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张名片”再育“三个台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16:54 观察与思考

  —专访中共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

  -观察记者 徐友龙

  观察记者:张书记,您好,在访谈之前,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台州这座城市的概况?

  张鸿铭:台州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是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台州人“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闯出了一条被人们称为“台州现象”的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之路。1994年撤地建市,并且将市政府驻地从临海迁建椒江,因此又是东海岸边一座年轻的港口城市。

  近几年,台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区综合竞争力目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5位,并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十二大品牌经济城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字号荣誉。

  观察记者:通过刚才的介绍,可见台州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过不少成绩,那么台州未来发展中新的动力源在哪里?

  张鸿铭:台州是靠全市人民创业创新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前不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在台州的干部群众中反响很大,贯彻的行动也特别迅速。台州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我们理解为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创业创新,并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完善新的措施,以形成新的格局。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台州开展了“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大讨论等系列活动。

  观察记者:这次大讨论以来,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张鸿铭:我们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之后在8月13日-15日,由我和陈铁雄同志(台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率队,组织全市党政代表团130多人,用三天时间到金华的

义乌,杭州的滨江、萧山,宁波的余姚、慈溪等地“取经”。看了之后大家都很受启发,比如说义乌,过去向我们有着“百路千桥万市场”之美誉的路桥区学习市场方面的经验,但是现在义乌已经远远超过了路桥,成为了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萧山市连续10年雄居省内县市区第一把交椅,去年GDP实现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83.7亿元,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高速增长。

  先进地区的发展,让我们感到很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回来后又马上在天台县召开市委读书会,总结了学习考察活动的

心得体会,也全面分析了台州的优势和劣势,摸清家底,对新一轮创业创新进行了部署。我们目前广泛开展了“比学赶超”活动,市里鲜明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赶超目标;同时要求九个县市区和市经济开发区找准先进标杆,学先进、赶先进,并通过媒体进行公开。

  我们还与作风建设年结合起来,以“三个走进、三个破解”专项行动为载体,就是要找准新一轮创业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下阶段,我们还要召开全市创业创新动员大会,出台创业创新的《决定》和相关政策意见,同时举办创业创新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新一轮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观察记者:可以说,台州已经掀起了一股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热潮,台州市怎样定位今后发展的目标?

  张鸿铭:通过全市上下的解放思想,我们对台州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战略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那就是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这三个目标。

  观察记者:难怪,我们从高速公路台州路口下来,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广告牌上就是这三个目标,原来他们是台州未来的名片啊!可是,张书记,台州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来提出三张名片的目标的?

  张鸿铭:先从第一张名片说起。从工业结构看,台州全市基本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家用电器、服装机械、阀门泵类、医药化工等十大支柱行业,并且涌现了一批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同时,台州制造业产业内部分工细化,产品配套能力强。比如踏板式

摩托车98%以上的配件产品都可在本市加工完成,各行业都汇聚了一大批零配件生产协作企业,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更难得的是,台州的几个支柱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套能力也很强,比如模具塑料产业,实际上他对台州的汽摩及配件、家用电器、服装机械等产业都有很大的产业支持能力。可以说,台州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结构合理。所以,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台州有着坚实的基础。

  观察记者:请问台州要成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构想是怎样的?

  张鸿铭:台州是由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组成的组合式临港型城市,市区总人口已经达到了70多万,超出了大城市50万人口的标准。所以“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图景也逐渐成熟了。

  我们都知道,“台州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导。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台州逐步从创业走向创新,所以2005年我们就提出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设想。目前,我们已经被国家列为民营经济创新试验区,这离我们希望打造的“示范区”名片又近了一步。

  观察记者:这是非常宏大而务实的三大名片建设。但可能会有很多读者会问,台州这列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高速列车,目前也面临一系列的发展瓶颈,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减弱,粗放增长带来发展后劲不足,要素资源供给短缺,环境压力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台州怎样实现这三张名片的打造?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张鸿铭:经过前段时间的大讨论,我们在全面分析了台州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在现有台州的基础上,再育“三个台州”的战略:一是通过盘活存量,集约发展,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实现“内生一个台州”;二是利用台州海岸线绵长的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开发蓝色国土,建设“海上台州”;三是发展在外台州人队伍,培育“青藤经济”,实施“回归工程”,打造“市外台州”。

  观察记者:在您刚才提到的培育“三个台州”里面,哪个台州是最重要的?

  张鸿铭:“内生一个台州”是最重要的。众所周知,台州是一个资源小市,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特别是土地资源,人均占有耕地非常有限,不少地方遭遇“发展极限”的忧患,普遍存在企业“排队等地”的现象,有的地方不得不面临“有商可招,无地可供”的尴尬局面,所以走集约化利用土地之路是台州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台州的土地利用率总体上还是不高的,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因此我们就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要把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就是要“以亩产论英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

  当前,我们正在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加快处置闲置土地,加强农村宅基地建新拆旧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二是加强空间资源的整合,通过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等措施,提高城区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同时运用政策杠杆,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三是严格执行产业用地准入制度,对现有企业用地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指标未达到标准的,不得参加新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四是建立完善集约用地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区域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挂钩;五是加强监管,确保建设用地按批准的位置、面积和用途使用;六是加强土地整理、海涂围垦和低缓坡的造地造田工作,拓展用地空间。

  观察记者:建设“海上台州”具体又是怎样的?

  张鸿铭:过去台州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是在西部,而相对落后的集中在东部。我们经过调研发现,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受交通不发达的限制。所以实际上随着东部地区如甬台温高速复线等建设的推进,这个地区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东部地区又都是靠海的,台州海洋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沿海港口加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结合,发展临港型现代大工业,建设台州沿海产业带,必将建成一个“海上新台州”。

  今后要加快台州经济从“内陆时代”迈向“陆海联动时代”,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台州经济新的增长极来培育,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当前,台州已经规划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沿海产业带发展部署,并且在海门、大麦屿、健跳传统三大港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临海、温岭、黄岩三港区,形成“一港六区”的港口开发建设计划。所以“海上台州”也已经非常成熟。

  观察记者:我们理解了“内生台州”和“海上台州”,可是发展“市外台州”似乎是让人费解的。它当然不是鼓励台州企业都出去发展,肯定也不会让市外的台州人都回到故乡,这里面台州的党委政府具体是怎么谋划的?

  张鸿铭:在外创业的台州人已经将近有120万人,创办的企业达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有25万户,年销售额达2500多亿元,接近台州市本埠的GDP。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讲,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无形的台州”。

  这些在外创业的台州人,为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筑起了台州对外交流与合作桥梁,特别是他们在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后,也能带动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动;有一些企业家还积极回报家乡,反哺台州发展,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重要贡献。从“国民财富的增长是经济发展惟一目的”的富民角度来看,台州企业在市外的发展也是党委政府努力的目标。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要支持台州人走出去。这是市场经济使然,也是台州人和台州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支持台州人走出去。二要加强对在外台州人的服务。就是要当好“后援团”、“娘家人”,做在外台州人的坚强后盾。三要提高在外台州人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是要加强各个层次的异地商会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在外台州人作为台州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引导他们多宣传台州、推介台州,提高台州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共同把台州的名字叫响,把台州的品牌做大。五是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更多的在外台州人回家乡创业,反哺家乡发展。

  观察记者:也就是说,内生台州也好,海上台州也罢,不是简单的对台州空间的扩大,更是对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目的在于“强市”。而“市外台州”的培育,目的在于通过创业创新实现“富民”。

  张鸿铭:是的。台州这片热土,曾经洋溢着创业的活力和激情,现在又在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热潮,我们将通过再育“三个台州”,打造“三张名片”,为台州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