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谁最适合做台湾领导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11:53 mangazine.名牌

  文/高希均

  高希均,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1959年赴美读书,1964年获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一直在威斯康辛大 学任教。1971年当选为美国杰出教育家,1974年获威斯康辛大学杰出教授奖,1998年获威州州长杰出服务奖,1 994年后为美国杰出华人组织“百人会”会员。也是台湾著名杂志《天下》、《远见》的创办人。

  核心提示:如果有人问:“谁最适合做台湾领导人?”我的答复十分肯定:“有能力足以防范腐蚀台湾优势的人,更 有能力足以厚植台湾优势的人。”

  原载《mangzine·精英》(广州)2007年第10期

  谁真正爱台湾

  2008年大选即将开幕,有人曾经问:谁真正爱台湾?自比孤鹰的“立委”沈富雄曾提出了“爱台湾”的四项认知 :

  一、台湾绝大多数人(可能超过90%)都爱台湾。

  二、不能以大陆政策主张的异同、中国情怀的深浅,或来台梯次的前后,去区分“爱台湾”或“不爱台湾”。

  三、无法以客观科学方法去量化“爱台湾”的深度和幅度。

  四、今后“爱台湾”不应成为任何“大选”的选战主轴或争夺选票的手段。

  这一说法,立刻引起两个极端的反应。泛蓝阵营普遍称赞;泛绿阵营普遍批判。

  事实上,我对这个问题,在1993年早就发表文章认真讨论过。

  国民党说:“我们最爱台湾。”民进党说:“我们最爱台湾。”新党说:“我们最爱台湾。”

  本省籍说:“我们最爱台湾。”外省籍说:“我们最爱台湾。” 有钱人说:“我们最爱台湾。”普通人说: “我们最爱台湾。”

  知识分子说:“我们最爱台湾。”市井小民说:“我们最爱台湾。”

  ……

  这样的讨论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自由心证”。

  如果以一个人的行为及结果,而不是语言及动机来判断是否爱台湾,那么我认为有两种人最爱台湾:

  一、真正在努力建设台湾的人。

  二、真正在厚植台湾优势的人。

  很显然,这些人是超越党派、省籍、财富或者教育程度的。他们可能来自执政党或在野党;可能是本省人或外省人; 可能是有钱人或普通人;可能是读书多或读书少的人。换句话说,他们散布在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职业、每一个地区。正因为 有这么一个多元化的特征,真正爱台湾的人,就不限于哪一群人,更不是哪一群人的专利。

  哪些人不爱台湾

  如果我的“爱台湾”这个说法得到认同,那么就很容易推论:哪些人不爱台湾?

  不爱台湾的人是阻碍台湾建设的人—从工程舞弊的官员到为地方利益而抗争的少数群众。不爱台湾的人是阻碍厚植“ 台湾优势”的人,他们使影响台湾命脉的经济因素恶化,更使非经济因素难以改善。

  这些人包括了一些逞口舌之快的政客、缺少担当魄力的政务官、短视自私的投机者、造成社会不平的特权阶级,以及 经由选举产生利用职权牟取利益的少数“民意代表”。

  经过五十年的耕耘,台湾终于变成了值得骄傲的一片土地。为什么还要再分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甚至屏东人或彰 化人来获取一些政治选票吗?

  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大爱,不仅没有排他性,同时更有扩散性。愈多人彼此尊敬与包容时,这个社会愈容易有凝聚 力与生命力。

  选举期间,媒体上出现不少自认“爱台湾”的声音,那多半是虚假的佳音。台湾不缺资金,缺大爱。要激发更多的人 爱台湾,关键还是在于:上台的政党领导阶层所推动政策的公平性及本身言行的示范效果。

  台湾优势

  过去四十年被人称赞的“台湾经验”,就是“台湾优势”的一面镜子。概括地说:这一优势来自下面这些要素:社会 安定、农业发展、人民勤奋、劳工低廉、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人民普遍具有忧患意识、财富分配较为平均、利益集团不敢胆大 妄为、领导阶层有强烈的使命感。

  其它开发中国家和地区,缺少这些因素时,也就无法拥有这一优势,菲律宾的一蹶不振是大家常引以为戒的一个例子 。这一“优势”带来了台湾经济的起飞,以及强烈的外销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就业人数、教育水平、每人所得、外汇存底 、储蓄以及超额储蓄等均随之大幅提升。

  可惜,为了维持这一优势,我们也付出了难以估计的代价:如威权政治、环保疏忽、民营化缓慢、资金未予充分利用 所造成基本建设的严重落后,与产业升级之迟缓。

  近年来,台湾的总体经济指针,仍呈现出一些优势。不幸的是,它已亮起了红灯。过去的不景气,经济因素居多;目 前的不景气,非经济因素居多,悲观的人形容台湾经济的衰落是“一场政治斗、人心乱、法治衰的并发症”。

  如果大家确知这些病因,如果大家言行一致地爱台湾,那么台湾当然是有救的。

  不稳定的两岸关系影响

  “台湾优势”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两岸经贸关系的消长。

  在1949到1978年间,两岸冰冻,台海军事紧张,可称为“你死我活”阶段。

  1978年邓小平推动“门户开放,设立经济特区”;1987年蒋经国准许赴大陆探亲,两岸逐渐解冻;1991 年成立国统会,发表“国统纲领”,并于1993年举行辜汪会谈,经贸开始热络,可称为“破冰”阶段。

  可惜的是,自从1995年李登辉访问母校康奈尔大学之后,两岸关系进入僵局;1997年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访 问,发表“两国论”后,更使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2000年5月,陈水扁在就职演讲中提出“四不一没有”,2004年5月再就职时,重申“四不一没有”。

  在政治层面上不稳定的两岸关系中,两岸经贸依然持续成长。

  事实上,今天“台湾优势”的主力,就是在过去二十年中已经结合了大陆广大廉价劳力、土地、技术、资源、市场所 形成的。自两岸开放以来,台湾对大陆所累积的出口顺差已超过2000亿美元。

  共谋中国人的福祉

  “台湾优势”和“台湾优先”不只是一字之差,更是一念之差。把“台湾优先”用在两岸关系上,基本上就跳不出“ 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思考模式与防范心态。

  把“台湾优势”用在两岸关系上,就乍然海阔天空。为了厚植我们自己的“台湾优势”,政策上就容易有弹性,心态 上就容易不排斥。

  以北京举办2008年的奥运为例,台湾优先论者,可以完全对这一主办冷漠;台湾优势论者,则会寄予极大的关注 ,因为当中国大陆变成地主国,大陆不得不加速建设、扩大开放……这些正有助于厚植台湾优势。 我曾提倡国“经济 中国”的构想,结合大陆、台湾与香港的比较利益,共谋中国人的福祉,并且反复强调,在21世纪,“没有经济,就没有中 国”。

  现在的“台湾优势”论,是盼望台湾2300万人民,不分省籍、不分党派,不再从事政治斗争、不再煽动省籍情结 ,共同厚植经济实力,一面开拓本身远景,一面与大陆良性互动,另一面又可傲步世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教授,接受我创办的台湾《远见》杂志专访时指出:“面对大陆崛起,台湾的最佳解决方 案不是自怜自艾,而是积极发展本身的竞争力。对于大陆市场,台湾应视为良机,而非威胁。”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