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第六部《北京圆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16:28 中央电视台

  1909年前的那个春天,刚刚从欧洲考察归来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回到天津,在一个田径运动会发奖仪式上,他用幻灯机给大学生们放映了第4届伦敦奥运会的照片。

  对于那些年轻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幻灯”是新鲜的,“伦敦”是新鲜的,“奥运会”更是新鲜的。

  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同样缠绕着满怀报国之志的张伯苓。

  第一次观看了伦敦奥运会的南开学校校长,曾经是天津水师学堂的高材生。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面上,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一位18岁的青年,亲身经历这次惨痛的失败,他就是北洋舰队“通济”号的见习军官,张伯苓。

  作为甲午海战的幸存者,张伯苓亲眼目睹无数战友的鲜血染红了海面,大清国用白银堆砌的舰队,在日本舰队的密集炮火中沉没。战火的洗礼让年轻的张伯苓变得沉默而冷峻。

  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曾经短暂的收回原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恢复行使主权,然而又在外国列强的威逼利诱下,被迅速转租给英国,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舰受命执行主权接收和再度转让这一充满屈辱的任务。

  在威海卫,张伯苓目睹了日本太阳旗、中国黄龙旗、英国米字旗的“三次易帜”。作为一名军人,张伯苓的心被深深刺痛,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悲愤交加的张伯苓对洋务派的“海军救国”的口号感到了失望。他意识到,假如没有勇武的精神,没有健壮的体魄,即使把全世界威力最大的巨舰快炮交到我们手里,那也只是徒增摆设而已。

  从北洋水师退役后,张伯苓胸怀富国强民的理想,两次东渡日本参观考察。他看到,此时的日本正在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兴起了军事体育狂潮。

  而这时的东西方列强们,一直露骨的对中国地表现着蔑视和诋毁。当时一篇英国人的文章《中国实情》中这样写道:“中国——东亚病夫,麻木不仁很久了”。

  但即便在那个充满屈辱的时代,“奥林匹克”这个名词也开始在中国流传。《万国公报》预告了1900年第二届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最早的记载。

  张伯苓将这一新生事物视为希望,他决定投身教育,去锻造国人精神;推广体育,来强壮国人体魄,他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学校,并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得风气之先,是近代体育在中国发端最早的地区之一。

  1895年,大清帝国新式陆军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他们决定放弃武术,请德国人担任部队的军操教练。清兵们高唱着用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曲调填词的《大帅练兵歌》操练“兵式体操”,景象看上去颇为振奋。

  那些士兵们在歌中唱到:

  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

  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

  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这首《大帅练兵歌》流传辗转,今天,关于这首曲子的诸多演变版本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乐曲在九十多年后,伴随了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步伐和队伍。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中国队和中国台北队正是踏着这首在中国历史最长、广为流传的军队进行曲相继步入会场的。

  自晚清起,中国一度掀起了“军国民体育”,也就是军事体育的热潮。

  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不约而同地提出“强兵、强种、强国”的思想,“体育救国论”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共识。

  天津、香港、广州、上海这些较早开放的口岸,伴随西方文化的传播,现代体育的实践正在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当20世纪初叶变革之风吹遍的时候,帝国的皇城北京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这是我们2007年夏天在北京大学档案馆里找到的一张100多年前——1905年运动会的入场券。主办这场运动会的,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也就是北京大学前身——京都大学堂。

  1905年5月28日清晨,当钟声响起,京都大学堂的举人和贡生列队集合,他们放弃了丝绸袍褂,穿上统一的棉布运动服。

  教练口号响亮而恭敬:“老爷们,齐步走!”,运动员则不断高呼口号“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

  这次运动会开了中国高校运动会的先河。

  从这张日程表上,我们可以看到比赛的项目很多,有100米跑、跳高、跳远和投掷等项目。这次运动会成为当时京城社交圈里的盛事,各国大使及夫人和各国报馆的记者也观看了比赛。

  英国《泰晤士报》作了报道:“这里全是中国人,中国人充当干事,中国人充当裁判,只有竞赛项目是纯粹外国式的。”

  体育,正在这座东方帝国的晨钟暮鼓之中孕育着开启民众心智,激发自强斗志的风暴。

  于是,1910年10月的南京,另一次学校间开展的大型运动会出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在跳高比赛中,华北选手孙宝信身体两次越过了横杆,但头上辫子两次将横杆碰落,气得裁判大叫:“割去头上的辫子!”许多运动员也都跟着高呼:“割辫子,割辫子!”

  就在这次运动会举办的一年后,千年帝制便随着清王朝的轰然崩溃,走到了终点。

  走进共和时代后,体育,逐渐深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奉行“军国民主义”的“军事体育”向平民化和实用化方向转变。

  1913年2月,张伯苓和菲律宾体育协会、日本青年会共同发起组织了远东业余运动协会和远东运动会,这也是第一个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和赛事,曾被称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它和西亚运动会一起成为亚运会的雏形。

  当时的报纸是这样评论的:远东运动会的举办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胜利,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奥林匹克文明终于在遥远的东方登陆。

  中国人在首届远东运动会上就获得120码跨栏、跳高、跳远等10项运动冠军。

  两年后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中国获得总成绩第一名,初步显示了问鼎亚洲体育强国的实力。

  然而,在那个年代,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中国的奥运之路也因此显得异常坎坷。

  刘长春,中国奥运第一人,上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短跑运动员,他充满曲折的奥运之旅,便是这段历史的最佳见证。

  1931年9月18日之后的3个月时间里,日本关东军占领了被称作“白山黑水”的中国东北。

  之后,日本军国主义扶植起一个名叫“满洲国”的伪政权,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伪满洲国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于是,刘长春,就成了一粒最具利用价值的棋子。

  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刘长春,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五次刊载虚假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

  中国体育组织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1932年7月30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惟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四亿人的惟一代表。

  日本派出131人的庞大代表团,在日裔和留美日籍学生山呼“万岁”的嘶喊声中入场。参加五项全能和马术的选手来自刚刚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

  开幕式第二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

  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

  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是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民族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四年后,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刘长春又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并再次担任中国队旗手。这一次,他不再形单影只,中国派出的体育代表团总人数达到了139人。

  虽然中国在柏林奥运会竞技项目中失利,但在表演项目中声名大振。

  中国武术首次在欧洲赛场亮相。

  由于参加表演的节目多,中国武术队的表演仅被安排了15分钟。在《满江红》伴奏下,中国武术运动员表演了单刀对枪、空手夺枪等项目,真刀真枪的真功夫让欧美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当地报纸盛赞中国武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国人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柏林奥运会结束一年后,日本大举侵华,战火摧毁了此前中国的现代化积累。

  二战期间,1940年的第12届和1944年的第13届奥运会被迫停办,奥运圣火熄灭了整整12年。

  1948年,国共大决战已近尾声。

  伦敦时隔40年之后,第二次成为奥运会的东道主。

  中国派出了33名男性选手,参赛规模远不如1936年。

  忙于内战的当权者无心资助中国代表团,财务危机贯穿了整届赛事。他们竟然连往返伦敦的机票都无力支付。而比赛期间,经费拮据的中国选手只能在一所设备简陋的小学里栖身。

  在伦敦,中国队又一次一无所获。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内忧外患,国运衰微。体育自然也无所依存,风雨飘摇中的中国奥运事业举步维艰。

  然而,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仍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和愿望,这一场民族体育复兴的领导者正在登上历史前台。

  1917年4月,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在这篇文章里,他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文中有一句颇富奥林匹克精神的话:“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提倡体育运动并身体力行,成为毛泽东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

  1942年,49岁的毛泽东站在延安宝塔山下,他再次将体育健身的思想与民族救亡的精神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他满怀热情的向八路军和边区人民发出号召:“锻炼体魄,好好打日本”。

  于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也就成了延安体育学术机构──“延安新体育学会”的名誉会长。体育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它在困境中点燃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边区,“10分钟运动”热火朝天。在一个胶片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却用金子般珍贵的底片记录下了边区人民享受运动乐趣的瞬间。项目示范表演、体育照片展览,节假日运动会和各种比赛上,到处可以看到人们运动的身影。

  七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随着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民的体育热情和竞技水平日益高涨。

  1952年,赢得新政权的人民军队的优秀运动员,从四面八方向北京集结。他们要举行为期11天的第一届全军运动会。

  毛泽东出席开幕式,之前,他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

  这是新中国前所未有的体育盛会,18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40多个项目的比赛,甚至包括了当时大部分国人不太熟悉的棒球和马术。

  那一年,中国男篮以67比62战胜了世界亚军苏联。

  新中国体育即将走向世界。

  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机会与困难同时摆在的新生中国的面前。

  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原中国奥委会的活动随之停止。1952年2月初,芬兰政府希望新中国组团参加七月举行的赫尔辛基奥运会。

  但当中国接到该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赫尔辛基市市长佛伦凯尔的邀请电时,距开幕式已不到一天。

  采访荣高棠:

  出发的头天晚上,在西华厅,总理接见我们几个人,你们只要把五星红旗带到赫尔辛基的运动场上去,新中国的运动员去了体育场就是胜利。

  紧急组成的40人代表团赶到赫尔辛基时,已经是7月29日中午,比赛接近尾声,只有吴传玉赶上了第二天举行的男子100米仰泳预赛,但由于旅途疲劳和受时差影响,曾在前一年获得世界青年游泳比赛亚军的吴传玉,未能进入决赛。代表团团长荣高棠说:“虽然我们来迟了,但我们终究来到了。我们带来的是和平的愿望和友情。”

  奥运会的大门向新中国敞开,4年后,中国在积极备战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新华社发表公开信,欢迎台湾运动员到北京参加选拔赛。

  中国选择了与墨尔本气候接近的广州作为集训地。陈镜开、郑凤荣、戚烈云、钱澄海、年维泗等近百位选手准备出征。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没有出现在墨尔本奥运会上,原因是国际奥委会一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面同意台湾以“中华民国”名义参加比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反复交涉无效的情况下,发表声明放弃参赛。

  由于国际奥委会坚持“两个中国”,1958年,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被中断。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立场,得到了包括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内的国际正义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正常联系的中断,不仅对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造成损失,而且也损害了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中国不能参与,就意味着占当时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没有参与,这大大降低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代表性与权威性。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1956年的6月,广东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

  一年后,山东姑娘郑凤荣跃过世界新高度──1.77米,打破由美国运动员保持的1.76米的世界纪录,并成为1936年以来亚洲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59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中国各地建起了许多体育场馆,“业余体校”陆续开办,农村出现了“武术之术”、“足球之乡”、“摔跤之乡”。

  1959年,对中国体育来说。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就是容国团,他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击败了匈牙利人西多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球,从此开始了中国时代。

  在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断后,为促成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席位的合理解决,中国体育界和国际体育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1年,中国运动员在第31届世乒赛上获得4项冠军。中国选手在场上的灵活性,拓展到了场外,借此启动的“乒乓外交”,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关系。

  采访何振梁:1974年在伊朗要举行第七届亚运会,伊朗也跟我们建交了,刚跟我们建交不久,他们就说一定要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真正代表中国人民的体育代表团来参加。所以跟我们磋商,怎么想办法。费了很多的周折以后,终于在1973年的11月份,在亚洲运动会联合会执委会通过了决定,说中国的真正代表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中国参加第七届亚运会后,国际体育界要求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1977年9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应邀访问中国,他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不能参加奥运会是一种奇怪的反常现象。”

  1979年,国际奥委会委员、澳大利亚人高斯帕,受基拉宁之托来到北京,希望说服何振梁,让中国在奥运会上使用国际奥委会会旗和会歌,以便加快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进程。

  采访高斯帕:

  高斯帕先生,您了解1949年以后的历史,您知道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国际政治地位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经历了许多困难,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他接着说,你来自像我们一样伟大的国家,你只会在自己国家的旗帜引导下入场,也只会为自己的国歌起立!高斯帕先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时间。

  这一年的10月25日,中国重返奥林匹克之门在日本名古屋打开了。国际奥委会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两票弃权,通过了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在垂暮之年说道:“我担任主席期间,最重要也最称心如意的是,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奥林匹克运动。”

  1980年2月,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美国普莱西德湖第十三届冬奥会。这是中国阔别26年后的第一次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

  此时的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也紧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蒸蒸日上。但是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金牌榜上,却仍然没有刻下中国人的姓名。1984年,当第23届奥运圣火在大洋彼岸美国洛杉矶点燃时,洛杉矶——这座“天使之城”,成为所有中国人圆梦的地方。

  1984年7月29日,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 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走进男子自选手枪慢射项目赛场。媒体并没有关注这个中国人,这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从开始正式参加射击比赛到进入奥运赛场只有两年零一个月,这个资历,显然距离冠军太遥远了。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在四个月前洛杉矶奥运热身赛上,许海峰刚刚获得个人成绩第1名,这也是他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这一次,60发子弹,打出566环,他战胜各国强手,摘取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许海峰的第一枪与最后一枪相隔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却浓缩了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

  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在许海峰夺得金牌登上颁奖台的时候,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这一刻,多少中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记住了“零的突破”这四个字,也记住了创造这四个字的许海峰。许海峰之前,现代奥运已经有88年的历史,颁发了2500多枚金牌,没有一枚属于中国人。一个积弱百年的大国,经历了生死涅槃之后,终于开始势不可挡地重新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之后,新中国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从许海峰的零的突破到女排姑娘的三连冠,第一次全面出征奥运的中国运动员一共夺取了15枚金牌,名列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榜第四位。这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中国运动员的集体形象同52年前刘长春单枪匹马的孤独身影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洛杉矶,中国人用实力参与竞争,赢得了尊重。国外报刊纷纷赞扬,“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一个壮举。由于中国运动员的杰出表现,全世界的华人,都凝聚在‘中国人’这个口号下,中国在世界体坛上终于确立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从洛杉矶奥运会之后,中国连续参加了汉城、巴塞罗纳、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五届夏季奥运会,共夺取112枚金牌。这每一枚金牌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梦想、中国人的渴望和不屈不挠奋勇争先的斗志。

  从此,中国走向了奥运的荣誉之路,而申办奥运的梦想也开始渐渐成为现实。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这首献给第11届亚运会的歌曲,随着亚运火炬的传递迅速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当亚运火炬还在全国传递的时候,一位86岁的老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要提前去新建好的亚运会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看一看。

  他就是邓小平。

  参观中,这位老人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人:“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圆满落幕。亚运组委会的主要工作班底立即转而开始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筹备,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此时此刻,距离世纪之初的奥运三问已经有80多年,逝者如斯,在中国举办奥运盛会成了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梦想。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异常惊心,北京两票惜败。

  当时间的河流逼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再次做出了申办奥运的抉择。

  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经过漫长的期待,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到了,对于13亿的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的华人来讲,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北京时间晚上7点10分,北京申奥代表团第四个出场进行申奥陈述。

  何振梁: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历史。但是,有一个决定必将创造历史。

  北京时间晚上10点10分,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

  2008年的举办城市是

  北京

  北京成功了!中国赢了!

  这一刻,世界选择了北京!这一刻,奥林匹克运动选择了中国!

  92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

  绚烂的礼花凌空绽放,照亮人间的欢腾,也照亮

历史的天空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在世纪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希望全国人民和首都的人民一起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功!

  奥运的回声穿越百年,国人的梦想终于实现。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