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10年与三次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2日18:03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腾飞是学习“苏南模式”的成功,1999年开始的企业改制,则是“温州模式”的“宁国版”。而第三次谋势,重返百强,是宁国发展的一次重大提升。

  2007年10月,宁国将迎来建市10周年庆典。10年前的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宁国撤县建市。10年间,一个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已初具雏形。围绕着建市10周年,宁国将开展一系列经贸文化活动,这座独具魅力的皖南山城,将在丰收的十月盘点自己的10年历程。

  在宁国世纪广场中央,傲立着振翅欲飞的火凤凰,作为一个形象标志,它既代表着宁国经济的腾飞,更在讲述一个浴火重生的涅磐故事,这也正是对宁国10年轨迹的最好写照。

  由于特有的“磁性”,宁国从来不缺乏社会各界投向自身的关注。2005年5月,新华社发表署名文章《“宁国奇迹”的背后是思维方式的创新》,那么,宁国走出了怎样的路线图?借建市10周年之机,本刊记者走进了宁国。

  U形曲线

  “宁国的10年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从快速发展到滑入谷底,经过逐步调整后,再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黄东升的简洁概括,勾勒出了宁国的变化轨迹。如果把经济数据用一条曲线标注出来,就是一条清晰的U形曲线:借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94年进入百强县,从1996-1999年滑入谷底,2000年开始出现转折,此后一路上扬,开始了重返百强的冲刺。

  数字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要分析宁国建市10年来数据曲线的走势,必须往前追溯,透过宁国30年的数字轨迹,更具说服力。

  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宁国是皖南一个有名的贫困县,“吃粮靠调进,财政靠补贴”,197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1.94亿元;80年代初开始大办乡镇企业,经过10年努力,1987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又过了10年,1997年3月,宁国撤县设市。此后,从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07年,庆祝建市10周年之际,宁国进入重返百强县的“现在进行时”。

  在这个过程中,宁国在1994年进入全国百强县,无疑是分析宁国最好的一个标志性年份。

  当年,宁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亿元,但是在1996-1999年滑入谷底的4年里,一直在25—30亿元间徘徊,到2000年才突破30亿元。同时,1996年的财政收入是2.71亿元,直到2001年,财政收入2.8亿元,才超过1996年的水平。单纯从数字上看,从1995到2001年连续7年,财政收入一直在2.5亿元左右徘徊,到2002年,才首次突破3亿元。然后,开始一路凯歌,每年以净增1亿元的速度增长,2004年突破6亿,2005年突破7亿,2006年突破8亿,“2007年可望突破10亿元”,宁国市统计局局长王炳根介绍说。同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基本一致,到2000年,投资额才超过1996年的水平。

  如果梳理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更能说明10年变化的U形曲线。

  在宁国经济下滑的过程中,1997年无疑是极为严重的一年,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只有1.4%,是撤县设市10年来最低的一年;工业增速只有2.3%,也是10年来最低的;而当年的财政收入增速竟是-6.6%,是10年来唯一一次负增长;同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18.4%,同样是负增长。

  转折出现在2000年,宁国出现恢复性增长。然后从2002年开始,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2004年,出现“井喷”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相比2003年增长了63%;固定资产投资结束徘徊局面,突破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招商引资也是一片红,首次突破10亿元。

  到2007年上半年,宁国保持5年整体经济在两位数增长平台上的稳健运行。宁国的综合经济排名,更是6年稳居安徽第一县。其实,不仅仅是数字增长,宁国市市长牛传勇认为:“更重要的是宁国的经济结构好,持续增长的基础稳定。”对宁国来说,这远比10年U形经济数字变动更有价值。

  数字最直观地反映出了宁国的变化轨迹,那么在数字背后,又蕴含着什么?

  触底反弹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句话流传甚广,真实地反映了宁国的自然特征。作为一个没有多少资源优势的山区县,宁国工业经济启蒙于“小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来到宁国,同时,有众多的宁国当地人进入工厂。宁国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宗怀认为:“工业理念与工业意识在宁国人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起来。”一大批熟悉工业流程,受过现代工业熏陶的宁国人,成为后来乡镇企业发展最大的人力资本。

  80年代初,小三线企业移交之后,宁国原生型乡镇企业开始成长,因为受到原三线厂的影响,李宗怀介绍说,宁国工业都是从机械加工业开始起步的。以夏鼎湖、陈宗明为代表的“四大名旦”崭露头角。

  整个80年代,宁国的乡镇企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异军突起。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宁国提出了“学赶桐庐”的发展目标,创造出了安徽的“深圳速度”。到1994年,已达到全国百强县的水平,于是在1995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名单中,宁国金榜题名,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这也是迄今为止,安徽省县域经济中唯一的全国百强县。

  然而,正当宁国人踌躇满志,准备再创辉煌的时候,1996年6月30日,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把整个宁国县城淹没。由于宁国的工业基础、厂房、商业都集中在城区一带,大水造成了10多亿的损失,“6·30洪水”成为宁国经济的转折点。紧接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就在此时,乡镇企业进入还贷高峰期,宏观金融环境紧缩与企业粗放式经营的困境相互叠加,造成宁国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到1998年,宁国原有的1300多家乡企包括半停产状态的仅余下800多家,而且绝大部分有产值无效益,负债累累,濒临绝境。

  宁国经济怎样才能“触底反弹”?

  “要想救活企业,必须立即改制!”1997年10月,在合肥养病的原宁国耐磨材料总厂厂长陈宗明重新出山,他提出了进行企业改革的建议。陈宗明回厂后着手进行企业改制,把耐磨厂4000多万元净资产折股,全部由干部职工一次性买断,改制为安徽省凤形耐磨材料有限公司。1998年改制当年就实现利税1570万元,几年后成为宁国市第一家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陈宗明形象地说明了改制前后的变化:改制前,都是大锅饭,职工积极性不高,对于企业财产,许多人不是“守财奴”,而是“二传手”;改制以后,资产变为大家真正所有,再有“二传手”,哪一名员工都不会同意,因为损害的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如今,凤形公司已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耐磨材料专业生产厂家。耐磨材料厂的改制成功,成为当时乡企改制的典型。

  于是,从1999年开始,宁国选择采用股份制和民营化重塑微观经济主体,“2000年就是宁国的企业改革攻坚年”,牛传勇介绍说。政府提出了以“三个到位”为核心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即国有经济退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保障配套措施推到位。当年,98%的企业实现了民营化。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腾飞是学习“苏南模式”的成功,那么,1999年开始的企业改制,就是“温州模式”的“宁国版”。

  正是在改制后工业企业的推动下,2000年成为临界点,宁国发展步步领先,开始“二次腾飞”。这也是继80年代第一次谋势后,宁国的第二次谋势。

  第三次谋势

  “多年来,宁国与浙江周边县市桐庐、临安、长兴、安吉每个月的对比分析报告,从未离开过宁国市决策者的案头。”这是在宁国采访期间,从党政主要决策者到部门负责人屡次提及的一句话。对于宁国来说,桐庐具有特殊意义,上世纪90年代前期,正是在学赶桐庐的目标下,宁国进入了百强县。时势转换,如今的桐庐已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百强,而宁国在2005年则排名232位。

  但是,宁国敢于“亮剑”,为自己树立了发展的标杆。无疑,重返百强就成为宁国第三次谋势的核心。其开始的标志,是宁国率先打出的“融入牌”。

  宁国本身没有多少资源优势,但宁国与浙江毗邻,通过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就可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现借梯登高。“身在中部,却把头伸向东部”,这是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对宁国的形象比喻。

  宁国在打好“融入牌”方面,提出了“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即把宁国建成面向苏浙沪地区的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度假的后花园。目前,全市80%的企业承担了苏浙沪区域产业龙头的配套角色,汇集了70多亿元的工业资产规模。对此,宁沪钢球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本洋认为,“合资办配套企业,既引进了资金,又销售了产品,还提高了宁国的知名度,真是一举三得。”

  “发展工业必须有项目,项目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载体就是经济园区,这不是简单的两句话,里面的内涵十分丰富。”黄东升描绘出了项目、产业、园区三者之间的一个完整经济链条。特别是2004年11月开始,宁国进行开发区建设大会战,牛传勇告诉《决策》:“开发区建设是宁国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决策。”

  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0年批准设立,“从当年12月开发区设立到2004年,总共投入了1000万元建设资金。大会战之后,从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就投入5亿元,增长了50倍。”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俞丽俊介绍说。

  同时,宁国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市财政还注资1800万元,成立了6个独立法人资格的集中区投资开发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市场化运作,累计投入工业集中区建设资金1.5亿元。工业园区成为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和“特区”,更是宁国产业培育的“孵化器”。中鼎、司尔特、双津、山里仁、詹氏、太阳禽业、五星等名牌企业,全部落户开发区。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再加上农业产业化,宁国形成了四大板块经济。

  在经济板块的强力支撑下,2006年,宁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超过40%,达到40.4%。

  从2006年开始,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入宁国,都会看到“决战十一五、打造新宁国、重返百强县”的大幅标语。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宁国拉开了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战役”的决战序幕,组建了高规格的三大战役指挥机构和工作体系。在战鼓声中,第三次谋势进入新阶段。黄东升告诉《决策》:“三大战役是‘纲’,纲举目张。所谓‘战役’,就是用超常规的举措,打破原先政府部门的工作惯例。”实际上,作为一种政府流程再造,担任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指挥分部指挥长的李宗怀认为,采用捆绑式的集团军作战,重点工作合力攻关,更能明确工作主导方向和着力点,可以更好地调动力量。

  1994年宁国进入百强县,对于10年后宁国提出重返百强,外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2006年,宁国被评为“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是当年入选的两个县级市之一;2007年,宁国开发区又被评为“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授予宁国安徽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

  如今的宁国经济充满张力。2006年,宁国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007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亿元;到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3000美元,宁国经济随之进入到结构优化阶段。

  经历过浴火重生的涅磐,进入撤县设市第二个10年的宁国,正处于人均生产总值向3000-5000美元过渡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工业化进程来看,进入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宁国重返百强的“圆梦行动”,也将进入新阶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