的主体是企业。现代企业发展战略演化的趋势,正在促使企业的资源从传统的垂直整合走向现代的虚拟整合。这种资源整合的新趋势,适应了全球海外专业市场的发育,有利于从

供应链关系构建的角度,推动城际之间的产业集群,进而强化企业的规模效应。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跨城际的一种资产重组,也是企业生产流程的分解与重组,它能将城市群的内在联系固化,即经济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这一进程的操作平台,可以充分利用1997年7月21日成立于上海的全国第一家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作为配套,建议中央优化企业现行的所得税体制,完善共享税制度;建立长三角地区联合开发银行,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对企业跨区域重组时所获贷款的制约;健全法律体系,尽快完善企业产权交易规则。资产重组是企业重建功能布局的过程,其形式有三:一是遵循企业供应链管理关系,形成有效、合理的跨越城际的空间布局体系;二是借助国内大中型企业进入跨区域发展阶段、相继调整功能布局的时机,在核心城市上海与原创地之间形成垂直分工体系;三是随着城市功能的转换,上海企业向内地延伸生产链,重新构建城际之间空间的互动体系。

  其三,应加快提升核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地位。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功能雷同、分工欠合理、竞争过度的主因是核心城市上海的功能转换迟缓。中央政府赋予上海城市功能的定位对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高要求,即上海将要从存量经济中心地位的加工功能为主,转向流量经济中心地位的服务功能为主。这一切换,必然会对城市各种要素的流动速度、与此相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标准。但由于多种原因,这种转换的进度不尽如人意。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例,这是国际大都市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上海城市功能转换力度的重要标尺。如纽约为86.7%,伦敦为85%,东京为72.7%,北京也已接近70%,而上海只占50%左右。由于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之间的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缺乏足够的差异性空间,制约了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导致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关联出现了“外高内低”的不正常状况,即与海外企业的关联度高于对内企业的关联度。(作者系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