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余长新:归去来兮,英雄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11:53 法制周报-e法网
寻找英魂故乡 ⊙本报评论员 余长新 如果不是当地民政部门几十年来的维护,那142名英烈或许早就消失在天地之间而永无痕迹; 如果不是湖北老民警余法海数年如一日的奔走和华中科技大学师生们的苦寻,那些长眠的英烈魂或许会在异乡感受地老天荒; 如果不是《法制周报》等全国近20家媒体的密切追踪,那些曾经的英勇故事或许终被彻底尘封。 但毕竟,因为善良还在,也因为责任还在,这些如果都变成了现实。也正因如此,50多年前牺牲在湖北赤壁羊楼洞野战医院的142名烈士,终于有机会让人们再度关注,终于有机会魂归故里。 羊楼洞位于湘鄂赣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中的三国赤壁古战场即在此地。昔日沙场秋点兵,今夕英魂任凭吊。(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当半个多世纪过去,那场震惊世界、让美国大兵们第一次在一份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战争,已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印记之时,因为142位英烈的遭遇,善良的中国人再次被唤醒,大家不仅关注英雄的生前名,更关注英烈的身后事。 50多年前,1200多名光荣负伤的志愿军战士和解放军战士在位于羊楼洞的野战医院接受治疗,其中142名战士终因救治无效英勇牺牲并被就地掩埋;50多年过后,历史在这里留下一段漫长的空白,那些牺牲的英烈,由于人们无法了解的原因,至今长眠在羊楼洞这片荒地上,甚至,连他们的亲人都无从知道他们的死活和去向。 青山不语,英雄寂寞。冲着那142名英烈的舍生忘死,我们不去谈有关部门的责任;冲着烈士亲人半个多世纪的思亲之苦,我们有理由去完成英雄未竟之愿——魂归故里。由是,我们有了为烈士寻亲的理由和情感。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画家黄永玉将这句话刻在他表叔沈从文的墓碑上,也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叶落归根,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故乡,抑或出生地,是他们一生的归依,是生命出发的地方,也是其灵魂的安立之所。英雄已逝,英魂长存。对我们展开的这场特别寻亲活动,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终极关怀的美好表达。 如同这种伟大的人性关怀一样,烈士们的亲属,又何尝不关怀他们杳无音讯的亲人?正如著名作家魏巍为本报题词所说:“我们关心最可爱的人,送英魂回归故乡。”(本报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寻亲活动的点点滴滴,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老民警的事,也不应该只是某家媒体的事,甚至,更多的政府机构、更多的有识之士,都可以加入到这个寻亲队伍当中。 为此,在2007年国庆节期间,我们推出特刊,一为纪念英烈们为国捐躯的壮举,二是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我们也注意到,烈士长眠地的地方政府,对142位烈士的墓地给予了长时间的维护和修缮,赤壁市甚至表示要与《法制周报》联合为烈士墓立碑,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弘扬。 我们相信,有亲人的思念,有乡人的尊崇,有政府的担责,有公众的关注,那些曾经默默无闻长眠他乡的英烈,定当全部魂归故里。 不过现在,英魂尚在他乡,我们还在路上。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