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央视世界周刊:核漩涡里的博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1日13:42 CCTV《世界周刊》
吴炯 郭晗光 ##主持人: 周末好!欢迎打开新一期的世界周刊。 本周,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按计划,这次会议本应在19号举行。为什么推迟了一个星期? 各界众说纷纭。 而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和本月初发生在叙利亚的一件与“核”相关的神秘事件有关。 ##片子1: 2007年9月6号,午夜刚过。 以色列空军的多架F-15、F-16战机飞过叙利亚海岸,直扑叙利亚北部。 叙利亚的防空力量没有反应…… 此时,空袭目标附近,提前一天悄然潜伏的以色列空军突击小组用激光束为战机指示目标。 几分钟后,目标被摧毁。以色列战机在撤退到叙利亚北部靠近土耳其边境时扔掉了一个油箱。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这次代号“果园”的空袭行动极为机密,以色列方面只有总理、国防部长和外长事先知情。 而事后发生的一切更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叙利亚和以色列双方都反常地保持着沉默。美国也不置可否。 直到半个多月后,9月23号,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爆料说,以军6日空袭目标可能是叙利亚的核设施。而核设施的来源可能和朝鲜有关。 24号,叙利亚新闻部长比拉勒发表讲话,称英国媒体的报道完全错误而且是出于恶意。 在以色列方面,9月19号,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承认了6号的军事行动,但并未回应所袭击目标是否如外界所传说的是“核”设施。 9月18号,朝鲜外务省强调,所谓朝鲜与叙利亚进行“核合作”完全是华盛顿强硬派捏造的谎言。 ##主持人2: 在六方会谈逐步取得实质性进展之时,朝鲜似乎没有理由卷入这样的交易。而美国和以色列的含糊其辞又让人更加糊涂,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不过美国《新闻周刊》认为,无论真相是什么,重要的是以色列借这次空袭,传递出了一个信息,这就是它“有能力突破防空系统打击某些目标”。 而美国和以色列掀起的这个“核漩涡”里,真正参与博弈的另一方并不是叙利亚或朝鲜,而是另有他人。 ##片子2: “我认为政府,尤其是总统和副总统,正在想要制造攻打伊朗的气氛,这让人想起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发生的事情。” 9月23号,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接受CNN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同一天,《新闻周刊》报道说,副总统切尼的前中东顾问武姆泽向该刊透露: “切尼曾考虑让以色列对伊朗一处核设施发动有限袭击,以激起伊朗的报复行动。” 英国《观察家报》的标题更是直截了当:《以色列是在演练攻打伊朗吗?》 这样的疑问,只要放到最近一段时间美伊关系的大背景中就不难理解了。 9月份以来,有关美国即将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的报道不断见诸于西方媒体: 9月2号,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五角大楼已经制订针对伊朗境内1200个目标进行大规模空袭的军事计划,其目标是3天内彻底消灭伊朗的军事力量。” 9月16号,法国外长库什内公开表示,应当为伊朗核问题做“最坏的准备”,而“最坏(的可能)就是战争”。 尽管法国总理菲永第二天就为“伊朗开战论”降温,但伊朗近来的一些策略确实让美国恼火。 今年3月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1747号决议后,伊朗开始主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并于8月21日签署协议,承诺将在年底之前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敏感信息,并回答相关未决问题。另外,伊朗与欧盟的谈判也取得了部分进展。 这不仅分化了美国和其他大国,而且增加了美国要求安理会通过第三个制裁决议的难度。 恼怒之下,白宫内对伊朗动武的声音又开始传向媒体。 ##主持人3: 俗话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俄罗斯《消息报》认为,对于在叙利亚发生的袭击事件,不能排除是美国和以色列故意放风,真正目的是向伊朗施压。 当然,在这场异常复杂的博弈中,伊朗也并没有闲着。 本周,随着联合国大会的举行,联合国成为它与美国较劲的另一个舞台。 ##片子3: 9月23日,内贾德抵达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 每次内贾德来纽约,美国都会神经紧张,这次也不例外。 先是以“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为由,拒绝内贾德参观世贸中心遗址; 接着,美国国务院又拒绝了内贾德与布什在联大公开辩论的提议。 不过, 在内贾德被到处“屏蔽”之时,哥伦比亚大学顶着舆论压力给了他一个发言机会。 9月24号,内贾德出现在哥大勒纳礼堂,出席世界领导人论坛。 礼堂外有抗议。礼堂内,哥大校长一上来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同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伯林格】 总统先生 你展现了一个狭隘 残酷的独裁者所拥有的一切特征 对于这种发难式的“欢迎”词,内贾德走到话筒前反唇相讥: 【同期 伊朗总统 内贾德】 我想 刚才那位先生宣读的内容不仅仅是针对我个人的 也是对在场所有观众的认知的侮辱 难得去一趟美国,内贾德自然不会放弃阐述伊朗核立场的机会: 【同期 伊朗总统 内贾德】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了一周又一周的核查 每一次都报告说没有发现违规行为 而且得到了伊朗方面的积极合作 但遗憾的是 两三个独裁 自私的国家 想将一些不实之词强加到伊朗头上 剥夺我们的权利 对于美方拒绝他参观911遗址,内贾德也开始反击: 【同期 伊朗总统 内贾德】 遗憾的是 一些团体做出了很强和不好的反应 阻止某个人对911遗属表示同情 这是不好的 演讲后,当被问及伊朗如何处置同性恋时,内贾德说: 【同期 伊朗总统 内贾德】 伊朗不像你们国家有同性恋 我们国家没有同性恋 ##主持人4: “敌意”和“争议”,是多数国际媒体在报道内贾德这次演讲时的两个关键词。 就在西方媒体大炒“攻打伊朗”传闻之时,让世界听到伊朗的声音,争取更多舆论支持显然是内贾德此次哥大演讲的主要目的。但想打破长期的隔阂,进行平等的交流,谈何容易呢? 在纽约遭到冷遇后,内贾德转而访问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受到热情接待。但一些美国议员指责他“入侵了美国的后院”。 显然,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而内贾德除了反击之外,还显示了怀柔交好的另一面。 ##片子4: 9月24号晚10点,数百万伊朗人等在电视机前,收看国家电视一台播放的连续剧。 这部名叫《零度转变》的电视剧从今年4月起每逢周一播出,讲述了二战期间伊朗驻法国外交官冒险营救犹太人的故事,被称为“伊朗版的辛德勒名单”。 普通伊朗人对犹太大屠杀历史知之甚少,因此争相观看,牵挂剧中犹太人的最终命运。 而在分析人士看来,《零度转变》的播出背后大有玄机。 “伊朗人民一直客观地将普通犹太人和以色列政权区分开来。” ----《零度转变》编剧兼导演法特希 舆论认为,此剧传达的政治讯息是,伊朗最高层希望借此弥补因“反犹”而受损的国际形象。 这种用意,很快又被媒体看作是爱好柔道的内贾德打出的“政治柔道”。 这种“政治柔道”,在他出发去纽约前再次用上了。 9月20号,CBS“60分钟”节目播放了对内贾德的采访。 “我们为什么要拥有原子弹呢?如果核武器有用,就可以解决美国在伊拉克的难题了。我认为,原子弹时代已经结束。” ——内贾德 当被问到伊朗和美国是否会因核问题而爆发战争时,他反问道: “是谁在这样说?我们为什么要打仗?这一想法是错误的。” “内贾德不忘表现出自己和善的一面”,《亚洲时报》这样评论。 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被“妖魔化”的一幕更是让他赢得了国内的同情。 伊朗的政客和媒体,甚至先前批评过他的人都把这次访问视为一次“胜利”。 ##主持人4: 黎巴嫩《新闻》周刊把美伊在核问题上的攻防看作是一场“软战争”。 对美国来说,直接军事打击风险太大,成败难以预测。 因此双方采取坐下来“冷战”的方式,各自布局,争取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这种核漩涡里的战略博弈还会继续下去。至于“软战争”是将演变成“硬战争”,还是会出现“缓和”,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将各自的“期望”调整到彼此相容的水平。 对美国而言,恐怕首先要放弃改变伊朗政权的目标,因为这触及了伊朗权力当局的利益底线。 人物070930简单爱 林宇 (许娜) ##康辉 就在我们节目播出的同时,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决赛正在上海举行。这一届在中国举行的世界杯,进球之多,水平之高,观众人数都超过了之前几届。20天的时间,来自16个国家的姑娘们向世界展示了女子足球的实力与魅力,令人惊叹。 这些人中,有连续参加五届世界杯写下世界纪录的老将,也有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天才少女,还有许多充满拼搏精神的非职业球员。她们的绽放,都是缘于同一个理由:对足球的热爱。 ##片子 9月11日 成都 女足世界杯小组赛 美国:朝鲜 开赛之前,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特意来到场内,向一位美国球员献花。 她就是美国队队长克莉丝汀·莉莉,今年36岁,参加过全部五届女足世界杯,代表国家队出场330多场,超过了同样参加五届男足世界杯的德国名将马特乌斯,写下世界之最。 “我不能想象球队中没有莉莉,她是我们的基石。”---美国女足教练 瑞安 1987年,16岁的莉莉成为一名年轻的国脚。 此后,莉莉与美国队一道,连续摘得两届世界杯冠军,两届奥运会冠军。 绿茵场上的荣誉对于莉莉来说早已不是奢求。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队夺得金牌。之后,与莉莉同时期的队友纷纷退役,包括世界头号球星米娅哈姆。 唯独33岁的莉莉选择留下。 “当时看起来,那的确像是一个童话般的结尾,但我仍然觉得我的足球生涯还没有结束。” 2005年,莉莉成为国家队队长。 一贯沉默低调的她,似乎变了个人,成为队中最积极活跃的一员。因为,当时的美国队正在度过一个新老交替的困难时期,而她要勇于承担起队中的责任。 “莉莉为年轻队员树立了榜样。目前我们这支美国女足非常年轻,很需要她这样的老球员作为表率。她把刻苦精神和严于律己的态度传给了我们整支球队。” ----美国女足教练 瑞安 “我的牛仔裤,都比队里的一些姑娘年纪要大。”莉莉经常喜欢开这样的玩笑。 而队员们,则常在背后偷偷管她叫“莉莉奶奶”。 然而,一到赛场上,人们就都忘了莉莉的年龄。 多年来,莉莉始终保持着极佳的竞技状态,从未因伤病缺席比赛,几乎所有比赛都打满全场,由她率领的美国队过去2年写下连续52场常规赛不败纪录,世界排名第一。 2006年,莉莉被国际足联提名世界足球小姐,总分位居第二。 我们要不断推动女足事业的发展。向人们展示我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让人们看到,女子足球和男子足球一样伟大。 9月22号,在世界杯1/4决赛美国对英格兰的比赛中,莉莉以一粒精彩进球锁定胜局,并被评为全场最佳球员。 这粒进球也让她以36岁零2个月的年龄,刷新了世界杯上年龄最大的进球者纪录。 ##康辉 尽管已经写下了如此多的世界纪录,但对于莉莉来说,本届世界杯最大的梦想当然还是夺冠。 然而,在本周四,美国队在半决赛遭遇了更年轻也更强大的巴西队,0:4的比分使她们的夺冠梦想破灭。而所有看过那场比赛的人,都牢牢记住了另一个名字:玛塔。 ##片子 9月27日 杭州 女足世界杯半决赛 美国:巴西 这一晚,巴西女孩玛塔的天才演出,挫败了美国队的夺冠梦,也征服了全场4万多名观众。当全场开始有节奏地欢呼“玛塔”的名字,杭州已经变成巴西队的主场。 比赛结束后,玛塔以7个进球高居本届世界杯射手榜首位。 巴西,被称为足球王国。 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玛塔天才的足球禀赋,却也差点扼杀了她的足球梦。 “巴西文化赋予腿很多含义,比如足球,比如舞蹈。但是女性的腿,被认为只应该轻轻摇摆吸引男人。” ------ 圣保罗大学历史教授梅西 1975年以前,巴西法律还禁止女子踢球。在巴西国内的足球比赛中,女性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啦啦队员。 但对于玛塔来说,足球的吸引力绝非世俗成见可以阻挡。 玛塔出生在巴西东北部的一个偏僻小镇,童年时家境贫寒。但她自幼喜欢和男孩们一起踢球。没有钱买足球,他们就用捆成一团的塑料袋来代替。 “越是偏远的地方,人们越保守。女孩子踢球在我们那儿被看作是件丢人的事。为此我没少和男孩们打架。” 在巴西,像玛塔这样踢球的女孩常常被叫作“男人婆”。但是,从小和男孩一起踢球,也为玛塔的体能和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玛塔足球生涯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4岁。 那年,她只身来到里约热内卢,加入了华斯高俱乐部的女子球队。 3年后,17岁的玛塔成为巴西国脚,参加2003年女足世界杯。尽管那一次,巴西队只进了1/4决赛,但玛塔的才华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其中一个,就是瑞典于默奥足球俱乐部 [Umea IK]的经理昂柯维斯特 当时,玛塔没有经纪人,不会说英语,住的地方连电话都没有。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昂柯维斯特才联系上玛塔。 “当我提出要和她签约时,她以为我在开玩笑。但是,她很快就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在巴西,没有全国性的女子足球联赛。而玛塔最渴望的是踢球。” ----昂柯维斯特 2004年2月,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玛塔,来到距离北极圈不过几百公里的瑞典小城于默奥,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外踢球的女职业球员。 此后,连续两年,玛塔帮助俱乐部赢得瑞典冠军和欧洲冠军,成为瑞典联赛中身价最高的球员。她在瑞典的知名度也远远超过在祖国巴西的知名度。 玛塔: 在巴西,我唯一踢球的机会就是代表国家队。巴西人热爱足球。但绝大部分的兴趣都集中在男子足球。 不过,玛塔的成功,已经在渐渐改变这一事实。 2006年12月,20岁的玛塔成为世界足球小姐。 她回到巴西,在著名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巴西足球名人堂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进入足球名人堂的女球员。 玛塔,这个巴西女孩的名字,已经与贝利,济科,罗纳尔多,罗马里奥等伟大的巴西男子球员一起,被世界记住,并且载入巴西足球史册,成为桑巴足球的骄傲与象征。 ##康辉 在来中国参加世界杯之前,玛塔曾经说,“我们巴西队就是奔着夺冠来的。” 夺冠,对于玛塔和其他巴西球员来说,不止是荣誉,更是一种证明,向国人的证明。 但是在女足世界杯上,还有更多普通的球员,她们甚至不是职业球员。一旦结束了自己的世界杯之旅,就要回到国内,继续从事平凡的职业。 #片子 古尔布兰德森,挪威队主力前锋。在本届杯赛的小组赛阶段,就已经拥有5粒进球,同样是金靴奖的竞争者之一。 走上球场,她被记者追逐采访。而离开球场,她追逐别人采访新闻,因为她的真正职业,是一名记者。 斯拉泰尔,澳大利亚后卫。 身材高大的她,也有一份出人意料的工作:名人保镖。在她提供过保镖服务的顾客名单中,就有好莱坞巨星拉塞尔·克劳(“角斗士”男主角)。 和斯拉泰尔一样,不少女足球员在场外的职业都与运动有点关系。 [斯托尼] [埃克斯雷] 英格兰队的斯托尼 [Casey Stoney],目前在伦敦的贝克汉姆足球学院担任教练。 她的队友维基·埃克斯雷[Vicky Exley],则每天穿梭在城市街道,投送邮件,以此锻炼自己的耐力。 不过,也有许多球员,她们的职业与体育几乎完全不沾边。 日本队前锋荒川理惠子 [Eriko Arakawa],在球场上活力四射,奔跑积极,而她平日的工作竟然是超市收银员。不过,荒川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因为公司对她很照顾,每上三天班,就给她6天的时间去练球。 如此看来,其他一些类似动物饲养员或者海关官员的职业,对于女足球员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康辉 无论是像玛塔那样的超级球星,还是这些普通的非职业球员,女子足球早日走上职业化道路也许是热爱足球的姑娘们共同的梦想。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女足运动,也恰恰是由于职业化和商业化色彩不强,才展现出另外一种不同于男子足球的魅力。在世界杯赛场上,球员状态更积极,更健康,比赛更干净,更具进攻性,更体现出足球运动的天然魅力。 因为,对于这些女足运动员来说,她们参赛的最大动力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对足球简单执着的热爱。 070930点睛 杨晋 (崔如) (一):真实的谎言? ##康辉本周四,《纽约时报》披露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一位感动过无数人的“911幸存者”、她的故事很可能是编造的。 画面上这位笑容腼腆的女子就是这篇报道的主人公----34岁的塔尼娅·海德(Tania Head’s)。六年来,她无数次向别人讲起她的逃生经历: 塔尼娅·海德与纽约前市长朱丽安尼 海德说,她是世界知名金融咨询公司美林公司的员工,911事件发生时正在世贸中心南楼的78层上班。飞机撞楼后,她身负重伤,艰难地在地板上爬行,周围到处是尸体。一名男子在临终前托付给她一枚结婚戒指,让她务必交给自己的妻子。另有一名消防队员帮她扑灭了衣服上的大火,自己却在救别人时牺牲了。海德说,逃生非常艰难,可想到马上就要和心爱的人成婚,她坚持跑下了78楼,可事后得知她的未婚夫已在北楼遇难。 ##康辉 海德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她给参观911废墟的人们做义务导游,得到了两任纽约市长的接见。她还出任911受害者联谊会主席。这个非赢利组织接受公司和个人的捐助,为受害者提供帮助。 可就在本周,《纽约时报》披露说,经调查发现,海德的故事几乎没有真实的成分。 比如美林公司否认海德是他们的员工;她的未婚夫的家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她;她自称是哈佛和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但这两所名校都说没有过这么个学生。 现在,就连海德当时是否在现场,以及她的名字是否真的叫塔尼娅都成了问题。 911受害者联谊会立即停止了海德的主席职务。塔尼娅声明,她没有通过这一身份获取任何经济利益。 ##康辉 美国广播公司 幸存者=骗子? 911幸存者真的是骗子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的一位心理医生说,海德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可能是为了博取人们的同情,而她在获得同情后愈发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 《每日电讯报》:善意的谎言? 《每日电讯报》猜测,海德也许只是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因为在911到来的时候,人们太需要一个乐观向上的符号了。人们希望能从中获得力量,海德的故事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纽约每日新闻》也认为,“海德的笑容曾经让恐怖分子知道,他们赢不了这场战争。” 《纽约时报》:是摘下手套的时候了 不过在《纽约时报》看来,真实的谎言毕竟也是谎言。“现在该是摘下手套的时候 了”。 大家都知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鹰派人物曾经说要“摘下手套大干一场”,于是发动了两场战争。但911已经过去6年了,现在需要的就是去掉一切伪装,勇敢地面对真相。 ##康辉 CBS:失去信任 不过,许多911遇难者家属在知道真相后深感愤怒。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援引遇难者父亲里奇斯的话说:这是对所有英雄的一记耳光。911对美国人来说是件非同寻常的大事,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当儿戏,那还能相信什么事呢? 点睛(二):抵制“瘦模” ##康辉 适逢米兰时装周,意大利街头本周出现了一幅广告。 这位骨瘦如柴的女子是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卡罗,今年26岁,因为患了厌食症,如今体重只有31公斤。 《苏格兰人报》:向瘦模宣战 《苏格兰人报》认为,这幅广告是在“向瘦模宣战”。因为时尚界一直向人们灌输一种 概念,瘦削、骨感的女性才是最美的,于是催生了许多骨瘦如柴的模特。 太阳报:零号恐怖 英国《太阳报》则称这幅广告为“零号恐怖”。 ##正文 因为在欧美的女装尺码中,0号是最小的,适合18岁以下的人穿。但是在时装界,很多18岁以上的超瘦模特穿0号服装,一些年轻女孩争相效仿,结果得了厌食症。 而模特本身也深受其害。去年有两位南美的“瘦模”莱斯顿和拉莫斯就因为连续几个月来只 吃蔬菜而死亡,年龄不过20多岁。 ##康辉 不过,这幅广告是否能起到震慑的作用,让爱美的女孩子们舍弃过度节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很难说。 晚邮报:拒绝刊登 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晚邮报》则拒绝刊登此广告,认为广告上的形象令人作呕。 ##康辉 而在意大利卫生部长图尔科看来,不管怎么说,伊莎贝尔·卡罗的形象将“开启一条独特的沟通渠道”,“增加人们对厌食症的关注”,增加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 故事070930 鹰狮传奇 张维 ##康辉 刚才您看到的不是美国或者俄罗斯的战机,也不是英法的飞机,而是来自北欧小国瑞典的“鹰狮”战机。 提起瑞典,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宜家家居、爱立信手机,或是沃尔沃汽车。然而,这个人口不足900万,国土面积与我国甘肃省相当的欧洲小国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强国。它的国防工业规模位居欧洲第五。瑞典生产的“鹰狮”战机不仅装备了瑞典空军,还出口到其它国家。为什么这么一个不大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防工业呢?事情还要从冷战时期说起。 瑞典,地处欧洲北端。[地图与飞机画面相叠]冷战时期,华沙条约成员国和北约成员国的飞机经常进人瑞典领空。 作为一个中立国家,瑞典不可能指望其中任何一方为其提供军事庇护。于是,瑞典空军开始寻求更新自己的战机,以应对不时之需。 瑞典飞机制造业历史悠久。1937年成立的瑞典飞机制造公司--萨伯曾研制出一系列以萨伯命名的战斗机。这些飞机速度快、机动性高、起降距离短、布局新颖。 1953年,萨伯32“长矛”战斗机/攻击机在俯冲时速度超过音速,成为当时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 而萨伯J35A“龙”截击机和 AJ-37“雷”攻击机两种战斗机的性能水平更是与同期的美国、苏联战斗机不相上下。 进入70年代,瑞典经济停滞不前,政府投入不足,萨伯飞机的研发陷入困难。 70 年代后期,瑞典空军开始编制“鹰狮”飞机的技术要求,希望用这一种飞机来替代原来的三种萨伯-37衍生机型,同时承担对地攻击、防空和侦察三大任务。以此来提高飞机的“变用途”能力,并减轻财政压力。 于是,这种飞机就被命名为JAS-39 战斗攻击巡逻机,主要目标是截击接近瑞典海岸的外国飞机,并对入侵的敌机给予还击。 ##康辉 据瑞典情报部门当时预测,在“鹰狮”飞机的服役过程中,苏联的苏-27 飞机是它可能遇到的最大的威胁。因此,针对苏-27 的“鹰狮”在瑞典问世,这是一种价格便宜、性能却不赖的小型战机。 片子: 由于苏联距离瑞典的最近点只有 200公里,“鹰狮”飞机没有必要设计成大型的双发飞机。这种轻型单发的飞机,出厂成本只有欧洲“台风”或“阵风”战斗机的三分之一,但同样具有良好的机敏性和较小的雷达截面。较小的机身也降低了飞机的油耗。“鹰狮”可以在改换计算机程序的同时,换上不同的武器,执行截击、攻击和侦察任务。其重量只有“雷”攻击机的一半左右,但性能优于美国的F-16战斗机。 冷战的阴霾笼罩着瑞典,捉襟见肘的经费却经常拖着新机研制的后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推迟之后,20世纪80年代末,JAS39“鹰狮”战机横空出世,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正式服役的三代半战斗机。 [同期]“鹰狮”战斗机试飞员Stig Holmstroem 在我对鹰狮进行首飞之前 我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器练习 几百小时的模拟器飞行训练花费了几年的时间 我在首飞时有点兴奋但不过头 我当时专注于如何准备 当我驾机升空之后 我感觉飞机的操作有一点过于灵敏 但除此之外 飞机还是非常容易操纵的 不幸的是,这架原型机在飞行6次之后,于1989年2月2日坠毁。此后,萨伯公司重新修改了飞行控制软件解决了线控系统问题。 改进后的“鹰狮”飞机性能优良。它在所有的高度上都具有超音速的能力,可以在瑞典的高速公路上起降。它采用了集成化的航电设备,使飞行员具有良好的空情警觉性。 “鹰狮”的重量约为美国F-22战机的50%、造价为F-22的25%,而综合作战能力却为F-22的60%,性能价格比十分可观。 ##主持人: 虽然“鹰狮”载弹量不大,作战半径也有些不足,但是对于领土面积与瑞典相似的国家来说,选择“鹰狮”远比美国的F-16和苏联的米格-29合适。瑞典国防部认可了新型飞机,并准备列装,但此时,突然发生了重大变故。 片子: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欧洲上空的紧张局势大大缓和,瑞典以前的最强大的对手突然不复存在了。瑞典国防部计划削减飞机的采购数量。这将增加“鹰狮”飞机的生产成本,萨博公司也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困境。因此只有让“鹰狮”飞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才能化解这一危机。但面对美、俄、英、法等传统战机制造强国,“鹰狮”能行吗? 同期: “鹰狮”战斗机试飞员Stig Holmstroem 鹰狮飞机的 机动性很强,可以做高G力动作 还可以进行小半径转弯 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鹰狮” 战斗机于1998年首次被南非空军看中,订购了28架,拟于2008年交付使用。另外,匈牙利订购了14架,捷克租用了14架。 同期: “鹰狮”战斗机试飞员Stig Holmstroem 鹰狮可以与别的飞机进行数据交换 这样飞行员就可以对战场全景有个概念了 这是基于数据链路技术所获得的成功 在此基础上 还拥有很先进的武器系统 在机头有很先进的雷达 当我发现目标 我可以锁定目标 发射武器 为保持中立国策和维持军工企业的生计,瑞典国防部最终并没有大规模削减采购数量。目前,瑞典空军已经订购了204架“鹰狮”。瑞典国防部还专门拨款以提高鹰狮的性能。 主持人: “鹰狮”的研制成功,保证了瑞典国防的独立性。其实除战斗机外,瑞典国防军所采用的舰艇、装甲车辆、导弹、雷达等,绝大多数也是由瑞典本国企业研制的。 在世界上,中小国家大多靠进口外国武器来装备自己的军队。而瑞典的与众不同,与它实行了300年的“中立主义”安全战略密切相关。因为拥有自己的核心装备、具备独立的防御能力,是维持中立的重要先决条件。 故事讲到这儿。今天的世界周刊就要和您说再见了。下周日,因为节目调整,我们《世界周刊》将取消一期。不过在国庆七天假期,您将能看到我和杨晨共同主持的故事集锦。随后,我们栏目组将赴瑞典采访。不过,到时候,我们关注的不是军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密切相关的环保。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